§创业投资容易暴富(1 / 1)

从中产到富豪 严行方 1233 字 3个月前

所谓创业投资,是指向创业企业提供股权资本以及管理和经营服务,在该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获得中长期高收益的投资行为。

创业投资的英文是Venture Capital,而venture一词意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大胆行动”。在我国,创业投资过去俗称风险投资,意思是在高风险中追求高回报。而符合这一特征的企业,多半具有高成长性,所以创业投资的主要目标便是高新技术企业,而不是传统企业(在美国,70%以上的创业投资投向高新技术企业)。并且,为了追求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创业投资会瞄准那些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甚至仅仅只有一种设想的企业。

由于无论这样的企业还是这样的投资都具有极大的成长风险,所以创业投资一般不追求控股,而是会浅尝辄止,取得少部分股权就行。与此同时,为了尽量降低风险,创业投资投入后都会强调并通过资金和管理方面的援助,来帮助企业快速成长。一旦初创企业茁壮成长、股票上市,便会通过出售股票来获取丰厚的回报。

在中产阶级走向富豪阶层的道路上为什么要强调创业投资?原因在于,古今中外收入分配的优先顺序都必定会遵循以下规则:风险〉资本〉劳动。

这里的风险就是指风险投资,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创业投资。

创业投资具有极高的失败率;也因如此,它必须拥有相应的高回报率来作为对这种高风险的补偿,才有人愿意进行这种投资和尝试,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相反,明知投资风险极大,回报率还低,还有谁愿意去投资呢!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投资风险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初期筹资相对困难,更需要资金支持。

两者一拍即合,创业投资就出现了。说穿了就是:你这个新兴产业不是没人看得懂吗,不是到处筹不到钱吗,我这里恰好有,我好像比别人更能看懂一些这个项目,所以愿意出一部分钱给你,亏了算我的,赚了以后我可是要和你分成的哦!

最经典的创业投资案例是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的故事。

1999年初,马云在杭州创办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没过多久,阿里巴巴就遇到了资金瓶颈,于是马云出去四处会见投资者。当时的阿里巴巴已经在海外有了一点小名气,并且已经成为国内四家互联网龙头企业之一,所以筹钱并不是太难。但马云的观点是,他不但要钱,更要能给钱之外的其他帮助,即能带来其他创业投资和海外资源。因为当时国内对互联网企业有一种不信任感,他急需通过融资来摆脱这种困境。因此,他虽然急等着钱用,但最终还是拒绝了38家投资商,接下了以美国高盛集团为首的一批投资银行的500万美元。

1999年秋,马云又缺钱了,经人介绍找到当时的亚洲首富、日本软银总裁孙正义。孙正义直截了当地问马云要多少钱?马云说,我不要钱。对方反问道,你不缺钱找我干什么?马云说,不是我要来找你的,是有人叫我来见你的。

过后不久,马云再次去东京见孙正义时,孙正义当面提出愿意给阿里巴巴投资3000万美元,占30%的股份。但马云认为这笔钱太多了、所占股份也太多,在经过了6分钟的考虑后决定只拿2000万美元,以确保自己能绝对控股。

有了这2500万美元资金作保障,阿里巴巴在2000年4月开始长达两年的全球互联网公司倒闭潮中勇敢地挺了过来。

软银集团虽然不是阿里巴巴最早的创业投资商,却是坚持到最后的一家创业投资商。最终,它以34.4%的持股比例成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总回报率高达累计初始投资0.8亿美元的440倍即351.8亿美元。

言归正传。投资回报率排在创业投资后面的是资本投资,这种资本投资主要是实业投资。实业投资一般数额不小,投资周期长、见效也慢。但正所谓“本大利大”,将来一旦做成回报也很丰厚。只不过,这种回报率与创业投资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庆幸的是,资本投资虽然也有风险,但这种风险要比创业投资小得多。

排在最后的便是做做吃吃的劳动回报,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工资收入。这也是绝大多数中产阶级的收入来源和现状,俗称“吃不饱,饿不死”。

举例说,国家统计局对16个行业门类的96万家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这些被调查单位就业人员2016年的年平均工资总额为57394元。其中: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123926元,专业技术人员76325元,办事人员和相关人员54258元,商业、服务业人员46742元,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8005元;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7569元,明显高于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42833元,前者是后者的1.58倍。[1]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统计口径,职工工资是指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为你代扣代缴的各种应由个人缴纳的项目,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个人所得税等,以及通过实物形式发放的各种劳动报酬,实际到手的比例只占34%。[2]由于不同行业、不同单位情况不同,所以大体上在1/3至2/3。如果按1/2计算,就意味着2016年全国就业人员年实际到手的平均工资为28697元,相当于月收入2391元。

在这其中,即使是城镇非私营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最高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收入也不过122478元,如果有人通过劳动收入达到了这最高水平的两倍即25万元,就基本上已经碰到天花板;甚至只有企业高科技人员和管理层,才可能获得这样的待遇。

但是,如果你拥有1000万元的资本投入(比如在某企业有1000万元的股权投入),哪怕年回报率只有5%也有50万元,远远超过你的劳动所得,就是这个道理。更不用说,资本投入的回报率在百分之二三十是常事,这也就意味着你每年可有二三百万元的资本回报,进入富豪阶层是分分秒秒的事。

资本投资的例子如果不太好理解,这里再举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

假如你的邻居拥有一套门面房可供出租,当初的购置成本是1000万元,那么现在的租金少说每年也该有100万元,这就相当于你家里比别人多了10多个人在为你打工;尤其是,这10多个人的工资收入还都是全额上交给你的,衣食住行不用你支出一分钱。这种对比非常强烈,这也是“一铺养三代”说法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