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8月30日,在美国中部小城奥玛哈,一名男婴呱呱坠地。
当时的美国,正处在股市暴跌后的经济萧条中。他的父亲原本在联合州立银行当股票经纪人,因为股市暴跌让客户损失惨重,所以他吓得连门都不敢出,不但没有了收入,而且整天要给那些遭受损失的客户打电话道歉。在他不到一周岁时,父亲所在的银行破产倒闭,全家顿时失去唯一的生活来源。
走投无路之际,父亲和另外两名同事一起合伙开了一家股票经纪公司。虽然当时已经没有人买股票了,可是父亲只有这么点特长,生活总得继续下去。他们一开始只做熟人的生意,所投资的也都是一些安全性较高的股票,如公用事业股和市政债券等。就这样,生意慢慢做大,全家生活一下子就滋润起来。
小时候,他经常在爷爷开的小卖部里帮忙。6岁时,就从爷爷那里用每箱(6瓶)25美分的价格,买进整箱可口可乐,然后拆零卖给邻居的小朋友们,每瓶卖6美分,毛利率是20%(从此,他便开始了终身追求20%年复利率的投资生涯)。
7岁时,他就经常把其他孩子喝完汽水后扔掉的瓶盖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看哪种牌子的汽水卖得快,从中寻找商业机会。
8岁时,当其他孩子在看童话故事的时候,他就开始阅读股票投资书籍,并且能把他最喜欢的《赚1000美金的1000种方法》一书滚瓜烂熟地背下来。
9岁时,他经常利用和同学打篮球的间隙阅读《华尔街时报》,并且认定自己这辈子将来要吃证券投资这碗饭了。
10岁时,他开始出售百事可乐,因为他觉得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虽然价格一样,可是容量却要增加一倍,这表明它们的“内在价值”也相差一倍。
11岁时,他开始在父亲开办的股票经纪公司打工,帮着张贴股市信息等,一有空就阅读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一书。
12岁时,他第一次炒股,用个人积蓄购买了3股“城市服务”股票,净赚5美元。
15岁时,他在读初中时用业余时间投递《华盛顿邮报》,月收入高达175美元,超过老师的工资收入,这时候他的个人积蓄就已经高达2000美元。
20岁时,他大学毕业后慕名报考本杰明·格雷厄姆任教的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并梦想成真。
1956年,26岁的他牵头成立了合伙企业。当时公司总共才只有7个人,并且是费了好大的劲才募集到10.51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其中他个人象征性地入股100美元。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此时的他就立志要做“全球首富”,并时常为此激动不已。
他的这一切,父亲都看在眼里,并深深地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1963年,父亲在遗嘱中这样写道:“我没有为我的儿子沃伦做任何更多的准备,不是因为我不爱他,而是因为凭借他自身的头衔他就有大量的资产。更进一步的原因,他曾建议我说,他不希望和别人得到一样多的财产,并要求我不要为他的将来做更多的安排和打算。”也难怪,这时候的他已经凭借股票投资从中产进入了富豪阶层,当然就不需要父亲为他考虑过多了。
1993年,他终于梦寐以求地登上全球首富宝座,并且至今仍然是全球唯一依靠股票投资登上全球首富宝座的人。[1]
在他1965年开始掌管伯克希尔公司以来的52年间,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155倍,而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价则上涨了15292倍(2017年末的收盘价为每股297600美元),超出前者15137倍!
2006年,76岁的他把个人净资产的85%回报给社会。因为在他看来,这数百亿美元的财富仅仅是一种符号而已。有人对此大为不解,不理解这老头究竟图的是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他图的只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以及成功后的喜悦和快乐;当然,还有自身实力的展示。2018年,这位88周岁的老头个人净资产已经高达840亿美元,位列《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行榜第三名。
他,就是人称股神的巴菲特,全球最伟大的股票投资者。
[1]严行方:《滚雪球:巴菲特投资传奇》,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P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