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钱这东西是好是坏,每个人的看法大不相同。观点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到他对金钱和财富的一系列具体行为。
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1]
一是鄙视财富,甚至视钱财如粪土。
主流观点是“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金钱不等于(买不到)幸福”等等。1974年,理查德·伊斯特林成为全球第一个宣称“金钱不会带来幸福”的科学家,他的研究结论是,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他在社会中的相对地位、而不是收入水平的绝对高低。
二是重视财富,甚至爱财如命。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钱多比钱少要好。因为金钱不仅是社会地位、你对这个社会贡献大小的象征,还意味着你有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并且可以乐善好施,并从中赢得尊敬和快乐。
法国时装设计师可可·香奈儿就认为,“金钱是实现自由的关键”。这位靠个人努力积聚起巨额财富的成功女性,把金钱视为“独立的象征”。美国诗人格特鲁德·斯坦则不无调皮地说,“我富有过,也贫穷过。还是富有好。”另一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也认为,“我年轻时以为金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如今上了年纪,我明白的确如此。”荷兰哲学家别涅狄克特·斯宾诺莎则说得更为透彻:“一个既贫穷又吝啬的人会不停谈论对财富的滥用和富人的邪恶;如此一来,他只是自寻烦恼,并且让全世界看到他既不能容忍自己的贫穷,也不能容忍别人的富有。”
三是折衷主义,走中庸之道。
主流观点认为“钱够用就行了”“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音乐家鲍勃·迪伦说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金钱是什么?一个人如果早上起床、晚上睡觉,并且在起床与睡觉之间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那他就成功了。”
从上容易看出,各种观点都不一样,并且听上去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他们谈的其实都不是财富,而仅仅只是钱。财富这东西没人说不好,并且一定会是多多益善;但钱就不同了,有时候还真的会成为祸害。
在上述观点中,容易梳理出两条脉络:一是鄙视钱的人通常是穷人。因为他缺钱,所以干脆就假装不在乎钱,用这种麻木来让自己刺痛的心好受些。这在过去叫“阿Q精神”,现在流行的说法叫“佛系”[2]。二是重视钱的人往往是有钱人。但他们哪怕嗜钱如命,嘴上也不会这么说,否则必定会因为过于张扬而遭抨击。还记得“闷声发大财”一说吗,想必就是他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无论是谁,如果要让他不用付出就能得到足够多的财富,那几乎没有人会拒绝。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实际上却几乎又是万能的。从古到今,很少有用钱摆不平的事;如果真的摆不平,那就说明你的钱还不够多。
有则笑话是这样说的:甲问乙,你们两口子关系怎么样啊?乙回答说,很好啊,相敬如宾。甲问,如果我补贴给你5万元分手费,让你们离婚,你会同意吗?乙说,你没毛病吧,我们夫妻好好的,为什么要离婚啊,我又怎么会要你这5万元啊!甲说,那我追加到500万,你离不离?乙依然斩钉截铁地说,不离。甲说,5000万,离不离?乙说,不离。甲说,5个亿,而且还是美元哦,你离不离?这时候的乙略一迟疑回答道,你先让我看看这些钱。
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许多家庭矛盾,以及子女教育、老人赡养、身体保养乃至夫妻离婚都是由钱引起的;许多社会矛盾,以及就业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住房保障、城乡发展直至两国交战,也是因为钱造成的。如果你有足够多的钱,这其中的许多问题将不再是问题。这就是绝大多数人追求财富的目的,说到底,还是为了减少烦恼和矛盾、提高幸福指数。烦恼和矛盾少了,人当然就幸福了。
还有更重要的,就是经济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与钱有关,都有钱在后面进行推动。一旦你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以投资者的眼光来寻找商机,并作为自己从中产向富豪晋升的一块跳板。在这其中,你要做的就只是放下面子、摒弃旧观念而已;可恰恰因为这一点,让许多人尤其是国人止步在中产阶级通向富豪的半路上,引用一句俗话就叫“死要面子活受罪”。
李嘉诚从1999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华人首富后,连续15年荣膺这一荣誉,在他创业以来的差不多70年时间里,虽然历经多次经济危机,但从来没有一年出现过亏损。他的体会便是:“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而当你一直停留在那里喝酒、吹牛、睡懒觉,啥也不懂还装懂,只爱所谓面子的时候,说明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追逐财富是人的天性。所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以他能不能赚钱或值多少钱来衡量其价值的。
请看一个鲜活的例子:2000年,也就是阿里巴巴成立一年多之后,马云应邀接受英国BBC电视台采访。但他没想到的是,主持人一开始就给他下套,质问“你是百万富翁吗?”马云大方地承认:“现在吗?还不是。”主持人继续逼问,“那你想成为百万富翁吗?”马云的回答依然很诚恳:“顺其自然的话,我也想。”接下来,那主持人便没礼貌地用手指指着马云嘲讽说,“那你现在怎么赚钱?”并呵斥他说,“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觉得奇怪了吧?你不赚钱,但是你的口号却震天响,最后一分钱都没有赚到,这不是笑话吗!”听这意思,就差直接骂马云是骗子了!
请大胆脑补一下,如果那个主持人现在再来采访马云,可能就绝不会像马云当年接受采访时那样镇定自若了,而是一定会一脸谄媚相;而这时候的马云,则可以自豪地说,“对不起,不好意思,我不是百万富翁,我只是千亿富翁!”[3]
现在的马云已今非昔比,之所以有这种天壤之别,当然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财富的多寡。否则,那位电视台主持人也不会咄咄逼人质问并嘲讽他不是百万富翁了。
显而易见的是,成功的只是极少数,马云是其中的幸运者。美国巅峰潜能训练公司董事长哈维·艾克向人们揭示了这一秘密。
哈维·艾克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困,13岁便开始打工,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大学读了一年后便创业,在美国四处找工作,创业10多次全都失败了。后来,他创办了一家体育用品销售公司,在短短两年半时间里开了10家分店,最终把它卖给一家财富500强企业,大赚了一笔。可是没想到,由于接下来的投资失误和大肆挥霍,不到两年就又变成穷光蛋,从终点回到起点。他痛定思痛,反复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现在又成为了超级富豪,并且越来越有钱。
在他看来,致富其实是一种心理游戏,一个人的收入只能增加到他最愿意做到的程度。这里的关键是,如果一个人的潜意识里没有把“财富蓝图”的目标设定为成功,那么无论他学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就都不会成功。最好的例子是,买彩票中了大奖的人大部分到最后又会回到中奖之前的经济状况,这便是因为他们只能掌控那么多财富。可是,那些白手起家的富豪就不一样了,即使在他们失去财富之后,依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赚回来。这方面的典型是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他本来身价有几十亿美元,后来一度失去一切,但在短短几年后就又把失去的钱全部赚了回来,而且比以前更多。区别在哪里呢?就在于这些白手起家的富豪心中拥有一个大的格局,也就是说,他们给自己设立的财富蓝图就是几十亿美元的目标,而不是像绝大多数人那样仅仅是几万美元。甚至,有些人的财富调温器只设定在几百美元的位置上,有的干脆设在零度以下(认为不亏便是赚)。他形容说,这些人已经冻得要死了,可是他们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冻!
他非常赞同作家斯图亚特·怀尔德的这句话:“成功的关键在于提高你的能量;当你提高了能量,别人自然就会被你吸引。一旦他们慕名而来,你就要他们付钱!”
那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能量呢?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一句话:“汝欲学作诗,功夫在诗外。”就好比说,一棵树上结了许多果实,这果实就是你的成绩。如果你对这些果实的质量(果子太小、味道不好)和数量(太少)不满意,功夫就应该放在改良品种和树根上。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只会把心思和关注点放在果实上,这就用错了地方。创造财富也是这样,你想改变看得见的东西,就必须首先改变那些看不见的地方。也许有人非要说“眼见为实”,那么电显然是看不见的,你能说它不重要或否定它的重要性吗!他的经验是,这个世界上看不到的东西,其威力要远远胜过看得见的东西。如果你不相信,便一定要吃亏,因为自然规律就是这样:地下的东西创造出地上的东西来,看不见的东西创造出看得见的东西来。
在上面这些观点中,哈维·艾克真正想说的是:这看不见的东西就是每个人心目中的财富蓝图,也就是说你在心里想成为怎样的人。如果你只是得过且过,就只能成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你有远大的理想,那才有可能成为富豪。就这么简单。
只不过,许多人并没有认真考虑过这张财富蓝图,这可以从他们的家庭熏陶中看出来。一个人小时候的家庭经历会在有意无意中绘就这张蓝图,也就是说,你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拥有怎样的财富观念,你也会是这样。[4]
人为什么要追逐财富呢?哈维·艾克的体会是,绝大多数中产阶级的人生目标仅仅是设定在“过得舒服就好”。他说,“如果你的目标是过得舒服就好,你就很可能永远也不会有钱。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赚大钱,那么你最后很可能会舒服得不得了。”
他举例说,追求舒服的这些中产阶级,上餐馆时通常会根据菜单上的价格来点菜;而有钱人虽然也看菜单,但根本不会去看后面的标价。可是,要想达到后者这个层次,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舒服就好”;就好比在玩游戏时,如果你不是想赢而只是为了想不输,那你就基本上不会赢一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