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角度看,人民币升值最主要的原因是劳动力过剩导致工人工资增长缓慢,进而形成出口低成本和大量的贸易顺差。要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样可以提高制造业工人工资。
要知道,制造业是我国进出口主导力量,我国的“制造大国”桂冠就是从这里得来的。在我国,以进口为主的工业制成品占全国全部货物进口量的80%左右,以出口为主的工业制成品占全国全部货物出口量的92%左右[注释1]。按理说,需求增长较快的部门工资增长也应该比较快,可是这一规律在我国却相反:出口制造业增长快,可是出口制造业的工资增长却相对缓慢。
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我国外汇储备量的快速增长,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外资企业发给工人的工资与人民币结汇的差额形成的。从道理上讲,这部分差额就是应该发给工人的工资,可是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汇率制度,所以它变成了外汇储备的一部分而慢慢地积淀下来。工人的工资增长慢,可是购买力却在相对增长,这样就使得人民币与美元相比的升值空间变大了。
就一般规律来说,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必然会带来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而现在这一规律在我国似乎“失灵”了。自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实行汇率改革以来,我国的进出口仍然在不断地快速增长,所以有学者认为,这需要我们跳开一般汇率理论来看问题,那就是:我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过低,是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真实原因。
从全球看,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工资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在1970年到1993年的20多年中,大部分地区维持在20%以上,如下表:
而唯有我国制造业工资占制造业的增加值比重,却从1990年的15.88%下降到2005年的6.27,见下表:
不但如此,我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还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从2003年全国平均工资的89%下降到2005年的86%,见下表:
所有这些都表明,劳动力丰富是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优势;可是反过来看,由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人的工资就难以提升,反过来又过早地形成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因为一般认为,之所以压低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水平,是担心提高工资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从而削弱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调查资料表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例如2003年的一个调查表明,当年广东省深圳市的企业人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8.21%,其中制造业人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6.92%。即使企业人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提高到10%,企业总成本的上升幅度也不会超过1%,可谓微乎其微。可是,就是这种无谓的担心,构成了过分强调我国劳动力优势、不给工人涨工资的所谓“理由”。
容易想见,人民币之所以要升值,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而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的原因之一,又在于工人的工资尤其是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太低。
换句话说,我国的贸易顺差过大是因为制造业工人工资过低从而导致出口产品成本过低造成的。如果通过提高工人工资来略微增加不到1%的企业成本,就会因为减少了贸易顺差而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或许,这就是一条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曲径通幽之路?
的确。香港媒体就报道说,人民币升值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会远远超出正面影响。因为人民币升值虽然会使得有钱人的购买力增强,可是由于外贸出口受到严重伤害,外国企业将会离开我国到其他地方去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从而使得我国工人的生活水平更低。
可是如果反过来,不让人民币升值,而是提高工人工资,就会有助于培育国内市场需求、减少外贸出口、缓解国际压力,并且还不会破坏原来相对稳定的贸易关系[注释2]。
[注释1]马春辉:《制造业工资低迷:人民币升值的真实原因》,2008年第3期开放导报。下同。
[注释2]《调整工资,而不是币值》,2009年6月2日香港南华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