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要轻松愉快而不流于浅薄,滑稽突梯而不坠入恶趣,做到亦庄亦谐,可不是容易的;所谓穷愁易写,欢乐难工。神鬼剧要不以刺激为目的而创造出一个奇妙的幻想世界,叫人不恐怖惊骇而只觉得有情趣,在非现实气氛中描写现实,入情入理地反映生活,便是求诸全世界的戏剧宝库也不可多得,昆剧中短短一折《锺馗嫁妹》却兼备了上述条件,值得我们艺术界引以自豪。
锺馗以貌丑而科名被革,愤而自尽。神灵悯其受屈,封为捉拿邪魔的神道,这总算给了他补偿吧?锺馗也该扬眉吐气,可以安慰了吧?可是不,好死不如恶活——何况还是恶死!他世界的荣华毕竟代替不了此世界的幸福,怪不得一开场,那大鬼捧的瓶上题着“恨福来迟”四个字。他是进士,又不是进士,说不清究竟是什么资历;只能在灯笼上把“进士”二字倒写,聊以说明他不尴不尬的身份。文章虽好,功名得而复失,但他死抱书本的脾气依然不改,小鬼扔替主人挑着书籍。这些细节说是温婉的讽刺也可以,主要却是表现剧中人对现世的留恋,对事业的执著。当时的“高人”也许会说他至死不悟;在现代人看来,倒是一个彻底的“积极分子”,大可钦佩。
锺馗固然天真豪放,爱动,爱跳,爱笑,浑身都是一股快活劲儿,骨子里尤其是一个情谊深厚,讲究孝悌忠信的人。这些地方,他固执得厉害,死了还要对活人负责:他不能忘了手足,因为弱妹还在闺中待字;他不能忘了故旧,因为杜平曾有德于他。他想把妹子嫁给杜平,妹子没有马上接受,他便暴跳起来,露出他另一副主观的面目:偏执,急躁。本来嘛,不偏执不急躁,他不会自杀的,他性格如此。
喜剧中的伦理观念,往往不是把人生大事当作儿戏而变成笑料,便是摆出一副道学面孔而破坏了喜剧气氛。“嫁妹”偏偏把伦理作为主题,处理得那么含蓄,平易,既不宣传礼教,也不揶揄礼教,只是在诙谐嬉笑中见出人情,朴实温厚的人情。
但锺馗能有这样动人的喜剧效果,除了性格的矛盾,还有他那种朴素健康的欢乐。充沛的精力有时不免粗犷,但这粗犷只显出他正直豪迈的本色;同时也粗中带细,因为他毕竟是书生。他不是天生丑陋,而是为病魔所害,所以对妹子叙旧的时候不禁伤心流泪;这不幸的遭遇使整个人物又带上些悲壮的情调。在作者把欢乐与遗憾,细腻与粗鲁,风趣与悲壮交融之下,才给我们塑造出一个如此可爱,如此亲切,如此富有诗意的形象。
剧本中以鬼的面目出现的人物,一不可怖,二不荒诞,在观众心目中还是讨人喜欢的呢。捉鬼将军既是幽默风雅的读书人出身,无怪他收罗的全是生动活泼、饶有兴趣的小鬼了。跟主人一样,他们有的是温厚的人性,爱跳爱玩儿的快活脾气。主人要办喜事了,他们便来一套“杂技”以示庆祝。把杂技与舞蹈融合为一,作为剧情的一部分,原是中国戏剧的特色之一;可惜有时过于繁缛,有单纯卖弄技巧的倾向。“嫁妹”中小鬼的表现可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还随时带着幽默的表情,与全剧的气氛非常调和。
这样一折歌舞剧,画面之美是难以想象的。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都可比之于最美的雕塑。富丽而又清新的色彩,在强烈的对比之外,更有素净的色调(群鬼的服装)与之配合——二十余年前我初次见到这幅绚烂的画面,至今还印象鲜明。
《锺馗嫁妹》在戏剧艺术上的成功,决不是由于作者一人之力,同时也依靠了历代艺人辛勤琢磨的苦心。这次扮演锺馗的侯玉山,表演技巧的确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忘了几位扮演群鬼的演员。
以我的愚见,倘若叫锺馗在见妹时补充几句话而从头至尾不让杜平露面,在群鬼献计以后就以送妹登程结束,全剧也许可以更完整,诗情画意更浓郁,同时仍丝毫无损于作品的人情味与现实性。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