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1 / 1)

海上之路 柳田国男 576 字 2个月前

海对岸的大陆有与后期佛教所倡导的西方净土相对应的、对东方抱有无限憧憬的民间信仰。所谓的扶桑传说便归于此类,我们可以推测,这或许是太阳远离海洋时那美丽而尊贵的光景所指引的道路。徐福曾率三百童男童女,为求得灵丹妙药而渡海来到东方之岛的传说世人皆知,而有人就认为我国熊野的新宫便是他们当时的留宿之地,还有认为八丈岛最初的居民就是徐福一行等这一类的种种传说。然而这些都是人们读过对方留下的记录后所想象出来的事情,完全不能作为依据。总之在我国,其行进的目的地永远不得而知,且这一远征也未能开启彼此之间的互通往来。

欧阳修有关日本刀的诗歌,在日本也自古流传。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39]

这一诗句我们都记忆尚存,然而以我国历史加以比较的话,会发现由于写就此诗的年代比王仁进献《千字文》[40]更早,可以判断诗中内容明显是诗人的空想。太平盛世的天子对人世间的欢乐感到腻烦,终于开始沉溺于长生不老之术,最终听信江湖道士之言而祈求仙丹却毫无结果,这便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其中一种套路。只不过是其中偶然有极其动人并充满奇幻色彩的内容而被永久记录并流传于世罢了,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我认为,如果从其多种多样的趣向组合之中,按照我们今天称之为“自然主义”的态度,对那一时代的人们喜闻乐见、宁愿听之信之而铭记于心的东西重新加以关注,或许从中反而能够一窥支配人类现实中的迁移的、应称之为古代社会力量的东西。

譬如,旭日升起的方向,存在肉眼所不能见的蓬莱仙境,抑或被称为“常世”的“仙乡”。这种思想以大和、岛根为起点,从远方的西南列岛开始,至少延伸至中国台湾的一部分,至今分布非常广泛。“我欲泛槎游东海”,抑或“愿踏东海了此生”,很多人几乎是半无意识地将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而拥有这一经验的人并不一定来自仅在东侧临海的大陆。可以说,在徐福传说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至少有一些我们不能眼见的力量,在暗中对日本诸岛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此外还有一件事至今被人忽视,那便是徐福率领数百名未婚男女驾船出海,其本身就有极深的意味。若仅是采摘仙药后立即返航的单纯航海活动,则毫无率领众多人共同出海的必要,反而会成为累赘,也会被人怀疑是否居心叵测。如此大张旗鼓率领一众人出海远征,正如同后世的开拓团一般,目的是前往那片土地并扎根定居,是一项正式的移民事业。就算没有到这一步,也至少将其作为一种前期的宣传动员并周知各位亲族。世人对徐福的行动均做此般解释吧。此外,据说有一种三千年一结果的仙桃。也就是说,人们认为仙药绝不是像梦之山中的钻石一样,用耙子打下后装入箩筐就能满载而归的东西,而是必须经过精心培育并收获、调制和加工之后不断呈献于人们面前的宝物。古代人坚信铁杵成针,因而能够经得起漫长的等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