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三十年前,我曾就日本人如何抵达现在的日本列岛这一问题发表过若干拙见。从那时起,有关大船、航海的问题就从未离开过我的脑海。其中,有一条交通道连接着日本本土与冲绳,而这是我无论如何都无法舍弃的一个关注点。如今,人们若要由日本本土前往冲绳[1],一般会选择西海岸航线,然而我想探讨的是,从前,是否东海岸[2]才是由日本本土前往冲绳的主要航线。
如今不再使用的东海岸航线,在遥远的过去,曾是纵贯日本南北交通的一条“热线”。对于古代的航海来说,东海岸航线似乎更加便利。东海岸拥有众多浅滩,进行短距离航海时可以随时驾船靠岸,寻个安身歇脚之处稍作休整,若是安排得当,还能在靠岸的地方停留几天。在过去,航海一年一次足矣,人们并不考虑在一年内故地重游。
此后,由于日本将首里[3]与那霸看作冲绳的中心,东海岸的文化和语言随之发生了变化。然而,我认为最初东海岸的文化和语言与首里、那霸就存在差异是可以被证明的。人们由北方一路南下,一直到达写有“信觉”二字的礁石处。被称为信觉的地方除八重山之外再无其他,因此可说,自古以来,日本与此地就有了许多往来。
或许因为我的这一想法过于标新立异,人们难以相信。但是,人们确实以海岸的沙滩为落脚点,在狂风吹起之时,可以停留几日,之后再重新踏上旅程。从冲绳本岛到宫古岛、从宫古岛经过多良间岛再到八重山群岛,这条路线毫无不妥。
我提出了东海岸的话题,并非是握有什么铁证。但岛民应该都记得冲永良部岛、与论岛的沿海也分有东西两条路线。到了后来,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西线,同样是去国头,后世的人们选择经由西海岸驾船前往。
可以想见,那霸港开港以前,也就是主要来访者是日本人[4]的那个时代,东海岸地带与日本本土有许多共通的地方。当时的语言恐怕也比现在更加接近日语。而首里、那霸则是另一番情景。当时,一时兴起了接收外国人前来居住的热潮,曾有多达十个国家的人同时居住在这里,与东海岸的情形完全不同。
从冲绳本岛的知念村、玉城村南下到达那霸港口十分费时。这种艰辛使得人们认为前往宫古岛的北岸更加容易。那霸港开港是在经过久米岛的北方航线开通之后,当时的中国正值隋朝。这条北方航线是条难行之路,行船必须达到一定的速度,途中也需要设置修船所。而乘船者也必须是具有相当的自信与能力,且熟知风力与浪潮变化规律的能手。
若乘坐飞机俯瞰冲绳本岛,必然能看到东西两面的海洋,而登上某些岛上丘陵的最高处也同样能够看到。或许有人会认为,驾船从东侧向西侧穿越岂不更加省时省力?然而,对于不同血统的人来说,事情的难易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我最初有此感想,是听到NHK的矢成先生采访国头的安田、安波[5]两地的对话录音的时候。冲绳地方语言与日本语的接近程度,让人不能不认为,最初是日本本土人先移民到上述两地居住的。然而我迅速意识到这是个错误,因为东海岸的语言原本就与日本本土没有太大区别。不论东西海岸在地理位置上如何接近,却由于文化发展的过程各有不同,从而造成语言和居民的构成产生差异。
我暂且称东海岸的文化为“胜连文化”[6],它与可以被称为“浦添文化”[7]的以首里、那霸为中心的文化之间存在着系统上的差异。
如今,属于胜连文化的内容没有丝毫残存。被泷泽马琴写入《椿说弓张月》[8]中的胜连按司[9]——阿麻和利[10]曾在冲绳历史上被定义为十恶不赦的罪人,然而正如伊波普猷[11]等人早期所指出的那样,在战国时代,大臣是忠是奸皆以成败论,这已经是世人看待问题的一种习惯了。也如《omoro草纸》[12]中所歌颂的那样,若镰仓是大和国的中心,那么当时胜连也是琉球王国的文化中心。
那么当时,我国是使用何种船只穿梭于列岛的南北之间的呢?考虑到当时并没有专业从事造船业的人,可以推断,人们应是先寻找拥有造船材料的地方,而后在该地制造船只并使用的。例如安芸国以及周防国等地,直到今天也生产大量的造船材料,在中世时期曾提供建筑木材,供奈良等地建造大型寺庙。
当谈到日本人如何登陆日本岛的问题,则必然无法避开东海岸航线。日本人究竟从何处上岛,有很多可能成立的说法,如果我们能够认可从高天原降到日向的高千穗这一说法[13],那问题就简单了。若上述说法不成立,或许我们可以想象成他们是在日向备船并航海北上的。即便是神武天皇[14]的东征,也并未经过浪潮汹涌、海风肆虐的关门海峡,而是直接从东海岸**,驶进濑户内海的。因此,若将东西两航线做一比较,则东海岸航线的盛行要早上一个时代。然而,毕竟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靠我们一代人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
以下的几篇文章,大部分是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而写就的。虽说由于才疏学浅,没有自信妄下结论故而有些踌躇犹豫,然而当我判断某些内容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后,都将其作为其中一个条件姑且利用。
有关日本人的人种起源论,我们必须把各个地方残留的过去的痕迹都加入问题的思考当中。这次收集的文章中亦有些不着边际的想法,譬如有些文章的思绪甚至延伸到了青森县北部。纵观当今的日本人论,人们似乎对太平洋上的交通往来考虑不够。也就是说,伊势或者再靠东边一点的骏河、远江等地也应是交通中的一个节点,而那些地方的历史却被人等闲视之。此外,房州半岛、伊豆半岛,人们也同样在漫长的时间里频繁经过。
即便我穷尽一生也未能得出结论,对于日本人究竟成长于何处这一问题,必须进行更加具体的确认。或许九州南部这个答案符合事实,然而日本人到达那里的路径却无从知晓。即便知道了这条路径,却又不知后来是如何发展的。土佐这个地方,首先其大面积的土地都已经陷落,过去与现在似乎有很大不同。利用濑户内海的时代开始较晚,而开始利用濑户内海之后,才有船只出入关门海峡那时常波涛汹涌的水道。从《六国史》[15]等文献中可以得知,上述现象是在能够通过关门海峡的航海技术发展之后才开始出现的。最初进行得并不顺利,而伴随着增加船只的体积,增强船只的牢固程度等技术的发展,船只才逐渐得以通过关门海峡。
然而,关于船只也有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例如,和船[16]的船橹因何呈细长的形状?由于我生长于利根川河畔,对于那种细长的船橹司空见惯,我认为那是日本特有的。橹成为和船的主要动力,是由于拥有海滩的海岸这一自然条件。在连接冲绳与本土的西海岸,有很多地方都使用船帆,也有一些地方使用船棹,然而拥有橹而使得交通更加发达的地方却很少。
在日本有很长一段时间,政府都没有直接参与航海事业。恐怕遣唐使制度终结的时代就是航海事业的低谷。自那以后,仅靠日本本土的文献来记述海上交通史,便是错误的源头吧。
柳田国男
昭和三十六年六月
[1] 有关琉球、冲绳历史,应遵照历史事实,即日本强行侵略霸占琉球,置冲绳县。
[2] 柳田国男提到的日本“东海岸”“西南诸岛”“南方诸岛”“东方列岛”均系日本的“琉球群岛”。
[3] 前琉球国首都,现称“首里城”。
[4] 这里的“日本人”是指“日本本土”人,区别于冲绳人。
[5] 位于国头东海岸的两个部落。安波位于南边,安田位于安波的北边。
[6] 胜连城是位于冲绳县宇流麻市的遗迹,曾是阿麻和利的都城。
[7] 浦添市是位于冲绳本岛南部地域与中部地域交接处的城市。
[8] 《椿说弓张月》是由江户后期的读本作者曲亭马琴作、由葛饰北斋插画的读本,1807—1811年陆续刊出,共5篇。
[9] 古代琉球王国的村落共同体的首领。
[10] 15世纪,琉球国胜连半岛的按司,北谷间切屋良村出身。
[11] 伊波普猷(1876—1947),冲绳民俗学家,冲绳学的奠基人,被后世称为“冲绳学之父”,著有《古琉球》一书。
[12] 从琉球王国第4代尚清王时代(1531)至尚丰王时代(1623)由首里王府编纂的歌谣集,以下或简称《omoro》《草纸》,也是冲绳最古的歌谣集,共22卷,1554首。该歌谣集在本著作中多次被引用。
[13] 根据《日本书纪》记载,琼琼杵尊(日本神话中登场的一位神祇,被认为是神武天皇的曾祖父)从高天原降临到了“竺紫日向高千穗”。日本学界一般认为,这是琼琼杵尊来到苇原中国的路线中的第一步。
[14] 在日本神话中,神武天皇是日本的第一位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
[15] 《六国史》是日本奈良时代、平安时代所编纂的六部史书。包括《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后文中出现其中一部史书时将不再加注。
[16] 指的是发源于日本的、在幕末以后引入西洋式船舶之前的、主要用于海上航行及渔业的构造船等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