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筑与艺术(1 / 1)

古代希腊 晏绍祥 4734 字 2个月前

一、希腊神庙建筑的发展

古代希腊的建筑初兴于迈锡尼时代,那时的王宫和城市建设技术已经获得相当高程度的发展。众所周知的迈锡尼狮子门、梯林斯和派罗斯的宫殿,是其中最显著的例子。随着迈锡尼文明的灭亡、王政的消失,这些王宫随之被废弃。荷马时代的建筑中,尽管史诗的作者努力让读者和听众相信,王公们都住在奢华无比的建筑中,但实际规模和设施都非常有限。奥德修斯家的建筑可能不过是个两层的小楼,楼下有储藏室和大厅,楼上则是妇女们的生活空间,庭院里居然还堆有准备运往田间的牲口粪便。只有特洛伊的王宫和神庙,可能还像个样子,但荷马对它们的描写,除了让我们相信王宫大而豪华外,并未提供多少具体的东西,很可能是有关迈锡尼时代的某些记忆流传到诗人的作品中,而诗人本人并未真正见过,于是只能笼统地模糊处理,无法具体化了。

公元前8—前6世纪,是古典希腊建筑逐渐形成的时期。由于希腊人的殖民和本土社会经济的发展,希腊人能够拿出多余的钱财为他们崇拜的神灵修建神庙,并建造更加漂亮的城市。目前所知较早的城市为开俄斯和旧士麦那。现存遗址显示,两地都有城墙,但内部几乎没有规划,建筑杂乱无章。神庙建筑首先出现在希腊本土,最初可能不过是草棚,后来才用陶瓦,以木为梁,四周围以列柱,形状仍如迈锡尼时代的长方形大厅。公元前7世纪,石柱和石梁逐渐取代易于朽坏的木料,从此奠定了希腊建筑以石料为主要材料的基础。它最早的代表可能是科林斯城佩拉科拉地区的阿波罗神庙,稍后有雅典卫城上的建筑、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以及阿哥斯、萨摩斯等地的神庙。意大利的希腊人殖民地与科西拉的神庙建筑,因为得到当地雄厚资源的支持,获得较大发展。著名者如科西拉的阿尔特米斯神庙、意大利南部法埃斯图姆和西西里岛上塞林努斯等地的神庙。到古典时代,希腊神庙和建筑进入最为繁盛的时期,雅典卫城、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等,成为希腊建筑的代表。

在希腊建筑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占优势的3种柱式:多利亚式、伊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多利亚式起源较早,至少在公元前7世纪已见雏形,古典时代主要流行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以及由多利亚人建立的海外殖民地中,但也有不少伊奥尼亚人城邦采用多利亚柱式,雅典的帕提侬神庙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多利亚柱式的基本特点是强健、朴素和粗壮。它的基石是3层异常简单、平整的石阶,石阶大小相同。基石的厚薄取决于神庙的规模。神庙越大,基石越厚,目的是给全庙一个稳定的基础。基石之上是柱子本身。多利亚式柱子不用柱础,柱身直接立于基石之上。柱身粗壮,其宽度与高度的比例通常是1∶5或1∶6,但粗者可达1∶4,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神庙的柱子是5米高,则它的直径可达1~1.25米。这样的比例,使柱子显得十分粗壮结实,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但柱子本身并非光秃秃的全无装饰,而是通身刻以凹槽,一般每根柱子20条,使其粗壮中显出秀美。不过希腊人很注重美感,柱身由下到上虽逐渐收缩,但并不是一收到底,而是在中央部分让其略微外凸,像是为承受重压而鼓足力量一般,更增添了柱子的活力。

柱头由两部分组成,紧接着柱身的是一块略向外伸出的圆形颈石,颈石之上是一块面积与它相等但呈方形的垫石。在较早的建筑中,颈石和垫石都较大,犹如一块磨盘压在柱子上,十分沉重。希腊人很快就意识到它的缺点,将其逐步缩小,后仅让其稍大于圆柱而已。

柱头之上是额枋、檐壁和檐口。额枋紧接柱头,都是平整的石条,通常没有任何装饰。檐壁则比较讲究,由石质间板和三垅板交叉排列而成,且涂以深浅不同的颜色,显得庄重而严谨。檐壁之上就是屋顶。屋顶类似中国农村中的瓦房:中为屋脊,两边为斜坡,以瓦为盖,但其倾斜度较低,仅有15°到13°,因而在檐壁和屋顶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山墙。这里是艺术家们大显身手之处,他们可以在这里雕刻各种神话故事。

伊奥尼亚柱式大概起源于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各岛屿,最初在希腊大陆并不流行。它同样是柱子立于石阶之上,只是在石阶之上,伊奥尼亚人创造了一个精巧美丽的柱础。柱础呈圆形,与柱身相互协调,柱身立于柱础之上。与多利亚式相较,伊奥尼亚柱式更为窈窕,柱高与柱身直径的比例通常是8∶1或10∶1,柱身也刻有凹槽,越发使它显得亭亭玉立,因而人们常认为,多利亚式得阳刚之气,而伊奥尼亚式得阴柔之美。

最能体现伊奥尼亚柱式特点的是它的柱头。它的颈石被缩成很短的装饰带,夹在两个非常显眼的涡卷之间。涡卷突出较多,其螺旋纹舒展自如,显得华丽多姿。柱头之上的额枋和檐壁也与多利亚式有所区别。额枋被刻成从上到下逐渐收缩的三段,檐壁则是连续、平坦、干净的石板,后多用于雕刻,成为艺术家们十分青睐的创作场所。

科林斯式兴起较晚,大约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末,据说是一个石匠看到顶在少女头上的花篮产生灵感创作出来的。它最大的特征是其柱头上的毛茛叶形状装饰。一般是叶片分两层交错环绕,中间杂以卷须和花蕾。柱子的其余部分与伊奥尼亚式相同。因其状似花篮而又承受重压,多少给人以弱不禁风之感。它最早见于伯罗奔尼撒西北巴塞的阿波罗神庙,代表作则是雅典的吕西克拉特纪念亭。

希腊的柱式体系并非一成不变,也不那么截然分明,而是不断变化,相互影响。古风时代,多利亚式较为流行;古典时代,伊奥尼亚式逐渐风行,并影响多利亚式,使后者变得修长、纤巧。到公元前4世纪科林斯式兴起后,三种柱式更是相互影响,各擅胜场。有时我们会在同一建筑中看到三种不同柱式,如在巴塞的阿波罗神庙中,外层的柱子为多利亚式,内层柱子是伊奥尼亚式,而在阿波罗神像的旁边,还立着一根科林斯式的柱子。建筑设计师们交替使用不同的柱式,充分发挥其各自的长处,收相得益彰之效。此外,我们也不要以为,三种柱式流行的区域与古希腊三大支派:多利亚人、伊奥尼亚人和埃奥利亚人分布的地区吻合。实则科林斯式和多利亚式都起源于传统上属于多利亚人的地区,但它最典型的表现,都在伊奥尼亚人的雅典,其卫城建筑群中,我们更能看到三种柱式并行不悖。同样值得注意的,雅典卫城和巴塞的阿波罗神庙的设计师都是雅典人。

巴塞的阿波罗神庙

巴塞的阿波罗神庙示意图

希腊神庙的构造比较简单,通常只是一个长方形的房间。讲究一些的神庙会把这个房间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部用于安置神像,后部用于祭司的住宿和储藏,朝拜者无须进入庙内,只在庙前庭院中的祭坛前献祭、祝祷即可。神庙的周围围以石柱,人们根据神庙前后两端柱子数量的多少将其分别称为四柱式、六柱式、八柱式等。进入古典时代后,人们认为四柱式的开间过于狭小,多取六柱式和八柱式,八柱式以上的因开间过大,一般比较少见。

希腊神庙多以石灰石或大理石建筑。19世纪以前,人们普遍以为希腊人崇尚自然美,大理石的洁白无瑕与希腊的湖光山色恰当地表达了希腊人爱美的特性。可是后来的考古发掘,却让这些古典希腊的崇拜者大失所望。不仅希腊的雕刻都是上色的,就连那些规模庞大的神庙,如雅典卫城等,可能也都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雕刻和建筑上见到稍许颜料的残迹。

古典时代希腊建筑的杰出代表是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和雅典卫城建筑群。奥林匹亚的宙斯神殿建造于公元前475—前457年,是一座六柱式的多利亚式神庙。它的建筑设计虽然比较简单,但在神殿内部安放着出自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之手的黄金宙斯神像。神像取坐姿,全身镶满黄金和象牙,且高达14米,气势雄伟、威严华贵,很好地传达了宙斯作为天神和人类两界最高统治者的神韵。

这座神庙东西山墙上的雕刻也令人叹为观止。东山墙所反映的是奥林匹亚地区的一个古老传说:皮萨国王奥诺马奥斯有一女,名为希波达米娅。神谕说,希波达米娅出嫁之日,就是国王丧命之时。于是奥诺马奥斯布告全国,要求前来求婚者与他比试赛车。比赛的出发地是皮萨,终点为科林斯。让挑战者先行出发,他自己会在杀死一只羊羔献祭后再追赶。一旦追上,则求婚者将被处死。这个看似公平的条件实则非常险恶,因为奥诺马奥斯的马来自战神,快捷无比,之前的求婚人无一例外地被处死。腓尼基王子佩罗普斯到达伯罗奔尼撒后,也参与了比赛。他收买车夫,让其弄松了奥诺马奥斯的车轴,以致奥诺马奥斯翻车而死,佩罗普斯则顺利地娶到希波达米娅。这本是个相当血腥的故事,中间还夹杂着背叛(佩罗普斯后来以诡计杀死了车夫)。但是雕刻家闹中取静,选择了战车出发前的时刻。山墙雕刻的中央是宙斯,为本次比赛的见证者,左右两边分别站立着国王奥诺马奥斯、王后、佩罗普斯、希波达米娅和车夫等。值得注意的,是雕刻家充分利用了三角形山墙提供的有限空间。它的中央为宙斯占据,形象最为高大,左右依次对称地排列其他人物。由于越往两边空间越小,因此马头都向着中央,两边的河神则半撑半躺,恰好将脚伸进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中,整个布局天衣无缝。

西山墙的雕刻以动态为主,叙述拉皮斯人与半人半马族之间的战争。半人半马族本是参加拉皮斯人婚礼的,但他们在酒精的作用下,竟打算强抢新娘。拉皮斯人在阿波罗的帮助之下,将其彻底击败。对希腊人来说,这个故事象征着文明对野蛮的胜利。就构图布局论,阿波罗占据中心,他右手平举,头也转向右侧,**的身躯无比俊美,既拥有巨大的威力,又像一个威严的法官在做出裁决。在他的左右,分别是搏斗着的人群,他们也像东山墙一样,随着山墙墙面的高低或立或坐,或蹬或卧,恰好布满整个山墙。

最能表现古典时代希腊神庙建筑与雕刻成就的,是雅典卫城建筑群。从整体结构看,它以帕提侬神庙为主建筑,周围的其他建筑相互衬托,如众星捧月一般将帕提侬神庙的主建筑地位烘托得更加突出。在建筑风格上,它兼收并蓄,既采用了以雄浑、刚毅著称的多利亚柱式,也利用了挺拔、秀丽的伊奥尼亚柱式。限于篇幅,这里只简单地介绍一下帕提侬神庙的建筑与雕刻。

雅典卫城

帕提侬神庙供奉的是雅典国家的保护神雅典娜。雅典娜女神一直是处女,她的神庙又称处女宫。这也正是帕提侬一词的来历。它始建于公元前448年,整体工程完成于公元前432年,由菲狄亚斯任工程总监、伊克提诺斯和卡里克拉特设计。神庙采用多利亚柱式,东西两面各有8根柱子,两侧各有17根柱子,柱高10.43米。神庙内殿分成正殿和后殿两部分。正殿内耸立着一座巨大的用黄金和象牙装饰的雅典娜神像,后殿为长方形大厅,是存放雅典国家档案和财物的地方。神庙的东西山墙、间板和檐壁上都有十分精美的雕刻。东山墙上的浮雕表现的是雅典娜的诞生,西山墙上的是雅典娜和海神波塞东争当雅典保护神的故事。在回檐下的92块间板上,也都雕有以希腊神话和雅典历史为主题的浮雕,以纪念雅典以及希腊在反波斯战争中取得的辉煌胜利。神庙内墙上长达160米的浮雕带,表现的则是雅典人纪念雅典娜女神时的场面。因此,在帕提侬神庙中,浮雕不仅是一种叙事手段,而且在神庙和它的雕刻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整个建筑和雕刻工艺的精细,也不能不让当时的人和后来的人敬佩。借用普鲁塔克的话说:“大厦巍然耸立,宏伟卓越,轮廓秀丽,无与伦比,因为匠师各尽其技,各逞其能,彼此竞赛,不甘落后。”雕刻“好像年年常春的神物,能够摆脱岁月的销蚀。在它们的结构之中,似乎蕴藏着某种永生的活力和不死的精神”。[5]遗憾的是,岁月终于销蚀了雅典卫城的辉煌。帕提侬神庙几经风雨,特别是近代以来战争的破坏,只留下残垣断壁。而卫城上的雕刻,也因为希腊丧失了独立,遭到严重破坏,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被运到英国,成了大英博物馆的展品。

除帕提侬神庙外,雅典卫城建筑群还包括卫城的山门、山门前的雅典娜巨像、埃莱奇特乌斯大庙,以及其他一系列建筑。它们无一不是古代建筑与艺术的杰作。但希腊古典时代的建筑并不只是出现在这两个地方,其他如以弗所的阿尔特米斯神庙、埃皮道鲁斯的阿斯克莱皮奥斯圣地、巴塞的阿波罗神庙以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二、希腊雕刻

希腊雕刻大约与神庙建筑同时起步,以模仿东方尤其是埃及雕刻开始。现今发现的最早的雕像,大多与埃及雕像一样,多取正面式,戴假发,双脚平行或一脚微微前伸,女性手抚胸部,男性一只手自后腰揽着女性,很难说有多少自己的特色。但到公元前7世纪末,希腊人开始摆脱埃及模式的影响,首先是把手足和身体之间的空隙雕刻出来,然后注意对雕像背部的处理,如收腰和突臀等,使雕像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看,都能看出是人体。这样的雕像不再像埃及人的雕像平板一块,而注意对胸、腹和腿的处理,突出它们各自的特征。

公元前6世纪希腊雕刻迅速发展。雕刻家们抛弃了埃及式的假发,致力于表现真实的人体,在雕刻人像时,希腊人让雕像以一只脚承重,发掘雕像多种不同的姿态。在面部表情的处理上,希腊人能够刻出嘴角的微笑,即著名的“古风式微笑”。

古风时代男子的雕像以**像为主。不少人把男性雕像的**与古代奥林匹亚赛会的**比赛习惯联系起来,或者认为是希腊人经常在健身房**训练,是否准确,有待讨论。因为修昔底德明确说到,**比赛和训练,是他那个时代不久前的事情,但男性**雕像的出现要早得多。不过古风时代希腊男性**雕像十分流行,殆无疑义,其最优美的代表,应当是法国考古学家1893年在德尔斐发现的一对青年雕像。它立刻让人们想到了希罗多德记载的阿哥斯的一对兄弟:克列奥比斯和比同。故事说两兄弟的母亲要去参加赫拉的节日,但拖车的牛正好在田间没有回来,于是两兄弟就自己充当牛的角色,拉着母亲的车走了大约5英里,把母亲送到了赫拉神庙。参加庙会的人们对这对兄弟赞誉有加,母亲也非常自豪,因此请求赫拉女神赐福给两个儿子。赫拉答应了母亲的请求。当两位年轻人在庙中睡觉的时候,让他们毫无痛苦地死去了。为纪念这一对年轻人,他们的同胞将两兄弟的雕像献给了德尔斐。如今发现的这两尊雕像,“低低的眉毛、强有力的下巴、方而宽的肩膀以及强健的胸部,似乎仅仅表现了力量,但那窈窕的腰身、稍稍前倾的姿势和直视的眼光,表现了更为微妙的感情,一种渴望、献身的精神”[6]。

雅典卫城仕女雕像

古风时代的女性雕像无一例外地都穿着衣服。如何透过衣褶表现女性的形体美,成为希腊艺术家必须面对的问题。早期女性雕像身体平板,难以见到曲线。希腊人成功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对女性服装做出不同的处理。雅典卫城发现的几尊女性雕像可以作为代表。这些雕像刻画的都是贵族家庭的仕女像,全部身披长衫,笑容可掬,胸部凸起,几绺长辫自然披散在胸前。其中一尊小雕像虽仅有4英尺高,而且缺少了左臂,但仍非常优美。“她戴着绿色的项链,穿着领口镶有绿边的长袍,长袍的袖子上画有螺旋形的绿线;头发、嘴唇和眼球的虹膜是暗红色的,瞳孔、眉毛和睫毛是黑色的;耳朵上扎有耳环孔。她头上最初戴有青铜花冕,因为人们找到了残存下来的钉子和钉子打进去后留下的孔洞。雕刻家把她的活力、衣服下身体的线条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这是古风时代希腊艺术中最优美的抒情诗,成功地再现了艺术家在自然中观察到的形态,但就像一首十分严格的格律诗所要求的那样,仍然符合语言的规范(它那古风式的微笑、发型)。因此,‘着装的女像’成为希腊艺术的真正代表。在没有掩盖独特性的同时,它成功地达到了统一。人们感到,正是这样的女孩身体,养育了那些在马拉松和撒拉米斯叱咤风云的英雄们。”[7]

古典时代是希腊雕刻的黄金时代,名人名作辈出。该时期之初,有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的雕刻,盛期有雅典卫城建筑群及其雕刻,公元前4世纪则有普拉西特莱斯、斯科帕斯等一众雕刻家的众多作品。奥林匹亚宙斯神庙东西山墙的雕刻前文已经介绍,这里只介绍它的间板浮雕。间板共12块,被用来表现赫拉克勒斯的12件功勋。但要表现这些功勋,殊非易事,因为它们中的任何一件,都涉及剧烈的动作和复杂的情节。但现存的浮雕表明,艺术家们成功解决了所有问题。如表现赫拉克勒斯代替阿特拉斯撑天的浮雕,赫拉克勒斯居中,以肩膀扛住天空,全身肌肉鼓胀,似乎竭尽全力。自他左方走来的阿特拉斯双手拿着金苹果,满面笑容,正准备把苹果交给赫拉克勒斯。在赫拉克勒斯背后,则是一直保护赫拉克勒斯的女神雅典娜。她面向观众,但把头转向赫拉克勒斯,轻松地用一只手托举起天空,正在往赫拉克勒斯的肩膀上放枕头,以缓解宙斯儿子的压力。整个画面不仅构图和谐,而且张弛有度,神人分明,不愧杰作。

帕提侬神庙墙上的雕刻是古典时代希腊艺术的又一杰作。它们名义上是菲狄亚斯的作品,实则相当大部分出自雅典普通石匠之手。尽管如此,它们仍足以代表古典时代希腊人的雕刻水平。它的山墙上分别雕刻了雅典娜的诞生和雅典娜与波塞东争当雅典保护神的故事。前一个故事本十分恐怖,因为在赫淮斯托斯用斧头劈开宙斯的头颅后,雅典娜才从宙斯的头颅中出生。但雕刻家有意避开这一场面,选择了雅典娜出生后的时刻,宙斯的痛苦业已结束,表情回复了宁静,雅典娜正在宙斯的面前站着,全副武装。诸神因神界又添新生命,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整个画面是一幅欢乐、祥和的气氛。后一个故事雕刻于西山墙上,以雅典娜和波塞东两位大神为中心,相互分开且向两边倾斜。马队大概也是马头向中心,马前蹄高举,战斗的波浪像旋涡一样从中心层层涌出,在两边转化为风平浪静的画面,最后在角落里出现了无忧无虑的河神形象。

帕提侬神庙的檐壁雕刻也精美绝伦。在大约160米长的浮雕带上,菲狄亚斯等人着意表现了雅典人祭祀其保护神雅典娜的情景,整个设计围绕这一主题,一气呵成。在用浮雕表现事件方面,在古代几无出其右者。浮雕上先后出现的几百个人物,不仅形象栩栩如生,而且姿态各异,不同凡响。

古典时代众多的雕刻家中,米隆、波利克利特、普拉西特莱斯、斯科帕斯等人,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米隆是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的雕刻家,最著名的作品是《掷铁饼者》。此作原为青铜铸像,现仅存罗马时代的大理石仿制品。它选取运动员在掷出铁饼前一刹那的神态,静中寓动,肌肉表现极其有力,双臂的弓形和身躯的曲线完美无缺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完满地表现了运动员的形体美。波利克利特是阿哥斯人。在雕刻理论上,他首次提出人头应占全部身长的1/7的理论。其名作为《持矛者》,注意突出人体结构在运动中的和谐,以右脚承重,左脚舒展,左手握矛,右手自由,把人体的和谐表现得恰到好处,成为后世人体雕塑的典范之作。普拉西特莱斯是雅典人,为公元前4世纪最著名的雕刻家,其名作《克尼多斯的美神》刻画了美神正脱衣入浴的情景。她身体的重心放在右腿上,全身形成极其优美的曲线,但她欲行又止,略显羞怯之态,把女性的温柔、妩媚和雍容表露无遗。斯科帕斯曾参与卡利亚统治者毛索鲁斯陵墓的建设,其雕刻手法刚劲有力,直立的头发、宽阔的面孔,把卡利亚人非希腊人的特征鲜明地表现出来。

三、绘画

希腊人绘画的历史,如同他们的历史一样悠久,其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他们的陶瓶画。无论是克里特人还是迈锡尼人的陶器上,都有用绘画叙述故事的情况。迷宫墙上的壁画,堪称千古佳作,生动地表现了克里特人的生产与生活。迈锡尼的宫廷大概接受了克里特的传统,雕梁画栋,壁画精美无比。黑暗时代希腊人的物质文化水平有所下降,但瓶画艺术一直保持着,而且是用瓶画艺术叙事。只是这时希腊人的表现手法实在有限,人物如同剪影,身躯只是个平板的三角形,连男女都不大容易区分清楚;车身和车轮在画面上都不能结合在一起,拉车的马有到底有几匹,同样看不清楚。到公元前7世纪,瓶画技术有所进步,人物形象中,男女可以分清,身躯和腿的特征日益明显,还会通过重叠表现多人出现的场面,有些绘画试图向人们表述神话故事,如奥德修斯及其同伴刺瞎独目巨人等,有些则从现实中选取素材,表现战争与生活的画面。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在瓶画中表述故事终于形成潮流,而陶器生产技术的进步,也为绘画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奥德修斯与独目巨人

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画师们首先创造出红底黑画技法。这项技术相当复杂。陶工们把高度稀释的釉水涂在陶胚上构成底色,再用更浓更细的釉泥勾勒人或动物形象,利用氧化铁还原成黑色、氧化又成红色的原理,通过控制火候、多次烧制,形成画像变黑且有光泽而底色保持浅红的效果。[8]新技术一旦被创造出来,立刻得到广泛使用,且产生了一批经典之作。首先是所谓法兰西斯陶瓶。陶瓶上共有5列横带,总共出现人物200多个,大都表现希腊神话和传说中的故事,其中埃亚斯背负阵亡的阿喀琉斯一幅造型尤其生动。埃亚斯把身材高大的阿喀琉斯横扛在肩上,有些吃力地站了起来,但仍有一只腿处在弯曲状态。阿喀琉斯紧闭的双眼,软绵绵的身体和埃亚斯大而有神的双眼,充满生机活力的躯体,鲜明地表现了生死之间的差异。

法兰西斯陶瓶之后,希腊瓶画中名人杰作层出不穷,技术也不断进步。阿马西斯画家用笔潇洒,气势非凡;普西亚克斯精于写实,善于以简驭繁,寥寥数笔,就使人物跃然纸上;埃克塞基亚斯兼采各家之长,把人物的情感和心理通过动作纤毫无遗地传达给观众,因而成为公元前6世纪后期雅典最伟大的瓶画家之一。他的《埃亚斯与阿克琉斯对博》是瓶画中的经典之一。该画作于一双耳陶瓶之上,阿喀琉斯和埃亚斯相对而坐,屈身向着低桌,其背部曲线恰好与陶瓶的曲线一致,两人的长枪又正好指向陶瓶的双耳,盾牌斜倚在身后,同样与陶瓶的曲线相呼应,从而充分利用了陶瓶有限的表面。

埃亚斯与阿喀琉斯

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陶瓶画技术又有新突破,由黑像画技法向红像画技法转变。所谓红像画,就是把底色涂成黑色,形象本身反成红色。用红像画法创造的形象更加丰满明亮,线条更为流畅,所以一经发明,立刻得到广泛采用。

红像画法最著名的大师有埃皮克太特、欧提隆尼奥斯和欧提米德斯等人。欧提米德斯的《醉汉图》非常生动地描绘了三个醉醺醺的欢宴者在痛饮的场面,中央的那位更是醉态可掬。欧提米德斯对此也颇为自得,在瓶上特别写上一句:“欧提隆尼奥斯绝无此画。”

古典时代瓶画继续发展,但似乎创造力不足,技术和技法上都缺乏突破,主题似乎也无创新,壁画和绘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古典时代最有名的画家是波利诺托斯。他与雅典政治家奇蒙家族关系密切,曾在雅典画廊作画,主要作品有《马拉松战役》《波斯人》《特洛伊的陷落》《奥德修斯在冥土》等。他的素描高度完美,很准确地反映了人体的解剖结构。他还善于在绘画中表现人的精神状态。

公元前4世纪希腊最著名的画家有尼奇斯、阿佩莱斯等。尼奇斯曾负责给普拉西特莱斯的雕像上色,著名的《克尼多斯的美神》就是他加工的。阿佩莱斯把美神浸湿的身体、拧得半干的头发、透明的水珠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引起同时代人的惊叹。

[1] [古希腊]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8~81页。

[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第57~58页。

[3]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第116页。

[4] [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等:《阿里斯托芬喜剧》上,见《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第275页。

[5] [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第475页。

[6] [美]保罗·麦克金德里克:《会说话的希腊石头》,晏绍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页。

[7] [美]保罗·麦克金德里克:《会说话的希腊石头》,第186页。

[8] 朱龙华:《世界古代中期艺术史》,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