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树藩,字纯伯,号毅轩,浙江归安县人,清末著名藏书家陆心源之子。光绪十四年因陆心源“捐送国子监书籍”,而“赏给国子监学正衔”。光绪十五年,考中己丑恩科举人。光绪十六年,先是“报捐内阁中书”,后又“因办理浙江义赈出力奉旨赏加侍读衔”。光绪二十一年,“捐升郎中,签分户部”,旋告假回籍丁父忧。陆心源于光绪二十年逝世后,开始家产未分,后由陆树藩做主,上海缫丝厂由陆树藩经营,上海钱庄由其大弟树屏经营,当铺则由湖州管家配合二弟树声经管”。陆树藩为方便管理在沪家业,常逗留沪滨,“并在沪娶妾徐氏”。戊戌年间,陆树藩与其弟曾欲办湖州中西学堂,并在《申报》上刊登《募助湖州中西学堂启》,但并无下文。[《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6册,604~605页;徐桢基品述:《陆树藩其人与皕宋楼藏书售日事》,虞云国整理,载《史林》,2007(S1);顾志兴:《关于皕宋楼藏书之出售原因及评价——〈藏书家陆心源〉的序外文》,见王绍仁主编:《江南藏书史话》,15页;《募助湖州中西学堂启》,载《申报》,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八日]
潘炳南,字赤文,浙江上虞人,太平天国之后,在杭州开设鼎记钱庄,素以举办善事出名,有“潘善士”之称。从“丁戊奇荒”“晋赈”开始,鼎记钱庄参与到义赈之中。不过,鼎记钱庄长期只是捐款者的角色,有时也会承担募款的任务,但次数较少,且范围有限。光绪二十五年,潘炳南倡修上虞县境沿江塘堤,工程于光绪二十六年完工,“费用十万余两,经官绅分别筹捐而来”。(吴彝生:《杭州钱庄业的回忆》,见《浙江文史集粹·经济卷》下,253页;程心锦:《旧时代的杭州商会》,见《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122页;《新编浙江百年大事记1840—1949》,96页;“浙江杭州同善堂八月十六日起二十九日止经收晋赈捐数目”,载《申报》,光绪五年九月十六日;“上海四马路文报局内协赈公所经收山东奉天赈捐”,载《申报》,光绪十五年五月十八日;“苏州安节局代赎协赈公所经收捐款”,载《申报》,光绪十五年七月十五日;“上海北市丝业会馆筹赈公所施子英经收顺直山东湖北安东淮徐赈捐”,载《申报》,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日;《照录杭垣潘君赤文致余上乞振公所书》,载《申报》,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五日等)
丁绍芬,字晓芳,浙江湖州人,经商于杭州,其庆福绸庄曾作为上海北市丝业会馆筹赈公所在杭州的筹捐处而出现于《申报》之中。(《助赈摭要》,载《申报》,光绪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助赈摭要》,载《申报》,光绪十九年六月一日;“上海北市丝业会馆筹赈公所施少钦经收顺直山东河南山西赈捐四月廿四五日第三千五百六十九至七十次清单”,载《申报》,光绪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助赈摭要》,载《申报》,光绪十九年九月十四日;“上海北市丝业会馆筹赈公所施少钦经收顺直山东河南山西赈捐六月十四至十八日第三千六百十六至廿次清单”,载《申报》,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一日;“上海北市丝业会馆筹赈公所施少钦经收顺直山东赈捐十二月二十至三十日第三千八百至八百十次清单”,载《申报》,光绪二十年正月十四日等)
罗饴,字甘尝,又字焕章,江苏靖湖厅人,附贡生,候选道,长期在沪经商,曾任洞庭西山旅沪同乡会首任会长、上海金庭会馆主要创办人。清末新政时期,曾担任正太铁路驻津转运局总办,大清银行营口分行总办,靖湖厅城议事会正议长。(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主编:《传统文化研究》第19辑,420页;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19辑,430~431页;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中国通商银行》,299页;沈庆年主编:《古村遗韵: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寻踪》,262页)
严复,字又陵,福建侯官人,曾赴英国留学,精通英语,著名翻译家,《天演论》的作者,曾长期供职于北洋水师学堂,庚子国变前一直定居于天津,北方乱局之初,严复携家人由津赴沪。(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5册;孙迎祥:《严复年谱》;严家理:《严复先生及其家庭》,见《福建文史资料》第5辑)
陈季同,字敬如,福建侯官人,曾留学法国,精通法语,也是著名翻译家。与严复将西方经典译为汉文不同,陈季同是将汉语经典译为法文,也因此在巴黎文学界享有盛誉,“西国文学之士无不折服”。[欧阳英、陈衍:《闽侯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刊本),418页;桑兵:《陈季同述论》,载《近代史研究》,1999(4);桑兵:《沟通欧洲汉学的先进——陈季同述论》,见《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101~102页]
雍涛,字剑秋,江苏高邮人,“15岁时学习英文,后到英国教会学堂念书,不久考入新加坡大学,他学习的第二外国语是德文。23岁读完大学,英语极为流利,德语次之”。1898年回到上海完婚,其妻乃时任招商局会办陈辉庭的长女。救济善会招徕人员北上之时,雍剑秋以擅长英、德语,充当了翻译。雍剑秋日后成为天津著名的洋行军火买办,此次救援行动正是雍剑秋将其活动重心由上海移至天津的转折点。(雍鼎臣:《军火买办雍剑秋》,载《文史资料精选》第3册,518~520页)
盛宣怀,字杏荪,江苏武进人,“以诸生起监司”,“受知李文忠公”。自同治九年盛宣怀经杨宗濂介绍入李鸿章幕府起,至李鸿章于光绪二十七年逝世止,盛宣怀大半生的经历是在追随李鸿章中度过,而盛宣怀毕生事业也全赖李鸿章助成,故陈三立在给盛宣怀撰写的墓志铭中如此叙述:“时文忠公为直隶总督,务输海国新法图富强,尤重外交兵备,公则议辅以路矿、电线、航船诸大端为立国之要,与文忠意合。于是朝廷用文忠言,次第任公以四者,公亦终身以四者自效。”洋务事业以外,赈务也是盛宣怀终生从事并卓有成效的一项事业。盛宣怀办理赈务之始,乃同治十年“畿辅大水”,盛宣怀之父盛康“倡捐棉衣赈米”,命盛宣怀“诣淮南北劝募集资购粮,由沪赴津散放”。同治十三年,盛宣怀“以直属水灾赈抚案叙劳”,赏加布政使衔。盛宣怀的赈务活动也大都与李鸿章有关,如光绪四年由盛宣怀与吴大澂、李金镛共同主持的河间赈灾,便是盛宣怀在李鸿章的命令下参与进来的。正是在办理直隶河间赈务的过程中,盛宣怀与江南义赈士绅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为盛宣怀洋务事业走向辉煌打开了通道。[盛宣怀:《愚斋存稿》卷首之“行述”“墓志铭”;夏东元:《盛宣怀传》;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朱浒:《从插曲到序曲:河间赈务与盛宣怀洋务事业初期的转危为安》,载《近代史研究》,2008(6)]
顾肇熙,字皞民,号缉庭,江苏吴县人,“由监生中式同治甲子科本省乡试举人”,光绪八年“补授吉林分巡道”,光绪十二年授“陕西凤邠道”。光绪十七年,李鸿章“以办赈出力”,奏请朝廷“予前陕西凤邠盐法道顾肇熙军机处存记,留直补用”。或许是因为顾肇熙的这种经历,使得马昌华在《淮系人物列传——文职·北洋海军·洋员》中,将顾肇熙也列为李鸿章的文职幕僚,其“职务与活动”则是“襄办赈务”。(《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4册,491~492页;《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二,998a页;马昌华主编:《淮系人物列传——文职·北洋海军·洋员》,252页)
任锡汾,字逢辛,江苏宜兴人,光绪二年举人。同年恰逢“丁戊奇荒”,任锡汾积极协助县里父老筹集资金救灾;光绪五年,“京都附近一带水灾”,任锡汾又慨然劝募赈灾资金十余万两。光绪十六年春,由于上年江浙一带受灾严重,两江总督曾国荃派任锡汾“以十六万至浙江各属加赈”。在放赈过程中,任锡汾“亲自散票,亲自给赈,丝毫不假胥吏之手”,因而在其“由浙回宁时”,“灾民沿路执香跪谢皇恩者颇不乏人”。次年,任锡汾“以道员发往浙江补用”。后来,任锡汾曾任四川川东道,于光绪二十五年“因办理案件贻误地方,谕令开缺送部引见,乃竟藉词乞养”,被朝廷“即行革职”。(王定安编:《曾忠襄公(国荃)批牍·年谱》,696页;梁小进整理:《曾国荃全集》第2册,533~534页;《光绪朝硃批奏摺》第7辑,783页;宜兴文史资料第22辑《宜兴人物志》上册,185~186页;宜兴文史资料第34辑《宜兴商会百年》,107~108页;《德宗景皇帝实录》卷四四一,802b页)
郑观应,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人。曾充当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后因参与义赈,逐步进入江浙绅商社会,并因而历任上海机器织布局帮办、总办,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会办等职。[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前言”;易恵莉:《郑观应评传》,214~236页;朱浒:《从插曲到序曲:河间赈务与盛宣怀洋务事业初期的转危为安》,载《近代史研究》,2008(6)]
严信厚,字筱舫,浙江慈溪人。同治初年,由胡光墉介绍入李鸿章幕,曾任河南盐务督销、长芦盐务督办,“以盐务起家,从事商业,集资巨富”。严信厚在上海设立源丰润票号总店,“并在江南各省及京津两地设立源丰润分店10余处”,“经营存放汇兑及清王公大臣的存款”,“一时业务鼎盛,逞雄南北”。严信厚于光绪十六年,“以捐资助赈”而得赏“二品顶戴”,于光绪十九年“因顺直水灾而在上海源通官银号内开设了收捐处”,开始办理义赈事务。施善昌逝世后,严信厚便开始承担义赈部分统筹工作,成为继施善昌之后的义赈领军人物之一。[陈述曾:《上海早期亦官亦商的人物——严信厚》,载《上海经济研究》,1981(7);谢振生编著:《严信厚及其家族》;沈雨梧:《为“宁波帮”开路的严信厚》,见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39辑《宁波帮企业家的崛起》,66页;《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二八二,766a页;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337页;陈旭麓、方诗铭、魏建猷等编著:《中国近代史辞典》,286页]
杨廷杲,字子萱,江苏武进人,其一生经历多与洋务企业及义赈相关。先是“受委经理荆门矿务沪局销售煤炭事务”;接着参与电报沿江、沿海线路的铺设,后更主持江苏境内各电报线路的铺设工作,并担任上海电报局提调;此外还是华盛纺织厂的七位董事之一;光绪二十三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之后,杨廷杲列名十总董之一。在义赈事业方面,杨廷杲虽然起步很早,但“在义赈活动中的地位始终不是很高”,直到光绪二十二年独立开办了上海陈家木桥电报局赈所,其义赈领军人物的地位逐渐得到认可。[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二《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荆门矿务总局》,425页;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中国通商银行》,60~61页;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338~339页;朱浒:《从赈务到洋务:江南绅商在洋务企业中的崛起》,载《清史研究》,2009(1)]
席裕福,字子佩,祖籍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后迁居朱家角镇。其兄席裕麒长期担任《申报》馆账房,于光绪十五年独立开设《申报》馆协赈所,与施善昌等义赈领袖一起开展义赈活动;至光绪二十三年席裕麒逝世之时,《申报》馆协赈所与严信厚、施则敬等新一批义赈领袖的合作几乎已经成为惯例,因此当席裕福接手《申报》馆协赈所之后,能很快“跻身于义赈主持群体的行列”。席裕福于宣统元年从美查手中买下《申报》,民国元年又将《申报》出售给史量才。[沈尔立:《购买〈申报〉产权的席裕福》,载《上海文史资料选辑》,2005(1);《青浦县志》,第三十四篇“人物”之“席裕福”;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335、339页]
施则敬,字子英,祖籍浙江钱塘,生于吴江震泽,后随父施善昌迁居上海,经营商业,为上海丝业董事。施则敬于光绪元年考中乙亥恩科举人,“后又在丁丑科考取咸安宫官学汉教习第一名,期满引见以知县用”。此后,施则敬在施善昌的引领下,将主要精力转向义赈慈善活动,历办山东、顺直、江苏、河南、安徽等地抗洪劝捐义赈,先后九次奉旨嘉奖。从光绪二十年起,施则敬便“开始在上海独立主办一部分筹赈事宜”,光绪二十一年,“施则敬已能够与其父在义赈公启上共同署名”,至光绪二十二年施善昌去世后,施则敬便“全面继承了其父打下的基业”,成为义赈领军人物之一。后来,施则敬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之一。(《笠泽施氏支谱》,http://nj-yhml.cn/00jp12.htm,2010-08-27;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328~329、334、336~338页;池子华:《施则敬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见池子华:《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散论》,10页)
庞元济,字莱臣,号虚斋,原籍安徽,后迁居浙江南浔。庞家为著名的“南浔四象”之一。庞元济于光绪六年考中秀才,“光绪十四年其父以庞元济之名捐款十万两银子赈灾,因此庞元济被补为博士弟子,获赏候补四品京堂”。因家资巨富,庞元济多次凭借赈捐获得朝廷奖赏。光绪十六年七月,朝廷“以捐赈巨万”,“予候选员外郎庞元济”“奖叙”;光绪十六年九月,朝廷“以捐助巨款,赏浙江乌程县廪生庞元济举人”;光绪十八年十一月,朝廷“以捐银助赈”,赏“刑部郎中庞元济四品卿衔”;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朝廷“以捐饷万两予刑部郎中庞元济”“奖叙”。庞元济虽然多次因赈捐获朝廷奖赏,以至获赏举人,但这些赈捐可能多属官赈,与义赈关系不大。庞元济于光绪二十一年与杭绅丁丙等合资白银三十万两,在杭州创办世经缫丝厂;次年又在塘栖办大纶丝厂,同年在南浔创办南浔汽机缫丝厂等。(姚沐:《庞元济虚斋书画收藏研究》,11页;李学功:《南浔现象——晚清民国江南市镇变迁研究》,164~165页;《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二八七,821a页;卷二八九,846b页;卷三一八,125a页;卷三六九,837b页)
杨文骏,字彝卿,云南蒙自县人,“由监生报捐州同,投效本省军营”,“于歼除越南窜匪案内保奏免选本班以知州选用”,后“又于派往朝鲜历年防护定乱案内,经李鸿章保奏,俟选缺后以直隶州用”。光绪十九年,“因委办顺直赈捐,保奏俟补知府后,以道员遇缺题奏”,“复因倡捐巨款筹办香山县义仓,保奏赏给从二品封典”。光绪二十年,杨文骏一度“署理广东按察使”,不久即经广东巡抚奏参“革职永不叙用”。光绪二十三年,杨文骏经王文韶、张之洞、盛宣怀“会奏”,“派充协理汉口铁路分局”;同年,被盛宣怀列名为中国通商银行十位总董之一。光绪二十六年,杨文骏经李鸿章“派充议约随员”。(《清代官员履历档案汇编》第6册,607~608页;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中国通商银行》,61页)
杨士骧,字莲甫,安徽泗州人,光绪十二年“以进士第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杨士骧曾入李鸿章兄长李瀚章之幕府,“凡所执持大政可不可,瀚章不能夺”。后充国史馆纂修,“甲午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戊戌年间“以道员分发直隶”,至庚子年李鸿章“入都议和约,以士骧从”。(《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6册,562~563页;金天翮:《杨士骧传》,见《广清碑传集》,1234页)
徐赓陛,字次舟,浙江乌程人,“尝以候补通判宦粤,权南海等县,精干而著酷吏之名”。李鸿章督粤时,“欲以峻法治盗”,遂招徐赓陛入幕,“俾以毒攻毒也”,“迨鸿章北上主和议,挈之入京”。(徐赓陛:《不自慊斋漫存》;朱德裳:《三十年闻见录》,188页)
杨崇伊,字莘伯,江苏常熟人,光绪六年恩科进士,授职编修,曾充光绪十二年丙戌科、十六年庚寅科会试同考官,曾“因办理苏浙赈捐案内奖叙赏戴花翎”。戊戌年间,杨崇伊上奏弹劾新党;戊戌后,杨崇伊回到南方。庚子年间李鸿章北上议和,作为李鸿章姻亲的杨崇伊随行北上。[《清代官员履历档案汇编》第6册,372页;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175页;戴海斌:《1900年李鸿章与佐佐友房会晤考论》,载《安徽史学》,2011(6)]
张翼,字燕谋,顺天通州人,“由材武起家”,“十六岁投效神机营”,为醇亲王所赏识,“以营员入邸供职”,并成为醇王府的管家。张翼在醇王府供职十余年,“荐升屡陟”,“癸未始以道员发江苏,旋调直隶”,“戊戌特旨以四品京堂候补帮办关内外铁路事,己亥授内阁侍读学士”,庚子时“随办和议”。[章钰:《通州张侍郎墓志铭》,见汪兆鏞纂录《碑传集》三编卷八,471~479页;〔澳〕乔·厄·莫理循:《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上卷(1895—1912),〔澳〕骆惠敏编,131页]
杨士燮,字味春,为杨士骧长兄,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进士,此前便一直在工部任职,光绪二十二年“补授员外郎”,庚子年“题升郎中”,曾在直隶赈捐局报捐花翎。(《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7册,280~281页)
于式枚,字晦若,广西贺县人,祖籍四川,光绪六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自光绪十一年入李鸿章幕府起,至光绪二十五年李鸿章署两广总督止,于式枚几乎一直在李鸿章幕府担任文案。据刘体智言,“文忠谢恩诸奏”,“望而知为”于式枚所作。庚子时于式枚留守京城,李鸿章入京议和,于式枚便重新入幕协助。[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186页;曾凡亮:《晚清贺县籍名臣于式枚生平研究》,载《贺州学院学报》,2008(1);刘体智:《异辞录》,211页]
杨兆鏊,字信之,浙江归安人,太平天国攻占湖州,其逃至上海,“习英吉利语,卒以此起家”。当时,“湖州之丝称衣被天下,自中外通商,所求给亦益多”,“诸鬻丝者皆集上海,以君长者,习情伪,属纲纪其事”,“君亦自置缫丝场于上海、苏州,持业六十年”。协济善会所在之泰康详丝栈,即杨兆鏊之产业。杨兆鏊“乐振贷”,“道逢饥人,必称所乞与之”。光绪二十五年十月,杨兆鏊与严信厚、施则敬、杨廷杲、经元善、席裕福等人共同发布公启,为遭受水灾之诸暨绅民募款。(章炳麟:《二等嘉禾章农商部顾问杨君行状》,见《广清碑传集》,1087页;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278页;《照录诸暨绅士灾函》,载《申报》,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
杨兆鋆,字诚之,号须圃,杨兆鏊之弟,同治六年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同治十年被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咨送到京师同文馆学习,毕业后任苏松太道公署翻译,光绪十年随许景澄德、法等欧洲国家,回国后历任金陵同文馆、江南储才学堂、江南高等学堂教习。(《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4册,613~614页;王全来:《同文馆毕业生杨兆鋆及其数学工作》,4页;闵杰编著:《晚清七百名人图鉴》,646页)
刘鹗,字铁云,江苏丹徒人。由监生于光绪三年十一月遵“筹饷例”报捐县丞;光绪五年正月,在“晋豫赈捐案”内报捐同知。光绪十五年三月,“蒙前河院吴调办郑工善后局提调,测绘《直隶山东河南三省黄河全图》”,光绪十六年三月事竣。“蒙前山东抚院张调至山东留工办事,历办防汛、堵筑诸工”。光绪十八年五月,“蒙山东抚院福咨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验”。此后,刘鹗对于修筑铁路、开办煤矿诸事颇为用心,但均无成效。参与庚子救援行动后,刘鹗仍忙于创办各种实业,后因为创作《老残游记》而声名大振。(刘鹗:《刘鹗集》上册,刘德隆整理,“前言”)
刘光廉,字吉六,广东香山县人,曾任轮船招商局芜湖分局总办,与唐廷枢、徐润等关系密切。唐廷枢、徐润是广肇公所的创办者与主持者,因此广肇公所对于广东京官的援救行动,是派刘光廉具体执行。(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六《轮船招商局》,239、247页;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册,9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