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入狱后,被取缔的纳粹党分裂成若干集团,其中比较大的有2个,一个是反犹主义者尤利乌斯·施特赖歇尔领导的“大德意志民族共同体”,另一个是施特拉瑟兄弟领导的“大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自由运动”。
施特拉瑟兄弟的政治追求与希特勒不同,他们更加注重党纲中的小资产阶级社会改革要求。
他们俩世界观的形成,同样与家庭环境有关。其父亲彼得·施特拉瑟是温特海姆初级法院的评议员,对亚当·斯密、瓦格纳和李斯特的国民经济学说颇感兴趣,热衷于寻求社会公正和改善小资产者生活条件的新途径。他曾在工作之余写过一本小册子,名为《世纪之交的“新”制度》,提倡一种民族主义的和基督教的社会主义制度,以此作为摆脱资本主义危机的途径。
兄长格雷戈尔·施特拉瑟是位出色的组织家和宣传家。大学求学期间主攻药物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入伍,战场上表现出色,获得一级、二级铁十字奖章各一枚,并从一名普通士兵提升为中尉军官。战后退役,在慕尼黑附近的兰茨胡特镇开了一家药房。他向往用德国式的社会主义来拯救祖国,担任了准军事团体“民族思想士兵协会”地方分会的主席。1920年初,他第一次与希特勒接触。尽管双方有很多不同见解,但他崇拜希特勒的政治领导才能,随即率领其组织加入纳粹党,担任该党第一个大区——下巴伐利亚大区的领导人和该区冲锋队领袖。“啤酒馆政变”失败后他也被捕入狱,被判处一年半徒刑。但判决后才几个星期,1924年5月,因当选巴伐利亚州议员(以后又当选国会议员直至1932年12月),获释出狱。
弟弟奥托·施特拉瑟的思想更为激进。他曾在大学里攻读法律和经济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入伍,两次负伤,升至中尉军官。战后曾加入志愿兵团反对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但又于1919年底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担任该党机关报《前进报》的编辑。4个月后因不满该党领导人同国防军合作而退党。1920年10月,他出席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的哈勒代表大会,在听完共产国际主席季诺维也夫长达数小时的报告后,对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感兴趣。以后曾帮助范·登·布鲁克撰写《第三帝国》一书。经过1923年德国的经济危机,他看到小资产阶级遭受沉重打击,最终形成了其激进的民族社会主义观念,并于1925年加入纳粹党。他认为,“为了拯救德国,必须借助一种革新的、以基督教和革命的民族社会主义为基础的共同观念,把农民、工人和士兵联合起来,在保守革命的旗帜下进行斗争”,除“民族社会主义思想外,再没有其他的思想能够革新国家”。他还认为,民族社会主义分为2个部分,应该认真对待和强调其中的社会主义部分。
在兄弟两人中,奥托的思想较深刻,理论叙述能力也较强,他常常为哥哥起草讲稿和文件,但因为以格雷戈尔的名义发表,所以名声远不及哥哥大。
格雷戈尔作为国会议员,享有火车免费乘车证,有权在公共场所发表演说。他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出狱后频繁奔波于工人阶级比较集中的德国北部,进行游说和宣传,在这一地区影响很大。这样,纳粹党内逐渐形成了“北方派”,由于这一派认真对待党纲中的社会改革要求,也被称作“激进派”、“社会主义派”或“左派”。
初期,“北方派”内有一名重要的成员,即约瑟夫·戈培尔。他出身于职员家庭,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病后左腿萎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未能如愿入伍,心中郁郁不乐。战争后期进入大学求学,先后在几所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文学,192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期间,曾受自由派学者的影响,立志做一名自由派作家和诗人,毕业后写了1部小说和2个剧本,但无人愿意出版,再次感到命运不公,并且认为是犹太出版商从中作梗的结果。1922年他加入纳粹党,因为同施特拉瑟兄弟的政治主张相仿,受到后者的重用,成为格雷戈尔的秘书。
1924年12月20日,希特勒假释出狱。他向政府保证恪守法律,请求撤销对纳粹党的取缔令,获得批准,纳粹党由此可以恢复原来的名称和组织架构。1925年2月27日,该党举行重建大会,希特勒在南德以慕尼黑为中心恢复了原有的势力。但是他认识到,要想把纳粹运动真正扩展到全国,必须在北方,尤其需要在工人阶级的堡垒柏林获得立足之地。他深知格雷戈尔·施特拉瑟的组织才能和在北方的影响,而自己非但没有免费乘车证,不久又被禁止发表公开演说。为了避免分裂,保持纳粹党在北德的力量,同年3月初,希特勒被迫同意格雷戈尔·施特拉瑟继续在北德从事活动,准许那里的民族社会主义组织保持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
施特拉瑟兄弟利用这一条件,继续扩大在西北部地区的活动。格雷戈尔坐着火车,一周内在莱茵兰、汉诺威、萨克森和普鲁士的一个又一个大市镇发表数次演说。他还抓紧时间在那里组建纳粹党的地方机构,指派地区领导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了9个大区组织。奥托入党后,发挥自己的特长,从事理论宣传工作。他们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刊物《民族社会主义信札》(半月刊),供北德的大区区长们阅读。不久又购买一家陷于困境的出版社,改名“战斗出版社”,每天出版5种纳粹主义报刊,其中《萨克森观察家报》的发行量最大,达5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