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特勒加入(1 / 1)

希特勒是德意志人,但不是德国人。1889年4月20日,他出生在奥地利一个叫勃劳瑙的城镇,该镇位于德奥边境的因河河畔,距维也纳50哩。他父亲是奥地利海关的小官吏,一直希望儿子能承继父业,成为一名公务员。希特勒3岁时,因为父亲调迁到德国的巴伐利亚邦工作,曾随全家搬迁到该邦的帕骚市生活,直到6岁回国。3年的德国生活以及与德国儿童们的共同玩耍,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希特勒念小学时还是一名优秀学生,三年级期末考试时,连获12门“1”分。[1]他曾经参加过学生唱诗班,在活动过程中深深地为宗教节日所激动,以至于萌发过当牧师的愿望。有时候他放学回家后,把女佣人做饭时用的大围裙当作法衣系在腰间,爬到餐厅的高靠背椅上,滔滔不绝地发表言辞热烈的稚嫩演说。

四年制小学毕业后,希特勒被父亲送到林茨市读中学。在中学阶段,他明显地跟不上其他学生,常常因为数学和自然课不及格而补考,有时甚至留级。学习上的挫折影响到性格,他开始落落寡合,离群索居,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读闲书,画图画。他的班主任曾在1923年回忆说:“希特勒无疑天资很高,虽然不甚全面。但他却缺乏自制力,至少被大家认为性格执拗、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和脾气急躁。显然,对于他来说,在学校里循规蹈矩是件不情愿的事情。学习上,他也不很努力,否则,凭他那公认的天赋,无疑可以取得好得多的成绩。”

但是,希特勒对历史课却很感兴趣,其历史老师莱奥波尔德·波茨教授是一名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他的那些关于古代日耳曼人的故事以及授课时打出的幻灯片,使得希特勒及其不少同学都激动不已。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曾经写道:“他的激烈言词有时能使我们忘记现在,好像变魔术一般把我们带到了过去的时代,穿过重重的时间之雾,使枯燥的历史事实变成生动的现实生活。我们坐在那里,心里常常燃烧着热情,有时甚至感动得流泪……他利用我们处于萌芽状态的民族热情作为教育我们的手段……正是因为我有这样一位教员,历史成了我最喜爱的课目。”希特勒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具有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情结,波茨教授的历史课更强化了这种思想。通过这样的历史课,他和其他同学一样,成了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他们厌恶甚至痛恨奥匈帝国的多民族架构,主张奥地利抛弃非德意志人居住区,重新回归德意志队伍,与以普鲁士为首的德国合并,组成大德意志国,称雄于世界民族之林。

希特勒一直幻想成为一名艺术家或者建筑师,有一段时间曾经沉湎于绘画和音乐,对于林茨市上演的歌剧几乎场场不落。18岁时去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结果由于不擅长画人物而落榜。美术学院院长建议他去报考建筑学院,他也愿意,但由于没有高中文凭而受阻。一再受挫后,他因担心丢脸而不愿意返回家乡,独自留在维也纳,闭门谢客,埋头读书,听听歌剧或在街头闲逛,给家乡人造成正在维也纳“深造”的错觉。

希特勒13岁丧父,19岁丧母,从此失去家庭依靠,只能利用父母的剩余积蓄和微薄的孤儿抚养费作为补充**来源,过起半流浪性的生活,最落魄时甚至住进了流浪者收容所。以后靠着同难友哈尼斯合作,绘制和出售素描、水彩画及卡片等,才住进了单身汉公寓。

希特勒在公寓里经常阅读名叫《东方天坛星》的杂志,该杂志是神学、色情和种族主义的混合物,强调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是优秀人种,鼓吹排犹思想。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反犹情绪和杂志书籍宣扬的种族主义理论,使希特勒原有的民族主义思想进一步同种族主义相结合,从种族学的角度来解释反犹主义。同时,坎坷的生活经历使他更加热衷于政治问题。他关注维也纳各个政党的活动情况,阅读各种书籍,参加各种政治性集会,并把公寓的阅览室变成一个政论俱乐部,经常同那些不得志的小市民展开辩论。在争辩中,从小性格内向的希特勒,其口头表达能力大有长进。

据希特勒自己说,就是在维也纳生活的6年中,他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其主要内容是种族主义、反犹主义、民族复仇和民族沙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专制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和超阶级的种族共同体思想。

由于他看不惯维也纳民族杂居的现象,1913年停止领取孤儿抚养金后,立即离开维也纳,前往德国,在第一站慕尼黑就停留下来。在那里,他继续以画画为生,同时像个隐士似的闭门谢客,一头扎进从图书馆借回的一摞摞书籍中,以图证实其世界观的正确性。据他后来回忆说,他在这段时间里集中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断定它是一门“摧毁的学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特勒欣喜万分,感到为德皇、为民族效力的机会来了,此前曾在奥匈帝国逃避军役的他决心加入德国陆军。他直接向巴伐利亚邦君路德维希三世写信,恳求加入德国军队,获准后激动万分:“当时的我完全被一种异乎寻常的冲动感情支配着,双膝跪地,衷心地感谢上苍有眼,感谢它使我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作为民族沙文主义者,在军队里奋力为德皇卖命,从不要求休假,也不同其他士兵一起抱怨战壕里的艰苦和单调。在等待战斗任务的时光里,他常常离群而坐,抱头沉思,有时也借机画些水彩写生画。由于表现出色,入伍当年年底,他就获得一枚二级铁十字奖章。1918年6月,他作为传令兵,一人俘获了4名法国士兵,又破格获得一枚通常只授给军官的一级铁十字奖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传令兵的希特勒

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希特勒中了英军施放的毒气,双目暂时失明,住在医院里。当十一月革命推翻德皇的消息传来后,他非常伤心,痛哭了一场。他固执地断定,德国失败是背后中了卖国贼的暗箭,这些卖国贼就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分子。因此,他决定改而从政,当一名政治家,既可以直接打压革命分子,又能寻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正巧,受《凡尔赛条约》束缚、被迫裁军的德国陆军当局,为了保证为数仅10万名官兵的军队的可靠性,同时对形形色色的工人组织实施监控,开始挑选和培训政治上可靠的士兵充当密探。希特勒符合条件,首轮即入选。在这一群体内,希特勒有系统地聆听右翼政治课程,训练在大庭广众下大声演讲的勇气和技巧,从政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1919年9月,巴伐利亚陆军政治部委派希特勒去调查德意志工人党的活动情况。在他第一次参加的该党会议上,一名持分离主义观点的教授站起来发言,鼓吹巴伐利亚应该脱离德国,与奥地利联合,组成新的国家实体。信奉大德意志主义的希特勒几乎像出自本能一般站了起来,对这名教授展开了批判性发言。他以“干练的口才和精辟的论点”讲了15分钟,使教授“像一条落水狗般地离开了会场”。当希特勒以胜利者的姿态也离开会场时,一直在为德意志工人党寻找领袖式人物的德莱克斯勒感到自己实现了夙愿。他赶紧跟了出来,把自己写的一本薄薄的自传体小册子《我的政治觉悟》塞进希特勒的手中,并邀请他入党,进入领导委员会。希特勒经过数天的犹豫后,决定加入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党,利用它作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