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 / 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纳粹德国在人类历史上涂抹了浓重的一笔。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纳粹运动就逐渐膨胀,纳粹党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国会小党,先后跃升为国会第二大党和第一大党,最后,党魁希特勒登上总理宝座,开始了整个国家的“纳粹化”进程。在纳粹党改造德国的过程中,固然让世人看到了经济危机逐渐缓解、工人就业率不断上升的“美景”,但是也让人通过国会大厦的熊熊烈火,体会到纳粹分子对政治异见者的凶狠。尤其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反犹狂潮,让无缘跻身于“优等种族”的各地民众,常常感到不寒而栗。纳粹德国迈出扩张的步伐后,世界时常为之震颤。“慕尼黑叛卖”刚刚平息,1939年的大国外交博弈又登上历史舞台。当世人还在为波兰战场上的“闪击战”惊叹时,陆军大国法国交战6周即败降,又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纳粹德国随后闪击苏联,初期进展顺利,但实质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最后,纳粹德国被推上了历史的审判台。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纳粹运动并没有因此在德国绝迹。如果说战后初期还缘于残存的纳粹分子在苟延残喘、垂死挣扎的话,那当今还在德国土地上活动的新纳粹分子,无疑是新时代的产物。这些人的身份和动机,自然会引起世人的关注。

在国人了解德国纳粹党和纳粹政权的过程中,威廉·夏伊勒撰写的畅销书《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特殊条件下,该书在国人的心目中,既是了解纳粹德国的启蒙读物,又被看作是深度解读这个国家的百科全书。然而,该书尽管首次出版于1961年(当年英国学者A·J·P·泰勒出版了“修正学派”的开山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其学术观点却基本上沿袭了“正统学派”的看法。“正统学派”与“修正学派”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问题上,但是这场争论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即推动学者在研究纳粹德国内部的问题时,也采取相对中肯的态度与立场。其实,不少影视作品在对希特勒作好莱坞式的夸张表演,尤其是把他演成一个举止怪异的小丑时,同时也在不自觉地贬损当时的德国民众,因为正是他们,先把选票投给了小丑领导的政党,把他捧上台,以后又自觉地充当小丑的顺民。所幸的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国际学术界日益认真、严肃地对待法西斯问题,从具体的史料出发,进行实证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工作出现新的**,将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抽象,上升到理论,并展开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近年来,国外学界出现了不少对纳粹德国各个不同领域作深度探索的研究成果,推动研究工作不断细化和深化。在我国,20世纪30年代时由于各种原因,不少人对法西斯产生过兴趣,翻译和编著了一些有关法西斯问题的书籍。从抗战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出于对法西斯强盗的痛恨,学术界基本上把法西斯作为恶魔来揭露和批判。改革开放以后,在科学研究的春天里,我国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朱庭光研究员的带领下,在我国世界史学界学术领头人齐世荣教授直接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合作攻关,开展法西斯问题研究,先后出版了《法西斯新论》和《法西斯体制研究》,对法西斯问题提出了中国学者的看法。在这以后,包括研究生在内的老中青各代学者继续努力,力图把研究工作继续细化和深化。这本小册子,就试图在充分利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我国读者展示关于德国纳粹运动和纳粹专政的全貌和部分有用的细节。

邓寅达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