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身段(1 / 1)

每年高考录取结束后,不少中学都会展开争抢少数“优秀落榜生”的工作。这些被看好的“落榜生”中,相当一部分是已被某些大学录取而欲“更上层楼”者;有些名校更以争取有望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而因发挥失常未果的复读生为目标。抢到的“优秀落榜生”越多,也就意味着明年的升学率越有保障,故常被一些学校视为头等大事。此举无疑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流弊甚多;而舆论则似乎一致认为此事主要应由中学负责,却很少追究它和大学招生政策的关联。其实,目前的中学教学本是跟着高招指挥棒走的,大学如何招生,难保不对中学教学产生直接影响。

每逢高考前,很多大学都会推出一些措施,吸引高分生源。这本来也无可厚非,唯高分考生毕竟是少数,有时“吸引”也就不免变成“招徕”,甚至演为大学之间的竞争。据说近些年来,清华和北大为了抢到各省的“高考状元”,已经开出非常丰厚的条件,除了给考生本人的奖学金外,家长、老师乃至校长,各依亲疏,都可以获得程度不同的“犒赏”;此外,相互挖角、公开互骂,每年都会有几条招生丑闻,经过媒体披露后,引来众多围观,而中国大学的颜面在笑骂声中沦丧殆尽,吸引力也迅速流失。

其实,谁都知道,“高考状元”并不必就是人才,其最终成就,有赖于多种因素,至少,大学怎样培养,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其高考成绩。但今人似乎习惯认为“顾客即上帝”,如果北大、清华这类本应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顶尖高校都不能免俗,负责供应生源的中学又怎能不对此趋之若鹜?而这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对于中学教学本已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无疑产生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其次,它也进一步殃及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已有不少人注意到大学新生整体素质下降的现象,恐怕不能仅仅归咎于中学教育水平,大学的招生取向也难辞其咎。

不过,在我看来,此事更恶劣的影响还不仅于此。大学争抢“高考状元”,也提示着“师道尊严”在现代社会中的整体沦丧。中国人过去做事崇尚矜持,不欣赏“自炫自媒”,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来学,无往教”,要学生主动表达了学习的意愿,老师才肯教。“程门立雪”成为佳话,正代表了这类观念的流行。这样做当然不是故意自抬身价。《礼记·学记》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教师作为个人,实无甚特异,且可能根本“不贤于弟子”;但这个职业是以守道、传道作为使命的,人以道尊,尊师实是重道。今人不知此意,乃以势利待之。据说某顶尖大学一直流传“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之说,意谓学生多出身“状元”,而老师不是也。呜呼,“状元”如此,吾不知其可。

如今是商品经济时代,各级学校大肆招揽学生,亦是按照市场原则行事。但问题在于,商业与教育本是两个领域。商人出售商品,顾客越多越好,正该广告天下。而老师以传道为业,大道幽微,需要付出极大的毅力与艰辛才可获知一二,求道之心不诚,很容易中途而废;且道之可传与否,亦不以人多取胜。当年熊十力在北大,即“极苦教书乏趣”,盖现代教育体制的基本方式,是老师“登讲台作演说”,而熊先生的学问,则无法经由公开“讲”的方式传授。他自己的理想是“授之私室,倘得半个有心之士可与言谈,即此理在天地间亦有所寄;而不相干之学子亦不愿其与于斯课”。故而,学者为学,固当发下宏愿,确守“诚敬”二字不移;老师传道,也该保持一点“身段”,至少应有“说不”的权利。此非拒人千里,正是重道的表示。

最近几年,大学校园多怪事,有学生理直气壮向老师索要高分的,有老师因为拒绝招收某些学生而被围攻的,师道中绝,令人气闷。但我以为这也不该过于怪罪学生,因为大学从招生开始,已是以“市道”示人;学生耳濡目染,不闻“师道”,当然以为进学乃是交易:我交了学费,你给我学分,公平合理,又何足异?但大学(尤其是被目为士林领袖的大学)本该肩负起为社会培养脊梁的使命,即使不能兼济天下,至少也该站定脚跟,严守边界,有所不为。似此主动媚俗,甚且以之为乐,辱及一身事小,使人因此小觑了“师道”之尊,其流弊隐微深远,能于不知觉中移人心志,才是最应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