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史学会首次学术讨论会(1 / 1)

中国史学会首次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4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集中讨论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科学、爱国主义教育、历史遗产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问题。

讨论中,认为历史研究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强调历史研究工作者系统学习马克思原著的重要性。对于历史科学与现实的关系,大家认为,现实性是史学发展的基本属性之一,历史研究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现实。但对历史为现实服务,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过去“厚今薄古”“立足现实”等口号产生的流弊,应从各方面清除,特别是历史的影射。很多人提出,历史是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性,如果只按现实需要去研究历史、解释历史,是不科学的。

关于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大家认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不少杰出的人物;用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忱和民族自豪感,非常必要,特别要吸引青少年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对于爱国主义的含义,则有两种理解:一是狭义的,即认为爱国主义指遭受外族的压迫和侵略时,从言论上和行动上进行抵制,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关怀祖国而有所贡献;二是广义的,即把历代农民起义和统治阶级进步人士的改良活动,也视为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历史遗产的关系,很多人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批判继承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也是历史地形成的。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继承了过去,又高出于古代,它与旧时代的精神文明不同,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至于应该继承历史上哪些伦理思想遗产,有人认为,中华民族有自己的传统美德,如民族气节、尊师敬老、救济孤独残疾、移风易俗等,可以批判继承。有人认为,历史上传统的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总则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它固然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虚伪性,但对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一定作用。

关于如何对待历史遗产,意见很不一致,过去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批判地继承,二是抽象地继承。应该批判继承,但不能简单化,要有破有立。有人认为,从历史遗产的批判继承中,选择出有益于社会主义的精神食粮,对文化遗产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人认为批判不是照搬,批判要有分寸,也不能在批判继承问题上歪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