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工业遗产对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这么重要的意义,也得到了大多数北京公众的认可。那么,在北京居民的眼里,北京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得怎样呢?调查显示(见图5-5),只有3.61%的北京公众认为保护状况“非常好”,加上“比较好”的也不到三分之一。相反,认为工作“一般”的占了将近一半,认为“不好”的也有将近7%。这表明,仅仅在北京居民的认知上,北京工业遗产的保护也并不尽如人意。而认知的获得必定与见闻与实践有关,个别访谈也证实了这一点。一位京籍的大学生在接受访谈时说:“因为父母以前是首钢的职工,所以对于首钢有种特殊的感情,但是感觉首钢保护得特别不好,我和爸爸当时去的时候,在门口就被拦下了,保安说只能凭工作证进去,后来我们是坐公交车直接到达厂区。厂区特别大,但是都没有人,接待游客的问讯处全是关闭的。厂区有设置指示路牌,感觉是要开发成为对外开放的景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去的时候里面的展板也是黑的,也没有接待人员……当时感觉很不好。希望他们能开发得好一些。”正是首钢保护的差强人意,导致了这名大学生对文化遗产态度的倾向性,当问到“工业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相比,你更喜欢哪种遗产?为什么?”时,她表示“我更喜欢文化古迹。主要是首钢参观令我太失望了。”显然,工业遗产的保护不利导致部分公众失去了对工业遗产的兴趣。
图5-5 你觉得北京工业遗产的保护状况怎样
工业遗产保护乏力的原因究竟何在?
第一,在被调查者的眼里,这与资金投入的不足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公众赞成工业遗产保护投入不足,“非常赞同”“赞同”相加超过了一半,再加上比较赞同的则已占了将近80%。“不赞同”仅为4.74%,不足5%。另有将近16%的公众不清楚(见图5-6)。这又是工业遗产的保护不力的另一曲折反映,如果宣传到位,保护到位,则不会有这么多的公众对此不清楚。
图5-6 北京工业遗产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不足
第二,工业遗产保护与管理方的工作有关系。被调查者认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不力的责任首先在于政府和企业,认为二者没有很好履行职责的北京居民都超过了60%(见图5-7),占了大多数,认为是工业遗产所有者不清楚其价值的也将近一半,这实际上也是一个管理责任问题。另外,认为宣传教育不够的被调查者也超过了一半。
图5-7 工业遗产遭到破坏的原因
那么,究竟怎么才能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被调查者认为加大资金投入是重要的,在这方面,大多数北京公众认为政府首先应当担负起主要责任(见图5-8),另外工业遗产的所有者、社会投资者、利用开发方均应担起相应的保护责任。随着社会慈善事业和非营利性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实力的壮大,还有少部分公众认为这类组织也应参与到工业遗产的保护中来。
图5-8 工业遗产的保护应当由哪方面投入
在加强管理方面,参与调查的北京居民认为,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当在保护本地区的工业遗产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见表5-10)。
表5-10 下列工业遗产保护要素中最重要的
值得重视的是,参与调查的北京居民中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民众的广泛参与是保护工业遗产的重要途径,再加上赞成民间组织参与的被调查者,则已经有高达80%的公众认为自身有保护工业遗产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在政府加大投入和加强管理的同时,还要调动公众的积极性,要发挥政府和公众的两个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另一调查发问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回答“你愿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有关活动吗?”时,有14.73%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愿意”,57.78%被调查者表示“比较愿意”,两者相加已经达到70%以上,只有1.96%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不愿意”,为极少数,另有13.9%的人表示“不太愿意”,两者相加刚好超过15%,还有11.64%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也就是说,这部分人对工业遗产保护并不热心,但是也不反对,如果动员得当还是可以加入工业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
公众一般愿意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呢?调查显示(见图5-9),有54.88%的被调查者愿意作为志愿者参与保护与宣传,43.78%的公众乐意以参观工业遗产的方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还有31.04%的公众乐意以参加工业旅游的方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而参与建言献策的比例均不超过30%。这表明北京居民更愿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轻松的活动中完成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从而实现自己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愿望。在乐意以参观的方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北京公众中,学生的比例最高,达50.51%,超过了总比例,其次是公司职员和管理人员,为43.86%,公务员为42.11%,与总比例基本持平,其余人群的比例均不超过40%。愿意以参加工业旅游的方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主要是私营业主群体,为38.46%,高于总比例,其次是公务员和离退休人员,分别为35.09%和33.33%,其余群体均不及总比例。而乐意向政府建言献策的人群中,教师和科技人员、公务员等知识群体的热情更高。上述倾向性表明,不同的人群对于不同的保护方式有自身的偏好,学生群体更乐意参观以增加知识、开阔眼界,但他们财力有限,旅游对于他们更多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而私营业主和公务员则财力雄厚,离退休人员则有大量富裕的时间,这两类人员属于有钱或者有闲人员,旅游对于他们来讲则更具吸引力。教师和科技人员以及公务员则知识水平相对较高,参与意见的热情和能力相对更高,因此更乐意以建言献策的方式参与到工业遗产的保护中来。
图5-9 公众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方式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半以上的公众愿意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以无偿志愿的方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如果进一步分析,这部分人中多数是年轻人和学生,其比例高达65.03%,其次是公务员和下岗失业人员,为57.89%和52.27%,其余人群均不足50%。最低的是私营业主,仅为30.77%。从年龄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2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愿意做志愿者的高达63%,其次是51~60岁的人群,也勉强达到一半,其余年龄段的人群均不足50%。而28岁以下的人群显然以学生居多,除了大学生、中学生外,博士研究生按期毕业的年龄正好是28岁,也就是说,学生和近年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年轻人群体的倾向性支撑了总人群对于志愿者行为偏好的高比例。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奇怪,这与近年来志愿者活动的广泛开展,特别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有重要关系。即使是没有注册志愿者的学生或者年轻人,他们在学校就学期间,一般也都参与过志愿者的活动,有相关的经历和经验,对志愿者活动并不陌生。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乐意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比例为40.01%,高中文化的为54.47%,本科文化程度的为58.05%,本科以上的最高,为61.54%,明显地呈随学历提高而百分比提升的态势。这说明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越长,则志愿者的经历或者见闻越多,对志愿者行动的认可度就越高。而志愿者活动,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生和年轻人的视野,历练了他们应对社会工作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正是他们热衷于工业保护的志愿者活动的思想基础。
志愿者奉献精神的内核无疑是雷锋精神的体现,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又不同于雷锋精神。志愿者行动不再是个人默默无闻做好事而不留名,不再是思想明确的随时行动,而是大张旗鼓的群体行为,是有明确目的性的计划行为。志愿者活动的这种特性一方面可以使得参与者克服在公众面前行事的羞怯感,以群体行为的力量阻挡恶意的流言,还有利于需要大量人员帮扶的大规模奉献行动。正是志愿者行动的这种特性适应了尚未得到世事锻炼又从小在学雷锋教育下形成的对做好事的渴望,从而赢得了青年学生的欢迎,并且一旦出现就很快得到响应和普及。从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看,志愿者行动正好适应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需要大量人员参与的需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自2008年起与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合作,开展志愿讲解活动,在历史学院的组织下,由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志愿讲解,为广大游客服务。这项活动克服了恭王府开园以来讲解员匮乏的困难,满足了游客的需要,还提升了讲解质量。北师大历史学院讲解队的高质量服务,多次受到上级单位的嘉奖,被评为优秀志愿服务队。北京工业遗产的保护完全可以借鉴类似志愿者活动的成功经验,唤起广大北京居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热情与意愿,以志愿者服务的形式组织公众参与到工业遗产的各项保护工作中去。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被调查者中存在一个待唤起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比例不算太大,约占全部被调查者的15%~20%,但也不算小,不可小觑。调查显示,在各种反映被调查者态度的问题中,都有一个态度十分消极的群体,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持“不了解”“不关心”的态度,合计占14.62%;对于工业遗产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他们认为“没价值”或者“不关心”,合计占6.8%,如果再加上认为“价值较低”的被调查者,则已高达23.07%;关于工业遗产和自己的生活关系,他们认为“不太紧密”或“没有任何关系”,合计为26.51%;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必要性问题,他们认为“不必要”“无所谓”,合计为5.8%,再加上认为“不太必要”的则为19.38%;对于是否关注工业遗产保护的问题,他们持“不关注”或“无所谓”的态度,为16.25%。
这个群体究竟来自何方?交叉分析调查显示,对上述几个问题持消极态度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自由职业者、工人和学生;自由职业者、工人和下岗失业人员;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和学生;进城务工人员、自由职业者和工人;下岗失业人员、私营业主和自由职业者。上述消极群体的前三位均不包括公务员、教师和科技人员、公司职员和管理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从受教育的程度看,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必要性问题、是否关注工业遗产保护等问题,消极人群的比例明显地随文化程度上升而下降。显然,消极人群中除了学生是因为尚在学习,仍需要加强教育外,其余人群均属于远离社会集体公众生活,较少接受现代文化教育以及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正是上述要素的缺失,使得他们认识上有所局限,较少关心社会发展,对于集体、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较少关切。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水平,使他们也加入保护工业遗产的行列中来,或者使他们认识工业遗产的价值,是今后相关教育工作的重点。实际上,北京居民也已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上面显示的调查结果已经表明,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业遗产的破坏与宣传教育不够有关,这其中包括“所有者并不清楚其价值”,这实际上也属于宣传教育不到位产生的问题,如果再加上这部分被调查者,则被调查者中的绝大多数均看重宣传教育对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作用。
怎样开展宣传教育更能取得好的效果?调查显示(见图5-10),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获得有关工业遗产信息的,其次是网络空间占40%以上,随后是书报杂志和听人所说,为三成以上。至于政府机构和志愿者的作用则不甚明显。也就是说,在宣传教育问题上,新闻媒体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介的作用更明显,效果也更好。
图5-10 您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工业遗产
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教育手段,是绝大部分民众日常频繁接触的途径,其表现形式生动、形象,视觉冲击力大,无论文化水平高还是文化水平低的人都能通过接触得到一定的收获。网络空间则是年轻人最喜爱信息渠道,网络宣传在年轻人中间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在强化年轻人了解工业遗产的宣传教育方面,开发网络的作用十分重要。至于书报杂志等传统平面媒体则是老年人、知识分子等群体喜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出版一些通俗易懂、大众喜闻乐见的图书杂志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关键的是如何使那些相对消极的群体受到教育,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除了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外,政府应当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因为媒体的作用是愿者上钩,如果自由职业者、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离退休人员不看或者不乐意看,媒体宣传得再多,也是无效的。政府、社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这些人学习相关知识,比如组织工业遗产的参观,请志愿者做讲座等,均能收到相比媒体宣传并不逊色的效果。对于数量庞大的学生,则可以采用参观工业遗产这种形象生动、适应学生思维水平的方式展开,还可以结合中学教学的内容将工业遗产的教育纳入相关课程中,可以在乡土教材、校本教材等计划中纳入相关内容,也可以在课程标准中纳入相关内容,使工业遗产的教学改变各自为战的状况,形成规制的教学,提升教育效果。另外,对于工业遗产的所有者、相关企业等,政府也应加强宣传教育,并将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约束其行为,使工业遗产的保护深入人心,并且避免新的破坏发生,不再产生新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