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是双重性格的动物,有时候喜欢拥有人群,有时候却又渴望疏离人群;有时候希望做美国人,觉得比较神气,有时又觉得做中国人比较实在。
人性的弱点也是如此,同样求生存,如果策略错误,就会表现出许多缺点;若是策略正确,便会表现出许多优点。有时呈现缺点,有时又呈现优点,这就是策略变换,摇摆不定的证明。
策略正确的人,拥有人群时很喜欢,疏离人群时也很高兴,各有适当的原则。做美国人也好,做中国人也好,都能普遍受到欢迎。
正确的策略很多,针对关键性的变项,如贫富、得失、尊卑、强弱、健衰、老少、进退、主从、施受、正误,提供主要原则,只要确实施行,人性的弱点就会变成优点。
“过两天放长假,我们出去走走吧!”王先生征求太太的意见。近来秋高气爽,似乎是出游的好时机。
“放长假大家都出门,人多车多,去凑热闹干什么?”王太太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累次痛苦的旅游经历,提醒她凑热闹的结果常常是被弄得精疲力竭。
“那我们干脆留在家里休息好了!”
“在家多无聊!”
王太太所说的话都是对的。王先生实在难以反驳,但是一时又想不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因此反问太太:“那你想要怎么样?”
想不到王太太居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问你啊,怎么问我呢?”
“反正我说什么,你都有不同的意见,叫我怎么办?”王先生有一点儿委屈,好像摸不清楚太太的用意,弄得自己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
“我有意见,并不表示我不赞成你的想法。我只是提出不同的方向,让你多做一些考虑而已!”王太太说。
“你这样泼冷水,使我不想管这些事情。我看干脆由你决定,我没有意见就是。”王先生赌气道。
“泼冷水才能够使你更加清醒,要考虑得周到一些。你现在说由我决定,你没有意见。也不过是说说而已。真的我做决定,你也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我现在的表现一模一样,你相不相信?”王太太说。
“真的,好像就是这样。实在很矛盾,又每次都如此。”王先生有些无奈地道。
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自己做得对,别人做的都是错的。也有的人认为自己对于人性的弱点的策略是最正确的,结果却将人性的弱点变成了缺点。实际上,对待人性的弱点还有另外的方法,把错误的策略倒转过来便会成为正确的策略,于是所有缺点都能转化为优点。
有钱时想别人,无钱时想自己
富有的时候,可以享受许多金钱创造的乐趣,却也同时感受到金钱带来的很多苦恼。例如出入隐秘并且要雇用私人保镖,慎重择友以防其窥窃财富,力求保持财富而牺牲与家人共聚的温暖,等等。这时候只要多想想别人,多替别人设想,也许就容易减少这些苦恼。
一般人总以为陌生人比熟悉的人更可怕,因而对于不认识的人或者不属于自己家庭内部的外人,都格外用心防备。其实,熟悉的人比陌生人更了解我们的情况,更容易找出有利的时机和地点下手,令人防不胜防。据统计,谋财害命的凶手多半是自己人或者熟悉的内贼。富有的时候,要多想想自己的亲戚朋友,多少照顾他们一点儿,可能也是防范内贼的有效途径。
有钱的人要记住舍得花小钱,才能免去花大钱的灾难。舍不得花小钱的有钱人,终究要花大钱,算算更划不来。当然也可以理直气壮地称:“自己的钱,都是自己费尽心血赚来的,既不是祖先留下来的,也不是偷来、抢来的,为什么要让别人花?”那么,等到有一天吃了大亏,弄得众叛亲离,才领悟到不管你的钱是怎么来的,多少跟别人分享一些都是对的,因为你是他们的亲戚朋友,恐怕已经为时太晚,难以挽回了。
没有钱的时候,反而要认定“人应该靠自己,不要老想依靠别人”,不应该有不劳而获的念头。亲戚可以救急,不能救穷,偶尔周转一下,以解燃眉之急,人家还会同情你,要想靠人家长期援助或者养一辈子,谁也不愿意。长大以后就应该独立,不应该依赖性太强。这样才会自己反省,为什么同样是在工作,自己却弄得如此穷困?而且不会始终寄希望于他人,以致因失望而怀恨在心,甚至萌生恶念。对于亲朋好友的帮助也要感谢,不要得寸进尺,因为那样反而对自己有害。
富有时多想别人,才会懂得赚钱又懂得花钱,不会沦为钱财的奴隶,也不会因财富而被害。没钱时多反省自己,才能够及早悔悟,重新出发,建立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不卑不亢,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怜也不厚颜。否则为了生存,自怜自叹自卑加上厚颜无耻,那就什么卑鄙龌龊的事情都做得出来了。
得意时不炫耀,失意时不诉苦
得意的时候,要顾虑那些不得意的人对自己有嫉妒心、不平心,甚至去除心。你不炫耀对他们来说,就已经让他们够不舒服的了,如果再炫耀自己的所有、吹嘘自己的本领、夸张自己的成果,岂不令他们更加难过?
做事顺利,不要说是自己有能力,要说是自己运气好,这样,比较不会对别人的生存构成威胁。夫妻相处得很好,要说是缘分够,大家听了也会觉得比较舒心。如果是虚假的喜怒不形于色,那是面具,若能发自内心不希望刺激别人,便是真的不炫耀。
不对失败的人谈论自己的成功,不向失意的人夸耀自己的得意事。这种涵养的功夫,称为含蓄,是一种谦虚、憨厚的表现。为了保持含蓄,必须要有几位至亲好友能够分享我们的快乐。在这几位至亲好友之外,最好都有所保留,以免惹人讨厌、招人妒忌而种下祸根。
失意时千万要克制自己,不要到处诉苦。就算真正关心你的至亲好友,听久了也会觉得厌烦,何况是一般朋友,他们根本听不进去,这种诉苦只会徒然让人取笑,无济于事。
一般人听人家炫耀,有时是为了探听虚实,有时是为了维持关系,或者是为了沾一点儿光彩,多少也会忍耐着听一些。至于诉苦,大概很少有人有兴趣听,实在多说无益。
失意的时候,最要紧的是情绪稳定,冷静地检讨一番,然后痛定思痛,反省警惕,以求重新出发,再走上成功的大道。这时候必须十分忍耐,而且对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心。忍耐众人打落水狗、翻白眼、拒不见面、推三阻四和虚情假意,坚信自己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得意时不炫耀,失意时不诉苦。必须把得失看作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过程会改变,要使得意延长而失意逆转,需要含蓄而有涵养,有实力而不随便展现,能隐人所不能隐,藏人所不能藏。
位尊时不虚妄,位卑时不讨好
职位尊贵、握有大权的时候,很容易虚妄,真的以为自己一言九鼎,说话算数,大家都应该绝对服从。历代枭雄生前大家都怕他、惧他,把他的指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一旦他死亡,他所说过的话,都一一被后人推翻。历代的官方记载,无不尽力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但时过境迁,都不免被揭穿。位尊时为自己树立铜像,将来才有被推倒的机会;位尊时到处题字,将来才有被更换的可能。凡是自己认为了不起,可以一言为天下法的念头,都是虚妄而不持久的,不足为法。
位尊的人必须自我警惕:我不是神,有时也会犯错。从而要虚心听取大众的批评,客观而冷静地接受大家的意见,以求下情得以上达,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为人部属,必须以不讨好的态度,来获得上级的赏识与信任。一般人所犯的错误,即是认为上级喜爱部属听话、没有意见、主动猜测上级的意图而尽力配合、过年过节送礼、生日祝寿、陪同登山、唱卡拉OK,甚至打麻将,因而积极去做,以致做得过分而变成讨好,终于害了上级。
上下级之间是互动的,上级贪污舞弊,部属的过分配合是主要原因。而部属逢迎讨好,上级的暗示与默许也难辞其咎。
位尊时不妄自尊大,自以为了不起,位卑时不讨好,上下级之间才能够合理互动,彼此秉公行事。
势强时多助人,势弱时要自持
势强的时候,不但不可以仗势欺人,而且应该趁势多帮助他人。帮助那些需要获得帮助的人,不是帮助那些对自己好的人,或者对自己有利的人。当然,最好是帮助那些能够自助的人。
有势而不用,等于势没有作用;有势而乱用,将来会作茧自缚,仍会自作自受。
助人的时候,要让对方觉得没有压力,对方才会持久地与之合作。如果给予对方很大的压力,或者摆明是要讨回人情,对方就可能会拒绝接受帮助,甚至产生反感,反而得不到良好的回应。帮助应该得到帮助的人,原本没有人情,何必让人谨记在心,又何必一定要让对方感受到压力?
人在衙门好修行,指的是有势而用得正当即为造福,若是用得不正当,便成为造孽。造福造孽,在于自己一念之间,岂能不特别警惕?
人在形势不利的时候,最容易违背原则,作出令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举动。虽然说形势比人强,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但是自持的功夫也在此时遭受着考验。能不能安然过关,端视自己平日的修养而定。
好死不如赖活着,是势弱时忍受万般委屈的一种生死观。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当年司马迁受过宫刑,也是忍辱偷生,最后才能够完成《史记》这本巨著。身体受折磨、行动受限制、有志不能伸、想做不能做,都可以忍受,也应该忍耐,若是过分违背自己既定的原则,使自己良心不得安宁,那就应该宁死不屈,奋战到底。有时候不打不相识,坚持原则而不屈于形势,反而会赢得对方的敬佩,从而解除自己的困厄。
体健时应爱惜,体衰时多锻炼
身体的健壮或衰弱,固然有先天的条件影响,所谓先天不足,或者与生俱来的某些缺陷,这属于个人无法自主的部分。然而后天的调养与锻炼往往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甚至使缺陷变成特长。
健壮的时候最要紧的是爱惜自己,不要任意伤害自己的健康。贪生、怕死,往往到了紧要关头才会提高警惕,或者慌张失措。既然贪生、怕死,就应该在平日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追求刺激、快乐,应该以不伤身体为前提,也不宜采用不正当的方法,当然,最好也不必过分冒险。致力于求名、求利的时候,要常常提醒自己,即使获得盛名、厚利,若是赔上了生命或健康,恐怕也十分不值得。
身体衰弱的时候,最要紧是切勿自暴自弃,不能灰心丧气,必须鼓起勇气,坚定信心,展现毅力,有计划、有方法地勤加锻炼。相信方法正确、持之以恒,必然可以恢复健康。
锻炼,再锻炼,是体衰者的唯一法宝。心理上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有病就应该就医,诊治服药之后,就要忘病。有信心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暗示自己、鼓励自己,很快就会恢复健康。
年轻时要谦恭,年老时不固执
年纪轻的时候,要特别谦虚,对人恭敬有礼。学识固然重要,经验也很要紧。一般来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进展快速,愈年轻的人学的知识愈新颖尖端。但是社会、政治、教育、人文、历史等学科,则需要较多时间的历练与思考、经验的累积,这些学科上年长的人就十分值得重视。
老一辈的人,由于世故较深,往往比较含蓄,不像年轻人有话就说,有意见就发表。必须谦恭有礼向老一辈的人请教,他们才会吐露一二,愈有诚意就会挖愈多知识。年轻人看不起年老的人,常常如身入宝山却空手而还,不能把握良机及时请教。
年轻人的毛病,大概就是喜欢表现,随时随地想显露自己的才能,以致很快就露光了、泄底了,令人失望。
人总有年老的时候,年老不是任何人的问题,而是所有人的共同问题。特别是环境改善、医疗卫生进步之后,随着人口寿命增加,老年人的比例大幅度提升。老年人最大的问题便是固执己见,凭着自己丰富的人生历练,轻易否定新的变化,对革新形成莫大障碍。
既然都承认时代在不断改变,那么自己的某些习惯也应该随着时代变化有所调整,才能赶上时代而不为潮流所淘汰。因此年纪大的时候,要特别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固执,必须以客观的眼光重新体认新的环境,及时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步伐,以便随着时代而进步。
年轻要谦恭,年老忌固执,是对于年龄的一种因应策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不同的成长背景和时代经历,最好彼此尊重,不要勉强别人一定要和自己具有同样的感受和观点。
前进时想退路,后退时要救人
人在前进的时候,多半只看前面不看后面。特别是前进得愈顺利,就愈不会瞻前顾后,以致有意无意得罪许多人。一般而言,你正处于前进时大家都会对你忍耐,被惊动的人也会闪开,好像没有什么阻力。一旦事情告一段落,你会发现各方面的破坏力量开始逐渐展现:闪开的那些人,似乎又都恢复原位,形成强大的阻力。令人觉得处忧患比较容易,处安乐比较困难,果真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改变这种现象,唯有前进时考虑得更加周到,处处为将来设想退路,自然就减少了未来的灾难。
俗语云“上台容易下台难”,最好上台时就想好如何顺利下台。要记住“上台靠机会,下台靠艺术”,也可以说下台靠智慧,因而时常揣摩,怎样才能够又要把工作完成,又不得罪人,以兼顾做事和做人。
后退的时候自身难保,哪里还有余力救人?于是就不去救别人。结果,事过境迁之后,自己不想救的人反而是有能力救自己的人,这时才后悔当时没有伸出援手,恐怕已经无济于事了。后退时情况危急、条件很差,自己逃跟拉一两个同伴一起逃其实差不了多少,有时彼此互助,反而更加容易安全脱逃。
下台时对自己的班底撒手不管,大家一定会觉得心寒,觉得自己追随这样的主管很不幸。所以,下台时再艰辛,也要尽力照顾部属,大家有难同当。这样,将来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大家才乐于追随你,才有可能做到有福同享。
进时想退路,退时想东山再起,自然进退两可。
为主时不苛刻,附从时不逢迎
周公当年指派儿子伯禽去主管鲁国的政务,告诉他四个原则:第一,不要疏忽亲族;第二,不要忽视重臣对自己的不满;第三,不要随便抛弃故旧;第四,不可期待以一人之力解决所有问题。
为主的时候,要注意不可苛刻待人。就算别人有什么不是,朋友还是朋友,若是没有明显的背叛行为,不能够随便抛弃朋友。
当时的小小恩惠有时会得到很大的回报,小小的轻忽,有时也会遭到狠毒的报复。为主的人,必须了解每一个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才能够判断他人真正的需要。因此在态度上,不可过分严厉,尽量促使下情上达,彼此沟通,互相了解。
当附从的时候,不可盲目顺从,也不能唯命是从,因为“乖乖牌”终将拖垮主人。应该合理地服从,对于不合理的部分,则应该据理力争,有几分把握,便做几分坚持。一个人的信用度,原本就是自己据理力争、合理坚持所得到的结果。毫不坚持,等于不用心、不负责任。盲目坚持,则是刚愎自用,很难与人合作。只有合理坚持,才是附从者应有的态度。
附从者如果不善于体会主人的意思,两者很难建立默契,不容易把事情办好。假如过分体会并且顺从主人的意思,也会在主人决策错误或自己会错意的时候造成不良的结果,而招致失败。
为主时要宽宏大量,附从的人才会尽心尽力;当附从的时候,不可自我主张过分强烈,必须合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巧妙地引例,使主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因而改变初衷,以免错误。
施舍时要舍得,受益时要感谢
在人生的过程中,过去和现在接续,现在也和未来连接着,不会间断。现在的种种,肇因于过去;而未来的发展,也奠基在今日。有办法施舍的时候要舍得,让对方不要承受压力,才不致种下未来不但不感谢,反而恩将仇报的恶果。施舍时即使不图回报,也应该谨防可能在态度上伤害对方,语言上侮辱对方,或者分配上激怒对方,未来反目成仇,对自己不利的情况发生。
施予的对象,除了亲朋好友之外,可以扩大到他人。由亲及疏,不致招来亲友的不平。施予之后即应忘记,不再提起,因为人情不讨,永远存在;人情一讨,人情也就不在了。
量力而为,慎重处理,过后即忘,是施舍的三大原则,缺一不可。人们常说:“救人不如救虫。”说的是救虫不会产生不良后果,救人则常常会因为被救者觉得受伤害、受侮辱而怀恨在心,伺机报复,造成可怕的后果,不得不慎重。
受人好处的时候,必须以感谢的心情来对待,不能存有这是自己“应该获得”的观念,甚至认为不足或不平而心生不满。对于人家的施舍,应该谨记在心,即使无力回报,也应该时常记起,至少要为施舍的人祈福求平安。
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有借贷偿还的平衡活动,只要不赖皮,就不必认为羞耻。人既然要群居生活,多多少少都会从社会、从亲朋好友那里获得一些恩惠,如果能够合理地偿还或报答,也没有必要觉得惭愧。
给人好处,忘掉它!受人好处,谨记着,力求合理回报。施受之间,共同以善心为媒介,即为善有善报。
有理时能恕人,错误时要坦承
理直气壮比较适合法庭相见的场合,既然兴起诉讼,自无人情可言。一般情况下,仍以理直气和为宜,因为祸从口出,气壮时所说的话一定不如气和时的话来得圆满,难免伤了和气,种下招人怀恨的恶因。
还需记得,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即使理直,也应该留些余地,以免人急造反,对自己不利。
得理不饶人,不如得理时还能够宽恕别人。给人一条生路,总比把人赶上绝路好。自己要生存,别人也要生存,退一步海阔天空,才能各得其所。
把情理摆在法理之前,先由情入理。这时候将不伤感情列为优先考虑条件,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把道理说清楚,所以要气和,不能气壮。
当道理说清楚之后,必须适可而止,不要一再乘胜追击。不打落水狗,才不致狗急跳墙或者狗咬人。
犯了错误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坦白地承认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记住教训,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且举一反三,不犯类似的错误,就已经十分难得了。所以犯错并不可怕,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才可怕,那才令人痛恨。
坦白承认错误,还需要诚恳地设法补救。否则光是口头上道歉,对方仍然会气愤不已,觉得一句“对不起”没有诚意。若是加上一些行动上的表示,真正对自己的过失负责,拿出诚意要补偿对方,效果就要好得多。
最好不要犯错,不小心犯错误时,就应该一方面向对方道歉,认真承认错误,一方面用心想办法,用行动来做—些实际的补救。
天下的事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种策略,一正一反,都可以找出许多理由来加以支持,而且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条条有理。
君子有君子之道,小人也有小人之道,大道虽然不同,却也各有各的生存之道。
刚开始与人相处要把人分辨得清清楚楚,以坚定信心。相互熟悉之后,可以依据事情的性质,因时、因人、因地制宜。
这种弹性的运用,并不是生于偏见或成见,而是采取了一种合理的不公平的做法,合乎中道的标准。
常言道: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要在这防人与害人之间,寻找一条恰到好处的路。
赞成正确策略的人,可以讲出一大堆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选择,比如说:
没有钱帮助别人,说起来自己也觉得不光彩,混到这种地步,连一点帮助别人的能力都没有。赶快趁有钱的时候,想想别人,多少帮助一些,将来回想起来也会觉得安慰,总算有一些能力,可以帮助别人,而且想到做到,不像那些光说不练的人,整天只会吹牛。没有钱的时候,要记住人穷志不穷,只要反省自己,调整自己,相信总有一天会东山再起,那时候再来和人家较量也不迟。
得意的时候,千万不要忘形,得意忘形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失意时不怨天不尤人,甚至绝口不提失意的痛苦,才能够振作起来,从头开始,以毅力来证明失败为成功之母。面对失败合理反应,失败可以带来成功,若是反应过当,成功照样可以带来失败的恶果。
位尊时成为大家注意的目标,成为十手所指、十目所视的对象,稍有不慎,马上会被人抓住把柄,实在非常危险。这时候必须谦虚谨慎,不要随便发表意见,也不能任意作出决定。职位低的人愈讨好上级,愈让上级觉得这个人是奴才,其他的人也会看不起他。人的职位固然有高有低,但基本人格是平等的,用不着讨好任何人。大家互相尊重,彼此看得起,才能充分配合,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有势不用,有势也等于没有势。所以有势的时候,最好多多帮助别人,广结善缘,才可以成就更大的事业。势弱的时候不要埋怨别人的白眼,也不要责怪他人的落井下石,应该看开一些,认为人情世故,本来就是有冷有热,委屈一些,放低姿态,自然可以安然渡过难关,不至于乱了方寸。
身体健壮的时候,要明白岁月不饶人的道理,要趁早保养爱惜身体,才能够使生命维持得长久一些。养生之道,必须在健壮时开始注意,而不是到有病时才来救急。万一身体衰弱,更应该进行自我心理建设,认为已经如此了,慌张、焦急、忧虑、恐惧以及怨恨都无济于事,不如逆来顺受,安心调养,加强积极的生存意志来克服困难。
年轻时经验不足,阅历尚浅,不要自以为样样都有把握,以免经不起考验而贻笑大方。常常警惕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谦虚一些,恭敬一些,多多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年纪大的时候,要跟上时代的变化,不可固执于以往的经验,应该不断调整自己,以新的观点来判断新事物,才不致一老就成贼,令人看不起。
前进时眼光只看前不看后,一旦面临山穷水尽的境况,又不知退路在哪里,就会进退两难,痛苦万分。一路向前,不留神其他人,也会有意无意得罪人,种下将来不知如何是好的祸根。后退时一心一意只求自己平安解脱,不顾同伴死活,同样得罪人。一旦风平浪静,这些同伴就会伺机报复,弄得自己灰头土脸。可见进时要想退路,退时要想到共患难的朋友,才不会对自己不利。
做主位的人往往不了解部属所受的苦楚,任意支使,显得十分苛刻。坐车的人不明白司机的难处,常常对司机不满意,一旦自己去开车,才会发现怎么都找不到停车位,就算找到了也停不进去,这时候才会发现自己平日的过分苛求。这样的苛求,会使上级失去部属的信心和向心。部属如果逢迎上级,把上级捧得昏头昏脑,以为真的可以对部属随意要求,结果还是部属自己倒霉。
一个人把所有的钱都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势必十分危险,有时还会惹来杀身之祸。倒不如分一些放在别人的口袋,反而安全得多。所以施舍的时候,要抱着分散风险的心情,不要舍不得,而受益时却应该认为人家相信我、爱护我,才肯以我为受益对象,当然要心存感谢。
有理无理原本是变动的。现在看起来很有道理,说不定时过境迁,就会变得毫无道理。所以有理时不可以太过自信,认为自己永远是胜利的一方,不如以宽恕的心情和气一些,为自己留下更为宽广的退路,对自己更有利。自己不慎犯了错误,就算找理由搪塞,大家也是心知肚明,并不能长久隐瞒下去,如果坦然承认,大家反而会觉得不好意思,就会掉过头来安慰你,说这种错误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好像大家都会如此,也经常犯错,岂不更加轻松?
人类最大的优点在于懂得根据目标选择策略
道理大部分是相对的,这样说对,那样说也没错。君子小人各有各的说辞,也都说得振振有词,表示各有各的生存之道。
人类为了求生存,不得不编造出一堆道理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为自己的言论寻找依据。
各种道理,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自圆其说。只要前后不矛盾,好像就相当有道理。
特别是中国人,自幼听多了道理,又十分喜欢说道理,说起来更是头头是道,好像真的很有道理一样。
在西方社会,要分辨道理的真伪比较容易。因为他们的脑筋比较单纯,非真即伪,不是伪的便是真的。在中国社会是非十分难明,以致真伪也非常不容易区分。什么事情都是真真假假,是是非非,永远弄不清楚;因为我们的脑筋相当复杂,道理在中国社会也跟着复杂起来。我们总认为是中有非,非中也有是,真中有伪,伪中也常常有真的成分。
对于是非的判断在西方是科学的,在中国则需要相当的艺术。科学以分析为主,利用分析和实证的方法对事物做理智的了解,目的在于寻求真理。艺术以直觉为主,运用自己的感受或价值判断,目的在于欣赏和创造。西方求真,中国求善,所以在西方社会,道理比较好讲;而在中国社会,道理实在很难讲。
前面所说的错误策略和正确策略其实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运用错误的策略,反而会修成善果,得到善报。例如一个人年轻时显聪明,有能力也尽量表现出来,偏偏还遇到了喜欢表现的贵人,不但出钱资助,而且提供许多有利的机会让他表现。同时他自己也很争气,用心学习以充实自己,结果名实相副,获得很好的成就。因此对他来说,年轻时显聪明的策略不见得不好。当然,也有人运用正确的策略,结果却未尽理想的,例如形势有利时,大力帮助他人,不料这些被帮助的人却联合起来要争夺他的权势,正应着俗语说的“饲养老鼠,咬破布袋”,令他十分痛心。
既然不是绝对的,我们为什么区分得那么清楚?这些是错误的,哪些才是正确的策略呢?
第一,中国人的道理原本都是很难讲的,说不定这样,也说不定那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大抵都是站在很难讲的立场来讲,也就是不得不如此说的。因为很难讲还是要讲,所以才勉强进行了区分。
第二,我们很重视本末、轻重,站在这种标准来判定,很容易发现正确的策略,比较合乎根本要求,实施起来会显得人的分量比较重。而错误的策略则比较偏于末端,显得有些短视、近利、轻浮。
第三,天下事有常必有变,有规矩也常常出现例外,我们必须守经达变,才不致乱了根本,所以虽然正确的策略也可能出差错,但是一般说起来,差错的比例并不大,还是可以说是正确的。我们判断正确或错误的策略便是居于这种平均数。
其实,要比较策略的正确与否,必须先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究竟是什么。
同样是求生存,由于目标不同,态度也不一样。动物求生存的方式大抵差不多,因为动物只按照本能活动,没有什么目标可言。猪和狗也许不相同,但是猪和猪之间或者狗和狗之间的个别差异相当小。狗主人往往认为自己所饲养的狗很特别,和其他的狗大不相同,这是一种十分主观的感觉。
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会自己选择目标,自己选择策略以达成预期的目标。由于彼此的想法不一致,所以个别差异很大。
有些人的目标十分单纯,就是自己的生存高于一切,主张不求人也不助人,我行我素,只为自己而活,不顾他人的观感如何。同样,自己生存高于一切目标,也可能只求人而不助人,有利于己时我行我素,不利于己时求助他人,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可见同一目标实现的途径并不相同。同样的策略,实施起来,也有不同的花样。
确定目标之后,再来比较两种看起来相反的策略,就比较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可以明显看出哪一种比较有利于自己。
有趣的是,人们刚开始会觉得两种策略完全相反,慢慢地却会发现彼此之间也有相反相成的作用,彼此可以互补,这时候就觉得两种策略竟然可以合而为一,形成一种动态的策略。
例如“有钱时想别人,无钱时想自己”和“有钱时想自己,无钱时想别人”,表面看起来完全相反,实际上可以合成一种策略,毫无矛盾。我们采用品质管制的观念,将“有钱时想别人,无钱时想自己”当作上限,而把“有钱时想自己,无钱时想别人”看作下限,如图13:
图13策略范围内的个别对策
然后分析自己的朋友,对张三应该采取“有钱时想自己,无钱时想别人”的策略。因为张三向来有钱时独自享乐,避不见面,找他也没有回复,等到他口袋空空的时候,又会死缠活赖,一定要向别人借走一些钱,才肯离去。像这样的人,当然应该采取这种策略,以免自己吃了亏还要被他看成傻瓜,同时也宠坏了他,使他愈来愈自私自利。
对王五,应该采取“有钱时想别人,无钱时想自己”的策略。因为王五是一位正人君子,一向克己待人,而且安分守己,当然有钱时要想到他,尽量帮他的忙,无钱时宁可向别人开口借钱也不要找他,因为王五只要有办法,就一定会主动来帮忙,根本用不着你开口。对待王五这样的人,当然要以君子的态度来对待良心才得安宁。
至于李四嘛,五五分,有时候想到他,有时候也可以不关心他。因为李四对人是忽冷忽热的,随他自己高兴,我们也不必对他太认真。
这就是中国人最常用的“对待原理”,人家对我好,我应该对他更好;人家对我不好,我又有什么理由对他好呢?敬人者人恒敬之,才是彼此相处的依据。
这样看来,错误的策略和正确的策略不过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才勉强加以划分,真正了解以后,把两种策略合而为一,分别当成处世的上下限,然后在两种策略所构成的空间中,弹性运用,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合理调整,应该是最合适的方式。
那么,我们前面所分析的正确和错误的策略是不是可以不必区分了呢?
我建议刚开始的时候,最好明辨正确的策略和错误的策略,并且一再重复思考,为什么这些策略是正确的,那些策略又是错误的。一方面坚定信心,一方面加强认识。等到真的弄清楚了应该怎样使用策略之后,进而对不同的对象做不相同的处置,才能得心应手,达到恰如其分的合理地步。
如果对某人的认识不深,我建议先往好处想,把他当作好人看,不要一下子就把别人当坏人。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仍旧需要小心谨慎,以防上当。
斟酌的依据是把“防人之心不可无”和“害人之心不可有”当作上下限,如图14:
图14对人的弹性范围
事情不大,就算真的吃亏上当,也不致遭受太大的伤害,可以采用甲点的方式因应,以免防卫过当,失去友谊。事情十分重大,万一吃亏上当,就会承受不了,这时候最好采用丙点的方式因应,因为谁教对方不考虑彼此的私交关系,一下子就把如此重大的事情丢出来?
事情不大不小,后果还可以承受得了,若是值得冒险,仍然可以采取甲点的方式;若是不值得冒险,就要以乙点的方式回应;万一这时候有好几个案件堆积在一起,那么采取丙点的方式回应也不为过。
最好的选择是不要从零开始,也不要立即给予满意的回应,而是在中间的位置找到一个合理点,如图15,这才叫作中庸之道。
图15不选择极端的回应方式
自甲至戊,有很多选择。大多数人都不必以0(完全不理会)来回应,也不必立即给予满意的回应,这样比较安全,而且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