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首都巴黎爆发了举世震惊的人民起义,一场推动整个欧洲变革的法国大革命就此爆发。正是这场令整个欧洲震动的革命,诞生了一度横扫欧洲的政治明星与军事统帅——拿破仑,也使长久以来苟延残喘的神圣罗马帝国走到了尽头。
(一)法国大革命的震动
进入18世纪后,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期。英国珍妮纺纱机与蒸汽机的出现,犹如一颗原子弹,引发了工业革命。就在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德意志依然处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初级阶段,封建的农奴制和分裂割据的局面,如同发展路上的两块顽石,严重地阻碍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想搬开这两块顽石,单靠德意志内部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力量显然不够,它需要借助外来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是法国大革命。革命导师恩格斯曾说“法国大革命像霹雳一样击中了这个叫”做德国的混乱世界”使“正在封建泥沼中奄奄一息的德国又获得”了生活能力”确实,随着攻占巴士底狱的炮声和《人权宣言》的呐喊声,德意志内部开始有了反应,反封建的浪潮一波接一波的出现,从莱茵区、萨克森进而整个德意志,农民起义的烽火连绵不绝,城市手工业者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此起彼伏,很快,资产阶级民主派和贵族自由派也加入其中。经过奋战和抗争,1793年3月17日,莱茵德意志国民大会开幕,大会委派3人代表团访法,向巴黎国民公会宣告:莱茵河和摩泽尔之间的地区为自由独立的共和国;与德·手拿权杖的拿破仑意志帝国和皇帝断绝关系,加入法兰西共和国;废除贵族和僧侣的封建特权。这是德意志土地上出现的第一个共和国——美因茨共和国。但由于国家和民族在政治上和信仰上的分裂,以及资产阶级经济基础薄弱,政治上不够自觉,因而各地人民反封建斗争始终未能形成一场全德范围的革命。1793年春,莱茵河左岸大部分地区重入封建势力之手,美因茨共和国经过3个多月的保卫战,终告失败。二)神圣罗马帝国帝国的终结面对汹涌澎湃的反封建斗争,势同水火的普鲁士和奥地利决定捐弃前嫌,携手对付革命的巴黎。封建领主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参与策划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夫妇的逃亡计划。然而,此次计划未能成功,路易十六最终被推上断头台。8月27日,普奥发表声明,公开宣称所有君主对恢复法国王权的关怀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将不惜使用武力。1792年2月7日,奥地利和普鲁士签订友好防御条约,正式结成反法军事同盟。但法国不仅没有妥协,反而于4月20日对德宣战,普奥联军只得出兵迎战。然而,各怀鬼胎的两国始终难以真正协调一致,所以当9月20日在瓦尔密高地遭遇法国革命军时,联军力怯,宣布撤军,施佩耶尔、沃尔姆斯、美因茨、布鲁塞尔大片西部地区相继落入法军手中,原本貌合神离的普鲁士与奥地利间隙更深。此后,德意志诸邦国与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两次组织反法同盟,皆以失败收场。1805年8月9日,神圣罗马帝国、英国、俄国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仑宣战。12月2日,俄奥联军在奥斯特里茨惨败,这一天正好是拿破仑加冕称帝的纪念日,法军为拿破仑献上了一份诚意十足的礼物——大败奥地利。两天之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FranzII)亲自手持权杖,拜见拿破仑。奥地利以割让大片领土为代价,换得了极其短暂的和平。战争还在继续,反法同盟在拿破仑的进攻下节节败退,几乎无还手之力。1806年7月,在拿破仑的指使下,巴伐利亚国王、符腾堡国王、巴登大公等16个德意志诸侯国宣布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组成“莱茵联邦”联邦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并由拿破仑支配联邦的外交和军事。协议同时规定,在发生战争时,联邦有义务向其保护人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这个独立于奥地利和普鲁士之外的“第三德国”的成立,是德意志政治地图的大调整,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意志国王的称号。被逼无奈的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三次反法同盟与存在800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共同走到了终点。奥地利被打败后,普鲁士成了拿破仑的下一个目标。普鲁士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它于1806年9月联同俄国、英国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3日,法军与普军在耶拿展开激战,但失去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根本不是拿破仑的对手。普鲁士军队由于武器落后、战术保守、动作迟缓,几乎全军覆没,连普军总司令卡尔·威廉·斐迪南也光荣牺牲。很快,柏林陷落,让普鲁士备感耻辱的一幕出现了:10月28日,拿破仑骑着高头大马通过柏林的凯旋门——勃兰登堡门进入市区,身后跟着法国骠骑兵,柏林市民在恐惧之中向他欢呼:皇帝万岁!在中心广场,拿破仑向腓特烈大帝的雕像脱帽致敬,此时的拿破仑也许有种英雄不在的慨叹——
《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保卫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而制定的。拿破仑非常关心法典,甚至亲自参与了法典的制定工作。随着拿破仑在欧洲的军事扩张,《拿破仑法典》也被应用到法军所到之处。拿破仑于1821年病死圣赫勒拿岛,他在临死前说:我一生40次战争胜利的光荣,被滑铁卢一战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绩是永垂不朽的,这就是我的法典。无疑是极大的讽刺。在无忧宫,拿破仑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腓特烈大帝的战剑、颈甲及闹钟,并派人把这些东西运回巴黎,他说:
“在缴获的普鲁士国王的珍宝中间,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些战利品。”
丧军亡国之痛,让普鲁士群情激奋,军民纷纷要求整军再战,但是命运之神再一次背弃了普鲁士。1807年6月14日,俄普联军再败于弗里德兰。7月7日,法国与普鲁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和约规定:普鲁士将易北河以西的全部土地割让给法国,并让出18世纪末占领的波兰领土;普鲁士军队必须减少到4万人,并赔款1.5亿法郎,这相当于普鲁士4年的全部税赋收入;俄国退出反法联盟,与英国断交,承认法国占领的全部领土。提尔西特和约》使普鲁士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国土和人口,领土支离破碎,面积仅相当于一个萨克森王国。几乎是一夜之间,普鲁士不再是欧洲强国,而沦为意大利一个小邦,无怪乎列宁会说,这个条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耻辱”三)拿破仑占领下的德意志1805~1807年,法国占据和控制了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根据不同的地理和政治环境,拿破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进行控制。他将紧连法国的莱茵河左岸地区纳入法兰西帝国版图,由帝国中央直接统治,派他的弟弟热罗姆为威斯特伐利亚王国国王。视拿破仑为保护人的莱茵联邦则完全成了帝国的附庸。拿破仑以其强大的军事优势迫使支离破碎和被肢解了的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充当反英反俄的附庸。在对这些地区进行控制的同时,拿破仑按照法国的模式,开始推行资产阶级改革:打击教会势力,取消教会特权,打破政教合一的传统观念;摒弃贵族的封建特权,建立个人在法律上的平等权利;废除农奴制,解除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取消行会,宣告人人享有劳动权,可以随意加入任何行业,并全面推行《拿破仑法典》虽然长期的军事行动和强大的反法势力,令拿破仑的改革在德意志未能完全实施开来,却也使德意志看到了封建割据势力之外的另一种可能,就像恩格斯所说:德国资产阶级的创造者是拿破仑,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巴伐利亚从法律上规定人民享有人身自由权和财产权,建立了与行政区分开来的司法部,并于1811年出台了最富进步意义的《刑法》采纳了“任何人不经审判不得定罪”的近代司法制度的根本原则;巴登采取了许多富有进步色彩的改革措施,对银行业进行监督和控制,以商业运作的方式发行政府公债;符腾堡废除了先前颁布的维护庄园主利益的旧宪法,赋予了所有基督徒同等的宗教权利……除此之外,德意志其他诸邦也都开始了一定程度的改革。由于没有明确的改革目标,未能系统地实施改革措施,绝大多数邦的改革都未能全面、深入地改革落后的现状。但普鲁士可以算得上个例外,它的改革令它迅速实现了振兴。德国国门——勃兰登堡门勃兰登堡门被誉为德国的国门,为1788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建造,用以纪念七年战争的胜利,当时德国著名建筑学家卡尔·歌德哈尔·阆汉斯受命承担设计与建筑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腊柱廊式城门为蓝本,设计了这座凯旋门式的城门。1793年,为使此门更辉煌壮丽,当时德国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夫又为此门顶端设计了一套青铜装饰雕像:四匹飞驰的骏马拉着一辆双轮战车,战车上站着一位背插双翅的女神,德国人称其为和平女神。1806年,拿破仑率领法▲勃兰登堡门·队穿过勃兰登堡门进入柏林,并下令拆卸门顶上的女神及驷马战车作为战利品拉回巴黎。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后,普鲁士将其索回,重新安放在门顶上,柏林人将这座失而复得的雕像称为“归来的马车”19世纪60年代,柏林开始拆除城墙,柏林城几乎所有的城门都在当时被拆除,勃兰登堡门是至今仍存在的唯一一座柏林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