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收藏投资(1 / 1)

有人说,“世界上最富有的不是银行家,而是收藏家。”收藏投资与股票、房产投资并列为三大投资领域,但很少有人知道究竟怎么去收藏。我国正在掀起历史上第四次收藏热潮。毋庸讳言,收藏对鉴赏力的要求极高,并不是谁都适合的。

收藏投资有哪些特点

收藏投资也叫收藏品投资,是指通过藏品的价值升值来实现投资回报。长期以来,收藏投资因为藏品价值难以准确估算(只有专家级收藏家才有资格决定其价格高低)、缺乏有效市场(收藏市场缺乏流动性),从而使得投资者在购买藏品时顾虑多多、困难重重,很难被纳入到个人和家庭的正常投资组合中去。

而实际上呢,收藏投资历来是整个投资领域中升值速度最快、回报率最高的项目之一。从整个历史进程看,我国现在正在掀起继北宋末年的第一次收藏热、康乾时代的第二次收藏热、清末民初的第三次收藏热之后的第四次收藏热潮,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正在像规划家庭财富一样规划收藏投资。也难怪,藏品本身就是一项金融性资产。

收藏投资的特点主要有:

收藏的本质是鉴赏

这就是说,收藏投资虽然是一种投资,但却要抱着一种鉴赏、研究的态度去进行,如果纯粹把它当作一项买卖来看待,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不但因为藏品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不是一回事,并且它的市场运作、价值实现方式等都有很大不同。

特别是有些藏品具有某种“概念”性质,随着这种概念的炒作和流行,短时间内看其投资价值会非常“巨大”,而实际上它的背后充满着“阴谋”和“泡沫”,为投资而投资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相反,如果对这种艺术品的内在价值有深刻了解和认识,就会避免上当受骗。

艺术品投资比所有投资都可靠

艺术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可是因为它是艺术,所以就成了一种特殊商品,从而使得它比其他商品投资更可靠。关于这一点,在2009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全球股市都在暴跌,唯独收藏投资市场不用担心受到重挫,更不可能出现崩盘。

不但如此,2010年3月在荷兰举行的第23届欧洲艺术和古董展览会上传出的消息表明,由于艺术品和古董更具有保值性,全球金融危机对它的影响并不大;新兴国家的艺术品和古董市场反而在增长。2009年中国、印度的艺术品和古董交易额分别比上年增长了9%和6%。

藏品的真正价值难以确定

收藏投资的一大特点是藏品的真正价值难以确定,而这又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认为,藏品的真正价值应当参考它在实际生活中的角色以及你最初的收藏原因来决定,也就是说,这会影响你的整个投资结构。

大多数人当初购买这件藏品时,不一定会想到在将来卖出,许多人是把它作为传家宝来看待的;但它又毫无疑问是一件金融性资产,一旦需要确实可以被卖出,所以你必须知道它的确切价值。

能不能作为传家宝很难说

许多人购买藏品的最初动因,并不是把它当作投资品看待的,而是希望能够传给下一代。而实际上呢,最终能否如愿很难说。虽然这种愿望在和谐的家庭中更容易实现,但仍然不排除下一代对这种收藏不感兴趣,或者缺少有效维护手段,或者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资金。

收藏投资的四大忌讳

1.忌哄抢。在评估藏品品位和价值时,要采取一种严格而保守的态度,千万不要哄抢藏品,以免头脑发热、忽略科学的成本核算。

2.忌跟风。藏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受审美价值、艺术趋向价值、艺术功力价值、艺术创造价值、社会功能价值、文化底蕴价值、作者社会知名度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这是靠媒体炒作不起来的。

3.忌眼浅。也就是说,眼睛不能只盯着眼下转手倒卖所赚取的一点点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它的长期丰厚回报。要知道,如果你转手倒买是很容易被套牢的。

4.忌猎奇。藏品是艺术产品,而艺术产品需要不断创新,但创新和猎奇完全不同。拿书画来说,就决不是画卷越长就越有价值的。

收藏投资的五大策略

1.要重实力,轻名气

知名度确实是衡量藏品价值的因素之一,但切不要陷入“知名度陷阱”而头脑发热。凡是依靠媒体炒作、上层接见、继承名号或者江郎才尽、自吹自擂得到的知名度,水份太大,永远不具备真正价值。

2.要重个体,轻群体

以收藏书画为例,决不要以为“书法家”、“画家”的作品都有收藏价值,现在自称这些头衔的至少有30万人,还不包括别人给封的。要知道艺术创作是一种个体劳动,任何标签都不能保证作品质量,关键要靠你自己去发现。这就像你找对象一样,并不是某一群人都行的。

3.要重质量,轻数量

这就是说宁缺勿滥,不捡艺术垃圾。这是因为藏品的保管极好、损坏率极低,“真金不怕火炼”。只要真正有质量,将来就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升值;如果没有质量,必将会遭到时间的无情淘汰。

4.要重长线,轻短利

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放长线钓大鱼”。最好的投资模式是,挑选那些因为研究的人不多而知名度不高、却有真正价值的藏品,其收藏成本就不会高。只要假以时日,等待价值发现,获利则一定会颇丰。相反,如果用高价去追求名家作品,虽然将来也能盈利,却不会太多。

5.重功力,轻地域

由于地域文化的限制、审美观念的差异、交通条件的制约、活动空间范围所限,收藏投资具有地域性差别,常常会因为同样功力的不同藏品在不同地区价格悬殊,而实际上这正是收藏投资盈利的好商机。

【一本书读懂投资学】

收藏投资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百姓之家,但应注意并不是任何有纪念意义的东西都必定具有收藏价值,也不是任何具有收藏价值的东西都必定具有投资价值。从收藏开始进行投资,会更容易取得成功。

收藏投资的进货渠道

对于想从事收藏投资的人来说,大多数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去那里进货?其实,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因为每个人的经济收入、收藏目的、收藏兴趣爱好各不相同,鉴赏力更是悬殊,这时候绝对没有标准的统一答案可言。

归纳起来,收藏投资的进货渠道主要有以下途径:

拍卖会

拍卖会主要有三种形式:大型拍卖会、小型拍卖会、通讯拍卖会。

我国的大型拍卖会每年有2次,分别称之为春季拍卖会、秋季拍卖会。大型拍卖会上拍卖的藏品可信度好、档次高,所以能够主要满足企业和有实力的个人收藏。

小型拍卖会每个月都有,分别称之为月末拍卖会、季度拍卖会等。小型拍卖会拍卖的藏品价格较低,但假货多,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投资甚至是家庭消费需要。至于能不能拍到有价值的藏品,需要投资者具有独到的眼力,合适的藏品可谓收藏投资两相宜。

古玩商店

从古玩商店购买藏品,关键是看你的眼力、能耐,这里不涉及到商业信誉、消费欺诈等问题。

古玩商店出售的藏品,许多是档次较高的社会流散文物,所以如果你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从这里淘宝是一条捷径;可是如果你不具备这方面的鉴赏能力和收藏气度,那就必输无疑。

旧货市场

旧货市场上出售的藏品,一般都是那些没有文物监管资格、禁止买卖的文物,这其中既有专业的旧物旧货市场,也有工艺品市场。如果是后者,则一般和旅游部门有一定关联,如果是旅游定点单位那价格就必定高得离奇,只能骗骗外国人。

如果你的眼力和收藏知识高过摊主,不排除能在旧货市场上淘到真宝贝;如果你在这方面不如摊主,那你就很难从这里捡到便宜货。

单项交易会

单项交易会如“古玩交易会”、“票证交易会”、“连环画交易会”等等,它们的特点是价位低、地域广,尤其受到非主流收藏家好评,从而为那些不怎么进行公开交易、没有明确价格体系的藏品提供交易机会。由于其影响力大、参与对象固定,从而受到单项收藏者的青睐。

通过书画展览、笔会、艺术画廊,或从代理人那里购买书画、紫砂茶壶、雕塑等藏品,也基本上可以归入这种类型。它的优点是可以附带获得作者一定的知名度,但缺点是作品数量可能会很多、而质量却可能不会太高。

直接购买

直接购买也是一种可取的交易方式,尤其是像书画、紫砂茶壶、雕塑等现代藏品,完全可以直接向作者购买或索取。

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寻求一个最合适的价格,但前提条件是你要识货,并且不受各种蒙蔽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例如并不是因为作者是某某“著名”书画家就去买他的作品,而要看真功夫);缺点是许多人就是受不了这种**,从而头脑发热去哄抬价格、盲目投资。

例如,在北京的收藏圈子里就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山东人敢买假画,广东人(包括港澳投资者)敢花大钱。”这实际上就是说,这些财大气粗的投资者用高价买回了藏品,这种藏品因为买入成本过高,今后要想获利恐怕就要比登天还难。

民间淘宝

民间淘宝也是一条有效的进货渠道,这里的关键是你要识货。如果你具备这方面的经验,完全可以把它作为最有利可图的收藏渠道。

例如,就有我国海南的收藏者雇用农民工走街串巷,收购已经倒闭多年的原广东省琼山县日用制品厂生产的红城牌算盘,原因是生产这种算盘的材料是现在禁止砍伐的国家一级保护树种花梨木。每把旧算盘从民间收购上来的价格是150元,收藏者从中挑选后选择部分精品收藏,大部分则通过网络进行出售,出售价格在200元到2000元之间。有一次,国内收藏家就从当地的居民拆房现场发现一根长4米、直径40厘米的花梨木,收购价开口就是20万元。

网络

网络交易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交易,如“嘉德在线”、“中拍网”、“雅宝拍卖”、“中国收藏网”、“收藏家”、“中艺网”、“美术同盟”、“中国书画家”等等,都是各专业组织和个人不可忽视的信息渠道。

网络交易的最大缺点是不能亲眼目睹藏品,所以在真伪鉴别上有相当难度。除非你与这些网站的关系特好,能够得知该藏品的真实情况,否则基本上只能从中得到相关信息,不会发生实质**易。

平面媒体

平面媒体是指报纸、杂志等刊登收藏投资信息,从而引导投资者进行这方面的交易。其中最著名的有台湾的《典藏》杂志、西安的《收藏》杂志、北京的《中国收藏》杂志,以及中国文物报、中国商报、中国美术报、珠宝首饰报等相关专版。

从平面媒体上得到交易信息后,有的可以和卖家直接洽谈交易,有的则需要通过该媒体进行交易(实际上这是卖家没有支付广告费、委托媒体进行销售的),以后一种方式比较安全、可靠。

【一本书读懂投资学】

伴随着收藏投资热潮,大到汽车、家具、瓷器,小到火花、烟标、钥匙扣、小人书,在有心人眼里各种具有收藏价值的东西都可能成为投资对象。但无疑,不同的来源渠道意味著它们的投资成本不一。

收藏投资的收益从哪里来

收藏投资的收益仍然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藏品的价值自然升值;二是藏品买卖交换中所得到的差价收益。

具体地说,收藏投资收益来源于以下各环节:

藏品价值的自然升值

1.收藏题材本身就意味着升值

收藏投资都有不同的收藏题材,而这些题材本身就意味着它们是具有升值空间的。

以金银纪念币收藏为例。金银纪念币一般都选用重大历史事件、特殊纪念意义内容为题材(如北京奥运系列、三国演义系列、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系列等),再加上它具有先进的铸造工艺和精美的制作质量,具有彩色、幻彩、微雕等不同风格,发行量又十分有限,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更不用说它本身作为一种贵金属所具有的固定价值了,这些都注定了金银纪念币的价值升值速度非常快。如1996年发行的迎接香港回归金币,发行价2800元,后来涨到8500元左右;1999年熊猫币发行价5000多元,后来涨到1万元左右等。

2.收藏投资本身具有时间价值

在许多人眼里,藏品尤其是当代艺术作品并不一定能成为投资品,但这种藏品一旦成为投资品,其投资价值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呈现出来。

经常有这样的怪现象,买家在拍卖会上拍下作品后,虽然也去付款,却根本不提货,就把藏品存放在拍卖公司库房里,然后在下一次拍卖会上摇身一变就变成卖家出货,几轮下来居然也会赚个盆满钵满。这就是藏品的时间价值在起作用,虽然这里的时间并不长。

而国外收藏投资者的做法也如出一辙:通常是首先买断某个或某几个艺术家在某段时间里的所有作品,然后把它们全部捐赠给(实际上是存放在)某家艺术基金会或博物馆,等过去一段时间(通常是半年)后再让它们出现在某家国际拍卖公司的图录中。

但专家指出,收藏投资要想获得好的时间价值,一般不短于5年。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内地的收藏投资基本上处于“第一代收藏”阶段,换句话说,大家都需要不断买进才能实现“原始积累”,所以重要的拍卖品都比较容易顺利成交,这与宏观经济环境好坏基本无关。

藏品买卖中的差价收益

1.“古玩千分利”

收藏行业中有句俗话叫:“粮油是一分利,百货是十分利,珠宝是百分利,古玩是千分利。”无论是真是假,实际上都表明收藏投资中“一本万利”的神话故事并不少见,如一幅三尺见方的山水画可以卖到500万元人民币、一件半米高的青铜器可以卖到900万元人民币等。

但应注意的是,要想创造这样的神话,你必须具有好眼力、真功夫,能够辨别真假、觅得宝货,然后假以时日、等待价值被发现。

2.收藏热的掀起促使藏品买卖差价收益越来越大

由于个人投资机会尤其是金融投资渠道十分缺乏,虽然这些年来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降,可是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仍然呈现出跳跃式增长,2004年至2009年分别为12万亿元、14万亿元、16万亿元、17万亿元、22万亿元、26万亿元,可以相信,其中必将有一部分会随时流入收藏领域,转化为收藏投资收益。

究其原因在于,个人和家庭投资除了股票、房产、储蓄、保险这几个领域外,在解决了房子和车子之后,收藏投资是最能驾驭的投资方式,这从目前我国正在掀起的历史上第四次收藏热中可见端倪。

3.拍卖成交方式容易获得丰厚获利

藏品的拍卖价是一种统称,包括以下一系列概念:估价(也叫参考价);底价(也叫保留价,即具有法律效力的最低成交价,一般是对外保密的);起拍价(也叫起叫价,可以高于底价也可以低于底价);落槌价(竞价结束时的确认价格);成交价(购买者应该支付的价格,是在落槌价基础上加上佣金和其他费用)。

从实践中看,藏品拍卖的最终成交价落在预先估价范围内的比例只占19.2%,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和估价无关。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必对拍卖估价关心过多,不必受这些拍卖估价因为是各种专家推断出来的而有心理压力。归根到底,藏品拍卖价格最终受随机性影响非常大。无论你是参与拍买还是拍卖,都有可能从中获取丰厚的获利回报。

4.“捡漏”有可能使藏品一本万利

收藏界一直有“捡漏”一说,意思是说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了很有价值的藏品,可是对方却居然一点不知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怪事呢?关键是对方不懂它的投资价值。

捡漏是所有收藏投资者孜孜以求的事,可也有许多人不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但这又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虽然这样的案例并不多见。

问题的关键是,你必须首先读懂它。如果做到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收藏投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捡漏过程,那种乐趣和价值的发现是令人惊喜的。不用说,一旦你遇到这种捡漏的好机会,会大大提高投资回报率,完全有可能一本万利。而这样幸运的事,在其他成熟的商品交易中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

例如,我国当代著名文物鉴定家史树青,他的一生中就出现过许多次捡到漏的意外惊喜。15岁时,当时他还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一名学生,就用2角钱“捡”到了爱国人士邱逢甲的画作真迹。这幅画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存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仓库里。

【一本书读懂投资学】

除非你有强大的实力,一般投资者要想从收藏投资中获得丰厚回报,都必须处理好短线投资和长期收藏之间的关系,通过短线投资来培育长期收藏,这就是业界所说的“以藏养藏”、“以空间换时间”。

收藏投资的风险在哪里

收藏投资对象(藏品)的艺术价值、收藏投资方式的低效率(长时间搁置)、潜在买家群体的狭窄、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注定了这种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和缺乏透明度。为此,收藏作为一种投资方式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归纳起来,收藏投资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最大的风险是赝品

收藏投资最大的风险是用真钱买到假货,即赝品。

赝品的真正概念有两个:一是指伪托原作的书画、伪造的文物,二是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作品。这两种情形早已有之,并且已有2000多年历史。南京一位农民从路边买了“太平天国圣宝”后,以为真的能在国外卖1万美金以上,殊不知这是红铜铸造的赝品,最后不得不身背外债去打工。

相对而言,买到伪造藏品的原因多半是你的眼力不够,买到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藏品更多的是上当受骗,而且这种上当受骗防不胜防。

举例来说,有些有实力的收藏机构专门去找有一定知名度、市场价格在8万元左右的画家签订一个3年合同,然后与画廊、拍卖公司等机构联手包装该画家,要求该画家每年提供50张画,这样三年就是150张,每张收购价格在40~50万元。这些画放上两三年后就开始出现在国际书画拍卖会上,但标价高达500万到1000万元。这样高的价格很少有真正的买家,所以卖主便自己做托,弄许多人参与其中拍买。可是,如果拍卖成功要按照10%的标准给拍卖公司支付佣金,卖主就很亏了,所以这时候卖主就和拍卖公司签订一点秘密约定,不管成交价是多少,卖掉一幅就给多少固定佣金。一般来说,第一年会以这样的价格卖出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它原来的成本已经收回了。剩下的作品在以后慢慢推出,每年多多少少总能卖掉一部分,这就完全是它们的利润了。

这种“小猫钓鱼”游戏,会不时吸引一两个不了解行情的收藏家“一激动”就把它买回去。回家后一想不对,再想办法把“烫手山芋”转卖给别人,别人再卖给下一个别人,不断地找人给自己垫背。

当然,赝品也并非就一无是处,有许多收藏家就是故意“知假买假”的,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真品数量太少,不可能买得到;二是实力有限,真品不可能买得起;三是想用赝品冒充真品,将来卖个好价钱;四是购买精美的复制品,目的纯粹是把玩把玩、自娱自乐、行贿领导。

从历史上看,有相当多的赝品是“名家仿名家”、“高手仿高手”,同样具有高超的技艺、深刻的思想内涵、完美的表现形式,同样具有投资价值。当原来的真品灭失后,这些赝品就也成了价值连城的文物。

疯狂恶炒看不清真实价值

收藏投资界过去还算平静,随着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尤其是在期货、股票市场上转过来的那些收藏家看来,收藏市场就是另一个股市,所以他们更习惯于采用期市、股市中的操作手法,动不动就掀起一阵铺天盖地、令人心跳加速的恶炒,从而迷惑了真正的收藏价值。

例如电话磁卡、IC卡无疑也是一种藏品,1994年发行的一张面值为50元的试机卡,2010年4月的价格已经炒到14000元,在一些南方城市已经被炒到17000元左右。一些不知根底的收藏者以为可以从中大赚一笔,所以纷纷一头栽入,这种跟风的风险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容易受别人“讲故事”**

收藏投资界充满着各种“传奇”和“故事”,有些心理定力差的人就会受此迷惑影响判断力,从而陷入别人预先设下的圈套。

尤其要警惕的是,在拍卖行预展作品时,现场有许多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会把目光紧盯在那些看拍品的藏家身上,并且主动上前搭讪,说些有关这件藏品的来历等无法考证的故事,这往往是套。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精品一辈子都卖不出去,可是有的一般作品却因为“故事”讲得好而频频卖出好价钱。在这里,“故事”会干扰你的收藏投资行为。

拍卖会上卖方的圈套

藏品来源的主渠道是拍买,而拍卖会上常常会出现卖方设计的圈套,让你往里面钻。

不难看出,拍卖活动的当事人主要有三方:委托人(卖主)、拍卖人(拍卖公司)、竞买人(你和你们)。从利益博弈角度看,作为买方的你除了“做托”(假买)以外别无好处,所以不可能去设什么圈套;拍卖公司处在中间环节,得罪了哪一头都无法达成交易,从而拿不到佣金,所以一般也不愿意设圈套;而只有卖方,它既可以以假乱真忽悠专家、拍卖公司、买家,又有利益驱动,所以在拍卖会上雇人哄抬价格的积极性最高,会令你防不胜防。

潜在买家群体的狭窄

藏品虽然也是一种商品,可是它的潜在买家群体非常狭窄,既不是人人有这种购买欲望,更不是人人有这种购买实力,所以它的变现速度不一定能如愿以偿。这也是许多受人欢迎的藏品拍卖之前总要被雪藏一段时间的原因,因为它需要借此来逗引收藏者的关注和购买兴趣。

与此同时,藏品虽然也是一种资产,可是如果你一直捂在手里,就无法享受到它的利息和分红。并且它的价值是随时波动的,具体是多少连你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很难把它纳入到你的个人、家庭投资计划或理财规划中去。

然而它又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你过去花2万元买了一幅1960年的油画,现在估计这幅油画价值至少在350万元以上(由于它还没有变成现金,所以只能是估计),但你依然可以把它保守地估作300万元现金来进行安排“使用”。并不是说它没有变成现金,就什么都不是。

【一本书读懂投资学】

现在的藏品市场鱼龙混杂,投机者多于投资者,“古董商”多于收藏家,“做局”、“下套”的不计其数,再加上一些藏家功力不深,又难免急功近利,面对这种种情况,这其中的风险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普通人怎样进行收藏投资

收藏投资确实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功底和经验储备,但这并不是说必须成为“专家”后才能从事这项投资。普通人同样可以收藏,只是其中要掌握好几处最关键的地方,避免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普通投资者进行收藏投资,最关键的地方有:

打好应有的知识功底

任何收藏投资都需要相应鉴赏力,为此必须首先打好知识功底。例如,许多人没有从小去逛美术馆、博物馆的经历,根本没见过货真价实的藏品,鉴赏力又从哪里去得到提高呢?

所以常常看到这些人在购买藏品时,更多的是看价格,什么东西贵就买什么;看流行,市场流行什么就买什么。而这恰恰是现在国内收藏市场混乱的原因之一。购买者的艺术鉴赏力太低、素质不高,收藏市场就不可能回到正常状态,这样的收藏风险就太大了。

低价原创

低价原创是普通投资者收藏投资的一条基本原则。究其原因在于,那些具有巨大价值的藏品已经被人尤其是超级富豪们收藏掉了,他们不缺钱,所以他们既买得起又没打算出售,你这辈子不但得不到,甚至连看一眼的机会也没有。既然这样,那就不妨把目光转向从低端入手、收藏那些投资风险相对较小的藏品,这会更加稳妥可靠。

这没什么难为情的。专家指出,普通投资者一开始应选择那些价格在1万元以下的藏品,养眼、养性、养见识,以后等到条件具备了再逐步升级。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这个价位上的好货实际上并不少,关键是你要具备眼力去挖掘。真正财力雄厚的人是看不上这一块的,其结果反而是一件好事,这种藏品的艺术价值并不差,往往是作者缺乏名气,所以这种藏品将来更具有投资价值。

从简单做起,越买越精

开始进行收藏投资时,应该从最简单的藏品开始,越买越精,这就叫循序渐进。例如那些不太复杂、又不需要进行年代鉴定的藏品如鼻烟壶、田黄等就是,不要一开始就急于涉及陶瓷、书画等藏品。

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这是考虑刚开始时你的经验不足,收藏投资有一个经验积累过程。例如陶瓷藏品的真伪就比较难以鉴定,并且即使是真品也有一个年代断定的过程,考虑的层面比较多。另一方面,当你经历了一段收藏过程后,眼光自然而然就越来越高了,从而导致收藏档次也越来越高。

最不明智的是把这个过程倒过来:即当你的藏品已经达到一个较高层次后,接下来却莫名其妙地回过头去增添一些档次较低的仿古品,这种降低自己收藏品位的做法令人不可思议。

不要贪小便宜

有些投资者会贪小便宜,收藏投资不是看价值而是看价格,尤其是挑价格便宜的买,这种做法就有问题了。如果藏品的价格低于平均水平,很可能表明它的质量有问题:不是大量倾销,就是有瑕疵,更大的可能是赝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收藏时首先要看真假,当然是要买真的,如果是假的东西最便宜也不要买;然后是看质量,当然要买质量(品相)好的,宁缺勿滥。不过话又说回来,并不是价格高的东西就是质量好的真品,这里又涉及到鉴赏力的问题。但有一点很明显,那就是如果是假货尤其是假文物,就毫无收藏价值可言。

不要选择太过冷门、太过热门的藏品

任何藏品都有一个冷门不冷门的问题。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藏品过于热门不好,过于冷门也不好。

过于冷门的藏品如古陶器、大型铜器等,除非你自己特别喜欢、将来不考虑卖出,否则不要轻易收藏。道理很简单,越是冷门的藏品将来就越难脱手,并且价值升值速度也慢。

这样说起来,热门藏品的变现能力强,是不是就应该作为首选收藏对象呢?也不是。例如像昌化鸡血石、高古瓷器等,既然它们是热门藏品、大家都在追求,那么价格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并且短时间内不会轻易下跌,但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收藏得到。

除此以外,过于冷门和热门的藏品对于普通收藏投资者来说,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以及资金实力、资金搁置时间长短方面也不一定能达到要求。

寻找合适的投资渠道

对于专家来说,98%的藏品真伪判断可以在瞬间完成,而对于非专业人士尤其是刚刚入门的收藏者来说,判断真伪是比登天还难的事。并且许多赝品、仿古品看到去比真的还“真”,上当受骗概率很高。

有鉴于此,对于普通的收藏投资者来说,挑选可靠的购买渠道比鉴定作品更重要。如果做不到明确判定真伪,那就先从正规购买渠道购进做起,以此来减少投资风险。

控制在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

收藏投资虽然很迷人,可是也很费钱,所以决不要因为深深迷恋于她而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否则这种投资就很危险。轻则会影响你的个人或家庭理财规划,重则有可能会因为藏品无法及时变现而陷入困境,或者因为买入的是赝品导致倾家**产、家破人亡。

例如,2010年初精品和田玉的价格已经比黄金高出40倍,每克价格超过1万元。在短短几年间,它的价格已经增长了100多倍,2009年当年就增长了1倍。一块质地普通的玉佛售价四五万元,一个普通的玉镯也得四五千元,普通投资者又有多少钱用于这方面的投资呢?更不用说其中的价格泡沫了,一旦跟进,完全有可能套牢整个投资计划。

【一本书读懂投资学】

普通投资者完全可以用不太多的钱去收藏一些低价、原创作品。要知道,藏品的价值不是从头衔、职称、评奖那里得来的,而是在市场上拼出来的。低价、原创作品更加走俏市场,投资回报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