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忌讳说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虽然并非每个人都必须投资,但没有投资的人生无疑是平淡的。不要抱怨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头脑。追求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方式天经地义,这方面最要紧的是投资多元化。
没有投资的人生是平淡的
“没有投资的人生是平淡的”,当我写下这本书的第一个标题时,就会想到有人持不同意见,甚至会进行人身攻击。不要紧,先让我们看看从古到今人们都是怎样来求生存的。归根到底,生存是人生第一要义。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人要想活命就必须学会种植农作物,“民以食为天”的谚语就是这样来的。到了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化时代,学会一门技术非常重要,“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谚语就说明了这一点。到了唯利是图的市场经济时代,投资和理财是最重要的,“你会理财,财会理你;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新谚语就是一种真实写照。
在这里,“理财”的概念中包含着“投资”这一重要环节。毕竟在“攒钱、生钱、护钱”这三大理财环节中,“生钱”是最重要的。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理财的最终目的是财务自由(即你在工作之外的投资收益就足够过上舒适的日子,工作不是养家糊口的唯一手段了,你在财务上才能是自由的),让生活更美好;可是也请不要忘了,如果你身无分文,又拿什么去理财呢?这时虽然同样也需要理财(规划未来),但更重要的是投资(以钱生钱)。
一则经典故事说,过去亚洲有一家穷人,经过多年的省吃俭用后攒够了去澳大利亚的船票钱,于是全家一起移民去澳大利亚。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整天蜷缩在下等舱里,一日三餐吞咽着随身带来的干粮,根本不敢奢望去豪华的餐厅享用美食,甚至不敢去看一看。
后来,随身所带的干粮全部吃完了,男主人才不得不厚着脸皮去餐厅向服务员讨要一些别人吃下的剩饭给家人充饥。服务员吃惊地问,你们为什么不去餐厅用餐呢?回答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钱”。服务员说,唉呀,餐厅里的自助餐都是免费享用的,根本就不需要你另外掏钱的啊!听到这里,男主人懊悔不已,哭笑不得。
容易看出,在这里,问题的实质并不是这位男主人所说的“根本就没钱”,而是一开始他们在潜意识里就为自己贴上了一个“穷人”的标签,根本就没勇气去餐厅看一看、问一问。哪怕只是在边上兜兜风,也会很快就发现这一“免费用餐”的秘密,从而在长达十多天的旅途中,全家人一起美美地享用这些美食的。
投资的情形与此相似。投资虽然有风险,但也会取得高额回报,这符合“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获利定律。就像这家老小,如果当时有勇气去餐厅看一看(尝试投资),如果真的要花钱买,而且价格又贵(投资成本过高),你完全可以不买(不投资);而当得知这些都是免费享用的(没有投资成本,确切地说是投资成本已经包含在船票中)时,就一定会作出正确选择的。而这又会给整个旅途增添多少美好回忆呢?
人生在世,因为缺乏投资勇气而无法取得成功的事例,又何止千千万!同时,因为尝试投资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更是不乏其例。
当今全球首富巴菲特的故事家喻户晓,不论在投资领域还是生活领域,人们对这位80岁高龄的老人津津乐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通过企业投资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业绩回报。而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这种成功是“注定”的,因为他从小就具有商业头脑,并且有着远大目光,事事处处都用投资眼光来看问题,追求业绩回报的最大化。
巴菲特6岁时就从爷爷开的小卖部里,用每箱(6瓶)25美分的价格买进整箱可口可乐,然后拆箱零售给小朋友,每瓶6美分,从此开始了他一生追求20%年复利率的投资生涯。1956年,26岁的巴菲特牵头成立合伙企业巴菲特有限公司时只有7个人,令人难以想像的是,当时的巴菲特就立志要做全球首富,并时常为此烦恼不已。
当时他在给朋友杰里·奥兰斯的信中说:“我很害怕到最后自己的企业变得过于庞大,从而金钱会将我的孩子们腐蚀了。目前这还没有成为一个问题,但是乐观地来看,它是会发生的,我想了半天也没什么结果。我敢肯定自己的确不想留给孩子们大堆金钱,除非等我老点,等我有时间看看这些孩子是否已经成才后再这样做。然而,留给他们多少钱,剩下的钱怎么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大伤脑筋。”
当时的巴菲特只是个普通的股票经纪人,个人积蓄一般,收入也很不稳定,这种念头就像襁褓中的婴儿就想将来当总统一样可笑。但正是这样的人生目标,促使他在以后的投资道路上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并且用它来鼓舞并引导其他合伙人,这才是其他投资者所缺乏的。果然在37年后的1993年,他首次登上了全球首富宝座。
2006年,76岁的巴菲特把个人资产的85%即375亿美元回报给社会,因为在他看来,这数百亿美元的财富仅仅是一种符号。有人对此大为不解:老巴究竟从中图个啥呢?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以及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还有自身实力的展示。
“没有投资的人生是平淡的”,这一论点同样适用于芸芸众生。
20世纪80年代初,我有一位家住市中心的朋友,家里有间小门面租给别人做生意,当时就有几十万元储蓄,他也因此被公认为该单位的“首富”。后来店面拆迁,他分到一套住宅,没门面出租了,就把钱一直存在银行里拿利息。现在30年过去了,他在这些老同事中也从“首富”变成了“首穷”——随着企业破产,同事们纷纷出去投资、创业,家底越来越厚,有几位现在资产已经上千万;只有他死守着这些银行存折拿固定利息,至今只有同事们的一个零头,依然只是百万富翁。
所以你经常会看到,许多人总觉得老天不公平,不给自己成功的机会,其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机会就在你面前,关键是看你会不会抓住它。就像上面这位仁兄,如果当初他敢于尝试投资,即使不能保证成功也会从中慢慢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为下一次的成功打基础。相反,他的那些同事们的成功就得来全不费功夫——先看准一个项目,然后投资。接下来,投资成功了,事业取得了更大发展;也有的失败了,但权当买个教训,一切从头开始。如此这般下去,投资项目越来越多,家庭财富的雪球也越滚越大,终于一步步挤进了富人行列。
【一本书读懂投资学】
投资的魅力在于,即使明知投下去有可能亏损,但这种尝试过程也会让人感到满足,甚至激动不已,终生难忘。换句话说就是,投资有风险,但也有风光,没有投资的人生永远只会是平平淡淡的。
投资理财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投资和理财是不是同一个概念?两者之间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对此,许多人搞不清。实际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剪不断理还乱,许多专家对此也是莫衷一是。
一般认为,投资是战场行动,理财是战略规划。理财比投资的范围要广,而投资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比理财要高。具体地说,这两者之间至少有以下不同之处:
目标不同
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取利润,它关注的是收益率高低,兼顾资产流动性(即当要把它变成现金时能否及时变现)。
理财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安排未来收支,从而保证个人和家庭未来的财务安全、无忧生活,不单单是为了赚钱,甚至根本不考虑赚钱。
决策依据不同
投资的决策依据是个人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和把握,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是收益率高低,而很少考虑其它方面。
理财的决策依据除了市场因素外,更侧重于个人及家庭生活目标、财务需求、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以及家庭成员的性格特征、风险偏好、投资特点、健康状况等因素。
结果不同
投资的结果是盈利或亏损。虽然大凡投资总想盈利,即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但也会因为不可预料的风险而致亏损,甚至血本无归。
理财的结果是未来生活变得更好或不好。每个人的理财目标都是为了家庭生活更富有、更有质量,家庭成员更健康、更快乐,但也可能会因为理财规划安排不当而致生活质量下降,但这种情形较少。
范围不同
投资的范围包括金融资产投资中的储蓄、债券、股票、基金、外汇、黄金、期货投资;实物资产投资中的房产、金银珠宝、收藏(邮票及古玩)投资;实业投资中的小型商业、小型工厂、网络店铺、知识产权投资、对外投资等。
理财的范围除此以外还包括家庭收支的其他方面,如保险。理财方案中虽然也会考虑通过投资来增加收入、实现远期财务目标,但归根到底落脚点还是在资产配置上。从家庭成员的性格、收入,以及整个家庭的经济环境、储蓄、手持现金、投资、保险等方面进行规划,目的都是为了追求财务稳健增长。
投资是一种战场行动,只是实现理财目标的具体手段之一。例如,如果某个家庭把所有余钱都投入股市,其风险偏好就有点超越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了,这种投资就没能很好地服从理财规划,因而是不提倡的,也是不对的 理财是一种战略,注重资产的合理分配和规划,通过各种资产互补,实现家庭财务的平稳发展。例如,如果理财是旅行,那么就要明确你现在在哪里(经济现状)、要到哪里去(理财目标)、怎样到达目的地泛泛地看,投资可以分为个人及家庭投资、企业及政府投资两大类,本书指的是前者,即个人投资或家庭投资,与个人或家庭理财相对应。
从本质上说,理财关注的不该是拿多少钱去投资,也不该是要不要投资,而是这些资金在你的个人和家庭财务规划中处于什么位置。归根到底,每个人都需要理财,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投资,这不但有关你有没有闲钱用于投资的问题,还在于你对市场环境是不是了解、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大小问题,所以投资必须服从于理财这个大局。
当然,这样说来也并不是投资就因此可有可无,只是为了强调投资更关注收益率及其资产流动性,这两者之间还是有根本区别的。
【一本书读懂投资学】
投资和理财并不是同一概念,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每个家庭都需要理财,但未必都需要投资,这基于这个家庭是不是有闲钱用于投资,以及家庭成员对市场的判断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大小。
投资目的在于多快好省赚大钱
与理财目的不同的是,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赚钱,或者干脆就说是为了赚大钱。如果更进一步,还可以说是为了多快好省地赚大钱;再向前推进一步,是为了旱涝保收地赚大钱。这种旱涝保收,确切地说并不是完全没有投资风险而只是说风险较小,至少这种风险能够控制在自己承受的范围内,这是稳健投资(区别于风险较大的投机)的内在要求。
衡量“多快好省”的标准每个人并不一样,但总体来说是指:
多
就是“多多赚钱”。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投资的方式和渠道多种多样,并没有规定非得从事某个项目,也并非你只有从事这个项目才能取得成功。许多人在投资之初既缺乏经验又缺乏资金,但最终依然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取得成功,就是很典型的一种。二是选择投资方式和渠道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其盈利多寡。当然,对于这种盈利高低的判断带有主观意识,尤其是在项目还没有投资前所做的预测会带有更多的“估计”成分。但这种估计有可靠依据,并不是空穴来风。
根据以上两点,许多人选择投资项目时“什么来钱干什么”,就不但没有错,而且非常符合投资目的的要求。当然它的前提是遵纪守法、投资风险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这是题中应有之义。
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我国股市中有1.33亿个股票账户(2009年7月的数据,下同)、1.78亿个基金投资账户,A股总市值位居全球第三,就决不是某些人说一句“股市过热了”之类的话就能概括得了的。相比而言,穷惯了的中国人个个都想投资致富,可是又缺乏经验、资金以及合适的投资方式,从进入门槛最低的股市投资开始也就是很好理解的了。
也正因如此,你能看到我国股民不仅仅集中在城市,也广泛分布在农村。前者是因为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大多集中在城市开户,后者是因为农民也有投资需求,可是却找不到理想的投资方式,只好选择在股市中赌一把。在成都附近的有些县,甚至出现了远近闻名的“炒股村”。
然而,作为一种风险极大的投资方式,有多少股民就有多少故事。不用说,这些小本投资者(股民)都是抱着“一夜捧个金娃娃”的心态来炒股的,赢得起、输不起,股票涨了眉开眼笑、奔走相告,股票跌了则哭爹骂娘、责怪政府,这些都是不奇怪的。
股市确实有风险,但也出现过不少炒股暴富的神话。当今我国股市中最受人关注的一位投资者,他从1989年购买5股“深发展”开始进入股市,全家东拼西凑投入8000多元,到第二年初就赚了12万,1992年赚到1000万元后他马上辞去公职专心炒股至今。现在20年过去了,他的个人资产至少在10亿元人民币,财富雪球正越滚越大。
快
就是“快快赚钱”,这里主要是指投资成本回收快、盈利速度快。看得出这是任何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实在又是“高难度动作”。人人都这样想,无形之中就把投资的快速见效要求拔高了,甚至有人认为,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现在根本就没有什么见效快的投资项目。
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任何时代都存在投资机会。从现在回过头来看过去的某个时间段,曾经拥有许多非常好的投资良机;可是如果等到今后的某个阶段再回过头来看今天,依然如此。例如,如果你20世纪80年代初能够在路边随便摆个摊卖卖茶叶蛋,或者在90年代初杀入股市随便买几只股票捂住不放,或者在本世纪初随便买几套商品住宅三五年后抛出,很容易就成为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如果再经过若干年回过头来看,眼下的这个十年之交同样会有许多好机会。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没有什么好项目”的一边倒观点呢?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缺少发现,二是没能把自己的劣势转为优势。而要做到这两条,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多多学习。
这种学习有两个渠道,一是直接渠道,二是间接渠道,两者缺一不可。直接渠道就是与朋友交流,搜集各种有用信息;间接渠道就是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不用说,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去伪存真,关注处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投资项目,并最终付诸实践。
好
就是“好好赚钱”,主要是指这种投资方式获利高、风险小、成本低,并且还能作为一种长期事业来经营。
虽说投资项目并不能保证也不需要保证可以经营一辈子,但既然是投资而不是投机,其中就隐含一个可供“长期经营”的基本前提在内。
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但每个人对“长期”的理解可以不同,也并非规定原来准备长期投资的项目就不能因为其它原因而提前结束。归根到底,无论什么样的投资都要根据市场发展、盈利预期、风险控制等因素来灵活掌握。当该项目达不到预期结果时,完全可以见“好”就收。
省
就是“省省赚钱”,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省钱。道理很简单,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费用越低就表明盈利越多;当成本费用率突破平衡点时,这种投资不但没有盈利还会造成亏损,甚至血本无归。二是省事。省事的道理也很好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他最擅长的领域和本领,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你在这个能力圈内做事情会顺风顺水,非常得心应手,而一旦超出这个能力圈就会苦不堪言,做事情的成功率低,甚至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
有鉴于此,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一定要从具体情况出发,不必随大流,以免这些投资项目超出你的能力圈范围而半途而废。
回过头来看上述这位最受关注的股市投资者,后来他也曾用从股市中赚到的巨额资金投资过其他项目,但他怎么也觉得炒股“最省事”。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其他人。如果你对其他某个投资项目觉得“最省事”又能“最赚钱”,当然就可以把它作为首选啦。
【一本书读懂投资学】
在选择投资方式或投资渠道时,总的目标是要追求“多、快、好、省”而不是“少、慢、差、费”。虽然每个人对此理解有差异,但作为投资目的它是当之无愧的。在商言商,没什么必要避讳谈钱的。
投资和风险每天形影不离
谈投资就必然要谈风险,因为它们是一对“恩爱夫妻”,每天形影不离。世界上没有绝对没有风险的投资,但相对没有风险(投资风险较低)的情形还是很多的。
投资和风险的这种形影不离既是一件坏事也是一件好事,前者提醒投资者要谨慎投资,尽可能避免造成亏损乃至血本无归;后者提醒投资者,投资获利高低与风险大小有关,不愿冒丁点儿风险就干脆别投资。
投资风险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却又是一个不太引人瞩目或者说只有经过风险教训后才会加深印象的话题。这就像香烟盒子上印着的“吸烟有害健康”提示,很少人会对它信以为真。但毋庸讳言,在谈“投资须知”时,投资风险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投资风险是投资市场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共同造成的,如自然风险有火灾、风暴、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人的生老病死等;人为风险有决策失误、个人无知、工人罢工等;经济风险有市场竞争、消费心理变化、技术进步、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等。虽然这些因素客观存在,可是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判断、把握不同,可供利用、控制的资源也不相同,所以就注定这些投资风险复杂多变、投资结果难以预料。
投资风险是伴随投资产生的,如果你不去投资也就没有这种投资风险。这时候虽然由于你没投资也会产生一种风险,即失去这项投资获利的风险,但这主要表现为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这和我们这里所谈的投资风险不是同一概念。
投资者在考虑投资风险时,往往首先是从“一旦投资失败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开始的。虽然投资的目的是获利,但也可能会造成损失。当投资者想到这一点时,就表明他的投资朝理性投资前进了一步。
这里的投资损失,从概念上看是降低或丧失具有某种价值的事物的存在。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减少或丧失你原来占有的财产。也就是说投资后你不但没有获利,反而造成了损失,你的财产不是比过去增加了,而是减少了。例如你原来的投入是10万元,经过一段时间后净资产反而低于这个数字了,就表明你有了某种投资损失。
二是未来收入的减少或丧失。意思是说,你虽然从这个投资项目中取得了预期获利,可是如果投资另一个项目或选择另一种投资工具,会获利更多,这就表现为你的一种机会损失。例如,如果投资者购买巴菲特掌控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该股票价格从1964年到2008年间增长了3623倍,而同期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只增长了43倍,这就表明,如果你投资标准·普尔500指数虽然也能获得不错的投资回报,可是与投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相比那简直是“损失惨重”。
三是资金变现受到太多限制。例如当投资者投资某个项目后,由于种种原因需要收回投资时却存在着种种困难,为此不得不要付出相应代价,就表现为一种损失。举例来说,某投资者看到房价上涨过快,就购买一套别墅用于投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他急需用钱,所以不得不赶紧出售这套别墅,这时候就可能会因为别墅出售不畅而不得不低价出手,再加上所要负担的税负等支出,从而造成一定损失了。
所要注意的是,上述各种投资风险只是主要类型,这些类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当一种问题出现时可能会交织着其他一系列问题,这是投资者在考虑能否承受投资风险时需要一揽子考虑的原因。
那么,又怎样来衡量投资损失是否可以控制在自己承受的范围之内呢?这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看自己的风险承受力究竟有多大,另一方面看这项投资究竟会造成多大的损失。
例如,甲和乙两人合伙投资100万元在某个项目上,他们商定,如果将来经营过程中投资损失达到一半时就清盘退出。这样,最终可以收回现金50万元,由于两人各占一半股份,所以甲和乙两人这时候每人都将损失25万元。这25万元投资风险的绝对额虽然相等,可是对于甲乙两人来说的风险承受力是不一样的。原因很简单,甲的家庭财产有200万元,而乙的家庭财产只有100万元,即使这50万元投资中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向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可以说是赢得起、亏不起。
说到这里容易看出,在谈论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时,除了要考察绝对值以外,更要考察相对值。换句话说,衡量投资风险的大小,除了要看绝对损失还要看相对损失,后者更科学。计算公式如下:
Pe
Lr=――×100%
Tc
其中:Lr为投资损失率,Pe为一轮投资结束时造成的财产损失,Tc为原来的投资总额。
一般来说,当Lr<50%即损失没有超过投资额的一半时,表示这种投资损失还“比较小”,这项投资仍然具有盈利能力;而当Lr>50%即损失已经超过投资额的一半并且比例还在进一步扩大甚至越来越接近于100%时,表明这时候的这种投资损失已经“比较大”,正在或已经丧失盈利能力。
除此以外,投资风险承受能力还和投资方的不同角色有关。一般来说,当个人投资者和政府、机构共同投资某个项目时,这时候要特别关注投资风险。因为与资金较少的个人投资者相比,政府、机构的资金实力更雄厚,有条件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去研究投资市场;这样相对而言,在政府、机构、个人的共同投资组合中,个人投资者就处在了不利地位。换句话说,这时候的政府、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要比个人大得多,尤其要关注这种投资风险有没有超出个人承受范围。
【一本书读懂投资学】
投资过程中充满着风险,这种不利于结果产生的可能一旦变成现实就会造成实际损失。任何投资都不可能完全没有风险,投资者能做的只是尽量减少或避免风险,并把它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每家每户的投资都是不同的
投资的方式和渠道多种多样,所以每家每户的投资都可以是不同的,不必强求一律,也不必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即使有些地方搞“××示范区”、“××示范村”,希望能掀起羊群效应,那也要看政策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否值得你这样做。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投资项目,总的原则如上面所述,首先看投资收益率高低,然后看投资风险大小。
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旅行,那么投资和理财就可以看作是人生旅行中的财务安排,其中最主要的是考虑这三步棋:首先是明确你现在的位置在哪里(经济现状);其次是你想到哪里去(财富目标);最后是考虑怎样才能到达目的地(具体手段)。毫无疑问,各种投资工具的运用在这其中是最有力的一步,只有它才能让你通过投资极大地改善个人和家庭财务状况,帮助你梦想成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在这方面,主要是搞清楚以下几点:
一是投资和理财的区别
搞清楚投资和理财的区别,有助于正确投资。投资和理财之间的关系大多数人没有搞清楚,连一些专家也莫衷一是,或者干脆就不愿意去考虑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只要有业务上门(有钱赚)就接下来,这样的结果很可能会误导顾客(投资者)。
一个最简单的标志是,绝大多数投资者会到银行的个人金融部门去咨询哪一款理财产品“更赚钱”,实际上这就可以基本判定这个人是“外行”了,因为他混淆了投资和理财的应有区别。想在理财产品身上去追求收益,这多少有点像缘木求鱼。虽说理财产品并非不能谈收益,但这种收益高低不是最重要的,而追求高收益是投资的事。投资如果不能获得超额利润,就是低效率或不必要的,或者说是失败的。而理财产品如果要谈收益,能够与银行储蓄利率持平就不错啦。
二是根据自身现状选择投资渠道
接下来的问题是,许多人也想通过投资取得丰厚回报,可是怎么也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投资渠道,直言现在的“投资渠道太少”。
其实仔细想一想并非如此。如果你缺少风险承受能力,那么银行储蓄无疑是最好选择。2009年末,我国居民个人储蓄余额高达26.5万亿元人民币,65%的城市居民把银行储蓄作为首选投资,就说明目前国人的投资渠道选择面是很窄的。与此同时,记账式国债、保本型开放式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基金等,投资收益比银行储蓄都要高,投资风险同样是很小的。而如果你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那么选择面就非常广阔了。除了股票、黄金、藏品投资外,政府一直提倡的实体投资范围就更多了。这方面的捷径主要有:
1.挖掘社会中的矛盾现象,从中找到投资机会
例如,银行、保险机构提供的产品服务对象主要是资金大户,而实际上这部分客户手中拥有的资金只占社会闲散资金的30%,另外70%掌握在普通大众手里,这部分客户就非常有发展潜力。
2.分析作业程序,从中找到投资机会
例如,在当今全球生产和运筹体系流程中,就存在着许多信息服务和软件开发方面的薄弱环节,这些地方就可能存在投资机会。不论是直接创办这样的实体还是购买这方面的股票,都可能会有投资机会。
3.分析产业与市场结构变化趋势,从中找到投资机会
例如,我国新一轮改革中正在逐步加大国有事业单位民营化、公共部门产业市场化步伐,这就意味着在交通、电信、能源、养老、知识经济领域中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
4.分析人口统计资料变化趋势,从中找到投资机会
例如,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在迅速提高、单亲家庭在快速增加,妇女就业、全社会文化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第二代、互联网的开放促使国民视野迅速拓展,其中都孕育着许多市场机会。
5.依据价值观和认知的变化趋势,从中寻找投资机会
例如,人口流动的加剧、各地对饮食需求认知的改变,不断造就着美食市场;人口老龄化、全社会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不断造就着健康食品市场的兴起,这些又都带动了许多新兴行业的发展。
6.依据新知识的产生发展趋势,从中寻找投资机会
例如,目前人类基因图像已经获得完全解密,这就预示着今后必然会在生物科技和医疗服务领域掀起一场革命;物联网概念的出现,也必将会在传感领域出现许多新的投资机会。
7.依据特殊事件的变化,从中寻找投资机会
例如,2009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促使许多人重新过上了俭朴的生活,低碳生活开始风行起来;2010年2月27日全球第一大产铜国智利发生8.8级地震,马上导致全球铜价飙升,这些突发事件都有投资机会。
三是注意防范风险
投资一定会有风险,所以在选择投资方向时一定要努力降低投资风险,把它总体上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大多数人的财务状况都很一般,可是对财富的追求却很迫切,人人都希望能选择到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方式和品种,这时最要紧的是投资多元化,目的是希望实现本金安全和可能收益的最大化。换句话说,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为了说明问题,这里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你有10万元闲散资金,那么就可以用其中的70%即7万元用于安全性强、收益率较低的投资渠道,期望一年能赚个3万元;另外30%即3万元用于风险较大、收益可能会很高的投资渠道,期望能一年赚个7万元。前面的7万元由于投资风险不大,年末基本上能赚回3万元;关键是后面风险较大的3万元投资。如果这3万元最终血本无归,年末总的来看也能保本,手上仍然是10万元;而一旦投资成功,当年的盈利就是10万元,这样全年的本利率就会高达100%,年末手中就拥有20万元资金了。
【一本书读懂投资学】
每种投资工具各有特点。投资者要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和对财富的追求,来确定收益和风险平衡点,据此作出投资决策。完全没有风险的投资不可能致富,完全追求高风险的投资是在玩火,两者都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