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革命前夜的社会大变革(1 / 1)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4—16世纪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活动。起始于意大利,最后扩散到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和西班牙等地。“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学者所使用,该词的原意为“再生”的意思。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当然它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是文学、科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

文艺复兴所要“再生”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它们原本是欧洲文化的老祖宗。然而,经过罗马帝国后期的破坏和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之后,欧洲人就如同一群失忆症患者,把老祖宗的东西忘得干干净净。他们似乎重新回到了蛮荒时代。后来,还是一场前后持续了二百年的征战——十字军东征,使他们从他们的对手阿拉伯人那里重新找回了老祖宗的东西。东征虽然屡屡失败,但不能不说通过这另类的交流,东西方之间的商业活动日益频繁,近东地区的贸易成为西欧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造船技术的发展。生产水平较低的西欧,通过各种渠道从东方引进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封建主和市民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东方的影响。据记载,是自十字军东征之后,西欧人才开始变得讲究沐浴和理发。更重要的是,欧洲人在十字军东征中开阔了眼界,获得了文化思想上的宝贵财富,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直接思想源泉。

文艺复兴被恩格斯评价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它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代表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最初发展阶段。作为这种社会大变革标志的就是与宗教神学相对立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人文主义”一词源自“人文学”,在文艺复兴时期指古典学术的研究和重视人类现实的新思潮,当时的新文化人士则自称为“人文学者”。19世纪以后,欧洲学术界才开始用“人文主义”来称呼这种社会思潮。人文主义的基本倾向是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人权以反对君权,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枯及其一切残余,因此也称为人道主义。习惯上把文艺复兴时期的这种思潮称为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以后的则称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于14世纪末首先在意大利北部的罗马和中部的佛罗伦萨等城市兴起。15世纪,人文主义在意大利蓬勃发展,出现了“言必称古典”的局面。许多学者、诗人搜求古籍成风。随着对古典文化的学习,人文主义思想也日益发展,深入人心。当时的先进人士以所谓“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理想,蔑视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门第观念,力求成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封建教会对文化的垄断钳制被打破了,文化领域百花竞放,为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开拓了道路。15、16世纪,人文主义广泛地传播到西欧各国,成为欧洲流行的一种思潮。

人文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人性论。人文主义者从人的本性出发观察社会历史,提出“按自然生活”的口号。人文主义者所说的人性既非人为的,也非神造的,而纯属人自身具有的自然的性质。它像自然法律一样,要求人们听从它的指挥,服从它的召唤,不允许违抗。从人性论出发,人文主义者提出了如下的主张:第一,反对神权对人的侵犯,要求肯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第二,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享乐主义;反对来世幸福,提倡现世幸福。第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第四,反对盲目信仰和祟拜权威的蒙昧主义,推祟理性,重视科学知识。人文主义者的人性论主张,是对封建神学信仰论的有力挑战,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它后来成为资产阶级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史学对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公元11—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大大加强了东西方的交流和经济交往。13世纪后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跟随着父亲和叔叔由陆路到达中国,并在中国待了十几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回国后出版了《马可·波罗游记》,书中用夸张的笔法描述了中国及东方国家的富庶。该书在欧洲立即引起轰动,并引发了欧洲人的东方“黄金梦”。在14和15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南欧一些国家,手工业及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扩充贸易,获取更多财富。然而,15世纪中叶以后,地中海东部的商路,以及经埃及出红海通往印度洋的航路,分别被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所控制,通往东方的这条路被堵死了。因此,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为了获得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黄金,并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意大利人的层层盘剥,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同时,由于西方各国在生产技术方面已有很大进步,指南针也已从我国传到了欧洲,航海术的提高,多桅快速帆船的出现,利用火药制造大炮和轻便毛瑟枪的出现,以及地圆学说获得承认等等,都是为远洋探航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准备。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当时欧洲最强盛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其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了探索新航路的主要组织者,开始了航海冒险,并最终导致了地理大发现。

在这段航海冒险中,无数的人葬身海底,但在历史上根本没有留下姓名。最终千古留名的也只是“地理大发现”中主要几大历史事件的完成者:发现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迪亚士,航抵美洲的哥伦布,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

首先是新航路的发现。从十五世纪起,葡萄牙人不断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掠夺当地财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奉葡王之命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北上,之后由阿拉伯水手马季得领航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库特,次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被称之为“新航路的发现”。

随后是新大陆的发现。在葡萄牙组织探寻新航路的同时,西班牙也力图寻求前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1492年8月3日意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伦布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从巴罗斯港(即古都塞维尔,今称塞维利亚)出发,率领探险队西行,横渡大西洋,同年11月12日,到达了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华特林岛),之后又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并于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罗斯港。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和南美大陆的一些地区,掠夺了大量白银和黄金之后返回西班牙。这就是人们所称谓的“新大陆的发现”。

再后来是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完成。1519年9月20日,葡葡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探险队从巴罗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即后来所称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死于此地。其后,麦哲伦的同伴继续航行,终于到达了“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中的哈马黑拉岛。之后,满载香料又经小巽他群岛,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的航行及其取得的地理大发现,有着深远的意义。它发生于西方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分割孤立的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它以实践证实了地圆学说,为建立新的天文学和地学奠定了基础,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所引起的思想观念的革命。它用实践突破了所谓经典的理论知识眼界,使人的思维方式从对权威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

宗教改革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是封建制度的国际政治中心,并且垄断着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而一切反封建的斗争必然采取神学异端的形式。

早在13、14世纪,已经有了改革天主教会和建立廉俭教会的呼声,文艺复兴运动给了宗教改革以巨大的推动作用。到16世纪,宗教改革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提出以信仰得救为核心和建立廉俭教会的系统理论,并且发展成遍及西欧各国的运动。

最先向教会发难的是德国人路德。16世纪初,德意志是罗马教廷搜刮的主要对象。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去兜售赎罪券,使财富源源不断地流进教皇的财库。这种**裸的敛财行径,遭到德意志人民的强烈反对。路德为反对教皇的压榨,于1517年10月31日首先提出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九十五条论纲》成了德意志人民反对教皇及天主教会的共同纲领和农民、平民举行反封建起义的信号。1520年,路德又接连发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罗马教皇权》、《论基督教徒的自由》等论文,提出信仰得救,不必通过由教士主持的各种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和改革文化教育的主张,号召驱逐天主教会势力实现德意志独立。

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垄断地位,天主教的大量土地和财产被没收。英国、荷兰、瑞士、北欧诸国和德意志部分地区,纷纷成立不受罗马控制的新教组织。天主教虽竭力反扑,残酷镇压一切被称为异端的人,但已无法恢复以前的状况。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重大影响,是文艺复兴时期另一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