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交流与欧洲的学术复兴(1 / 1)

十字军东征和东西文化交流

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封建主和意大利城市对近东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他们借口反对异教徒,打着圣战的旗号,对东部地中海各国进行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侵略战争。罗马教廷称这场战争是宗教战争,即是基督教反对穆斯林、十字架反对弯月的战争。弯月指新月,是伊斯兰教的象征。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每个参加出征的人,包括骑士、农民、小手工业者在内,胸前和臂上都佩有“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每次十字军开始时,都有讲道、宣誓及授予每个将士十字架的仪式,任命成员为教会的将士。虽然十字军的主要攻击对象是穆斯林,但此狂热同时发泄在招募十字军地区的犹太人身上,亦使犹太人受迫害和遭杀害。十字军令东西方教会在历史上留下有名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在11—13世纪的十字军运动历时将近两百年,动员总人数达200多万人,虽然以反对异教徒对基督教“圣地”与信徒的**,但实际上是为了扩张天主教的势力范围,以政治、宗教、社会与经济目的为主,发动对亚洲西侧的侵略劫掠战争,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掠劫了天主教兄弟东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诸多缺少土地的封建主和骑士想以富庶的东方作为掠夺土地和财富的对象;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商业而获得巨大利益;而罗马教皇想合并东正教,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被天灾与赋税压迫的许多生活困苦的农奴与流民受到教会和封建主的号召,引诱他们向东方去寻找出路与乐土。正如《欧洲的诞生》指出,十字军“提供了一个无可抗拒的机会去赢取名声、搜集战利品、谋取新产业或统治整个国家——或者只是以光荣的冒险去逃避平凡的生活。”

这场延续了200多年的巨大历史事件,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促成了拜占庭所保有的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以及它所保有的中国文明和欧洲人所继承的罗马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正是这场疯狂的宗教战争,推动了一种新的文明的铸造。十字军从东方带回了阿拉伯人先进的科学、中国人的四大发明、希腊人的自热哲学文献。12世纪,欧洲掀起了翻译阿拉伯文献的热潮,希腊原始文献经过叙利亚文,到阿拉伯文,再被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著作,欧几里得和托勒密的科学著作,开始为欧洲人所熟悉。大翻译的中心是西班牙和意大利,因为这两个地区离阿拉伯文化和希腊文化区最接近。西班牙曾经被阿拉伯人所统治,后倭马亚王朝直到1085年才被推翻,基督教学者得到了大批阿拉伯语的希腊文献。至于意大利,由于地缘关系与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一直商务交往密切,而且当时许多人既精通阿拉伯语,又精通希腊语。大翻译运动导致了欧洲学术的第一次复兴。通过大翻译运动,当时已知的希腊科学与哲学文献都被翻译成当时欧洲学术界通用的拉丁文,为欧洲的学术复兴奠定了基础。1270年,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全部被译成拉丁文,为日后亚里士多德学说在经院哲学中统治地位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大学的出现

对近代欧洲科学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事件之一是大学的出现。11世纪之前,欧洲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会学校。这些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为教会选神父和教士。后来,随着城市的兴起,也出现了—些世俗的城市学校。虽然它们的规模和课程设置都很有局限性,但与教会学校比起来,却更代表着一种自由和开放的近代精神。

最早期的大学与今天的大学含义不太一样。它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行会,属当时诸行业协会中的一种。这些行会自主管理,课程自行设置。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1158年创立的波仑亚大学。它起初就是一个以讲授罗马法而著名的讲学中心,后来由学生和教师组织成一个大学(行会)。仿照波仑亚大学模式,欧洲各地区先后出现了巴黎大学(1160年)、牛津大学(1167年)、剑桥大学(1209年)、帕多瓦大学(1222年)、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阿雷佐大学(1209年)、里斯本大学(1290年)等。

这些先后成立的大学,不仅有学生组织的所谓公立大学(如帕多瓦大学),也有教会开办的教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国王创办的国立大学(如那不勒斯大学)。大学成了欧洲学术活动的中心场所。大学的创立和兴起,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科技教育的发展。欧洲各大学的创立和发展经历了很多的艰难曲折,主要的还是教会势力的干预——他们想方设法控制大学,大肆迫害大学中传授真正知识的学者。但是,进步潮流不可阻挡。世俗大学克服了重重困难、顽强地生存下来,在与神学修道院的斗争中不断地发展壮大,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势力、献身于科学技术革命的精英,为文艺复兴准备了大量的中坚力量。

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的巅峰

大翻译运动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是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化。整个中世纪的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但哲学之所以作为哲学存在,表明人们希望通过论证来支持教义,而不只是靠单纯的信仰。中世纪前期的哲学主流是所谓教父哲学,由罗马神父圣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创立。教父哲学将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结合起来,主张灵魂是实体,有独立的存在。大约在公元9世纪,教父哲学让位于经院哲学,所谓经院哲学就是用推理的方式对基督教义给出分析和解释,由于解释方式的不同,引起了经院哲学家之间的争论,其中比较著名的争论是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唯名论主张,概念只是名称,没有实体,没有实在性;而唯实论主张,概念也是实体,有其独立的实在性。从学理上讲,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实际上是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之争。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一开始不为教会所欢迎,百科全书般的世俗知识令人眼花缭乱却又耳目一新,教会很怕它们冲击了神圣的信仰,因此曾三次发布禁令,禁止讲授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但刚从蒙昧中苏醒的人们渴望了解这位博学者的学问,因此禁令也挡不住亚里士多德学问的传播。于是,教会中杰出的人士开始将亚里士多德与基督教义相结合。最先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院哲学相协调的是大阿尔伯特(1193—1280),而他的学生托马斯·阿奎那则将这一工作推向一个划时代的顶峰。托马斯·阿奎那1225年生于意大利南部的阿奎诺,1245年来到巴黎追随大阿尔伯特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久就因为对亚里士多德的注释而声名远播。在他的巨著《神学大全》中,托马斯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天主教神学相协调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后来成了天主教教义的哲学基础,因而在哲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近代思想来说重要的是,托马斯崇尚理性,他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运用到对神学的解说上,为其它知识树立了理性的榜样。虽然近代科学最终是与亚里士多德格格不入的,但从天启信仰到理性判断这种思维习惯的转变,无疑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罗吉尔·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

13世纪欧洲最伟大的两位学者中的另一位是罗吉尔·培根(R.Bacon,约1214—1294),他不是以奠定某个思想体系而闻名于世,但他是近代实验科学精神的先驱。罗吉尔·培根出生在英国索默塞特郡的依尔切斯特,曾在圣芳济派修道院当过僧侣,大约在1230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到欧洲的学术中心——巴黎大学留学。1250年,36岁的培根从巴黎回到英国后,被牛津大学请去任教,讲授数学、物理学和外语等课程。他学识渊博,通晓多种文字、在数学、力学、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化学、音乐、医药、文法和逻辑等多方面都有研究,因此被人们尊称为“万能博士”。

罗吉尔·培根充分认识到只有实验方法才能给科学以确定性。他说:“实验是探求真理的唯一法门。”他断言,论证可以总结一个问题,但不能使我们消除怀疑或承认其为真理,除非通过实验表明其确是真理,实验科学比其他依靠论证的科学都完善。罗吉尔·培根强调实验方法,并且身体力行。他通过实验证明,虹是太阳照着雨水反射在天空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他研究过凸镜片的放大效果,并且建议可以用这些镜片制成望远镜。培根通过实验进行科学研究之后,认为人应当能够造出自动舟船和车辆,也可以造出潜水艇和飞机那样的东西。罗吉尔·培根在实验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还涉及电磁、光学、火药、毒气等方面的科学实验。他的言论和行为导致了当时的实验风气,并且被后来的弗朗西斯·培根所继承。

中世纪前期,数学被用来证明教会的教条。只有到了12世纪以后,随着希腊书籍的传入,罗吉尔·培根才首先明确地认识到数学作为一种普遍方法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数学思想是与生俱来的,并且是同自然事物本身一致的,因为自然界就是用几何语言编写成的,所以数学能提供真理。它先于其他科学,因为数学处理直觉感知的量。他甚至在所著《大著作》第一章中证明所有科学都需要数学。不过,他坚信所有学问的目标归根结底是神学,数学最终服务于神学,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决定的。尽管如此,他强调数学及其应用的思想还是值得肯定的。

培根的思想超越他那个时代太远,以至于当时几乎没有人能理解他。教皇克莱门四世去世后,培根马上遭到迫害。1277年,继任教皇将他投入监牢,直到1292年才被释放出来,不久就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了,他的著作也一直没有得到总够的重视,《大著作》直到1773年才出版。无疑,这位天才的命运是不幸的,但是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思想先驱,他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可磨灭的。

城市的发展与教堂建筑

中世纪的理论科学是贫乏的,但技术却在缓慢地积累和进步。蛮族入侵给欧洲带来了不少前所未有的农业生产技术,欧洲北部的贸易发展也带来了航海技术的革新。新土地的开发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导致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剩余又进一步刺激了城市的发展,这就使得手工业者逐渐与农民分离,农产品的交换也发展出了集市。手工业者和商人聚居形成了城市,而大量农民向城市的逃亡,则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大约在10世纪左右,欧洲各地城市大量兴起,成了瓦解封建制度的坚强堡垒。

中世纪在技术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随着经济的复苏,建筑开始摆脱初期简单的木结构样式,而模仿往日罗马建筑恢宏的气势。罗马式建筑,圆屋顶,半圆的拱门,许多早期的教堂采用的正是这种式样。12世纪末期,法国北部最早兴起哥特式建筑,它的主要特点是高大的尖形拱门,高耸的尖塔和高大的窗户。它比罗马式建筑气势更为宏大,意境更为深远,很快就流行起来。今天可以看到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和兰斯大教堂、德国的科伦大教堂、英国的林肯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都是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显示出那个时代欧洲的审美特点和建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