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静脉产业,是指将废弃物资源化形成的产业。静脉产业是相对于动脉产业而言的。所谓动脉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相对而言,静脉产业是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形成的产业。
之所以做这样的比较,是因为从物质流角度看,人类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物质流动,类似于人体血液运动,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静脉产业和动脉产业,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初看起来,静脉产业和垃圾产业差不多。其实,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一方面,前面所说的城市垃圾,仅仅局限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不包括工厂排出的工业固体废物;而静脉产业的循环对象,除了城市垃圾外,还包括工厂排出的工业固体废物。另一方面,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处理,在我国总体上还没有形成大产业;而静脉产业的对象正是包括城市垃圾产业在内的所有废旧资源的产业化。
我国的静脉产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
大力推进,静脉产业步伐加快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以及近几年来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现实,我国倡导和推行循环经济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制度上迅速突破
实事求是地说,静脉产业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静脉产业发展步履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法律依据、制度保障、政策支持。这是影响我国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因素。
有鉴于此,2006年9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了《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
该标准适用于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管理和验收,规定了验收的基本条件和指标。根据生态工业的特征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关键环节,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由经济发展、资源循环与利用、污染控制、园区管理4部分组成,共细分为20个指标。
这些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静脉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就十分重视对生态工业理论、实践、法律环境的完善和规范,有利于推动我国静脉产业发展、推动静脉产业类工业园区建设。
实践上大力推进
在上海,谁也不知道上海每年要产生多少废弃物总量,没有一个部门能够提供准确数字。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上海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作做到好,许许多多废弃物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些企业的生产原料,并没有被“废弃”,当然也就不会进入统计数据了。
据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介绍,该市的废弃物总量大、品种多、产生量在逐年增加。随着分类收集系统的逐步完善,该市静脉产业风生水起,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旧报纸、废玻璃、易拉罐、利乐包、水葫芦、树枝等都已经有了再生利用的途径。据不完全统计,该市每年约有50万吨~60万吨生活垃圾被循环利用,利用主体主要是民营企业 2。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2006年3月29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专家对青岛新天地生态产业园(静脉产业)的建设规划进行论证,这标志着这个园区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循环经济(静脉产业类)生态产业园。
青岛市所处的山东半岛,随着近年来制造业基地的兴起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废旧汽车、电子垃圾、废旧机电设备等固体废弃物逐年增加,从而给环境污染和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天地生态产业园的建设,以固体废物收集运输储存、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最终处置5大板块产业链为基础,以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污染土壤的修复为核心,通过市场化运作,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条件,采用先进技术,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对全国建设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园都具有示范作用 3。
补链战略,自觉接轨静脉产业
静脉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循环链。所以,静脉产业能否建立起来,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整个循环经济角度出发,缺啥补啥。而事实上,我国各地在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缺啥补啥,迅速形成完整产业链
缺啥补啥的“补链”战略,有利于静脉产业正常、高效地运转。
在江苏省苏州市,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明确宣布,在招商引资中要推行“补链”战略,有意识地引进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构建园区内的静脉产业,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现工业链向生态链转变。
这项战略一实施,就有一大批静脉企业在园区内对废气、废渣的循环利用中大显身手:一家高岭土公司每年有3万吨尾矿全部转化为建筑材料;一家资源综合利用公司平均每个月可以从电镀废液、旧线路板、CPU等电子废品中提炼出10公斤纯度为99.99%的黄金;另一家企业采用冷却结晶回收工艺,每天可以从产生的含铜废水中回收硫酸铜几十公斤。
2005年1~8月,该区引进和开工建设“补链”项目15项,总投资近20亿元。其结果是,区内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链得到了补充和完善,汽车配件、环保设备、机床加工产品群,初步建立起了工业生态链。在接下来的6年中,该区将投资100亿元,完成4大类别的“补链”项目,从而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2005年4月,江苏省在该区设立了江苏省第一个循环经济推广中心,进一步推动静脉产业的发展 4。
缺啥补啥,还面临着一系列尴尬
静脉产业分为生产过程、消费过程两个阶段。静脉产业的园区化建设和环境管理,主要是在对消费过程产生的废旧家用电器、电子等产品进行拆解、回收。在这方面,我国的技术水平差别很大,在利益驱动下还有不少违法行为,面临着一系列尴尬。
仍然以静脉产业比较发达的上海市为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该市的废弃物再生利用规模还较小、技术水平偏低,相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5:
①市场竞争乱糟糟
静脉产业是一个正在起步的新兴产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市场竞争无序状态。例如,上海市每年的废纸总量为130万吨,可是真正回收利用到该市造纸行业的不到20万吨,其余的都通过个体回收户流向了外地市场,主要原因在于正规回收企业需要发票,对方或者拿不出发票,或者是有发票不愿意提供(要多交税),缺乏竞争力。
②静脉产业吃不饱
几乎所有静脉企业都“吃不饱”(这一点下面要重点阐述)。
③法律法规不配套
例如,在强行回收一次性饭盒方面,上海的“3分钱效应”已经十分明显。可是有关部门想把它推广到废旧电池回收时,却发现无法可依——法律既没有规定废旧电池要强行回收,也没有要求生产企业必须支付相应环境费用,法律与法律之间衔接不够。
④发展面临融资难
静脉产业发展需要资金,可是它们却遇到融资困难,不但企业无法发展壮大,而且影响整个产业发展。某环境资源开发公司为造纸污泥废渣找到了出路,而且经济效益明显、市场供不应求,可却偏偏遇到资金瓶颈,最后不得不将复合填充剂的生产线迁往外地。
食不裹腹,政策法规尚未健全
静脉产业的食粮是各种废弃物。按理说,我国的废弃物来源十分充裕,可事实上,由于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回收网络不健全,所以,几乎所有静脉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吃不饱。
发展潜力很大,可是缺乏政策配套
静脉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完善的产业政策和法规。可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既不能规范废物回收渠道,也不能给企业发放补贴,从而导致正规的静脉企业在游击队的狙击下举步维艰。
例如,OECD国家 6实行的是“污染者付费”政策,静脉企业能够得到废物产生者的资金补助。可是在我国,一方面,使用其他企业的废弃物,废物产生者不仅不付费,而且还要向使用者收费,这样,静脉企业就变得无利可图。另一方面,对静脉企业的一些税收优惠有时候并落实不到企业头上,不是不兑现,就是被“婆婆”捷足先登了。
杭州某资源公司曾经计划在2年内达到年处理20万台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的能力,令人可叹的是,一年来却只回收了200多台,几乎忽略不计。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在于,公司无法在价格上和废品回收“游击队”相抗衡。与此相反的是,公司仓库里却堆放着近300吨无偿回收的废旧电池。由于废旧电池的处理成本高,相关补贴又不到位,所以废电池的循环利用根本无法展开。
该公司投入巨资设计建造的工业用废物高温焚烧处理系统,只烧了3个月、处理了1000多吨废物就停用了,因为企业不是地方赢利大户,用电不在政策照顾、扶持之列,只能停停开开。
在南京市某公司的电子电器废弃物加工处理中心,竣工投产以来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们所收集到的电子线路板垃圾,只要一个小时就处理完了 7。
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上海市造纸行业一共消耗废纸44万吨,其中本地废纸只有14万吨,进口废纸高达30万吨。
伟翔环保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拥有世界前沿的电子废弃物再循环技术,可以从报废电脑、手机等电子垃圾中,分离提取出有价值的贵重金属,每年可处置电子垃圾1万吨。可事实上,该公司从2005年9月建成投产到当年年底,一直缺米下锅 8。
健全法律法规,静脉产业大有可为
静脉产业是我国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关键要有法律保障。发达国家静脉产业蓬勃发展的现实,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为了配合静脉产业发展,发达国家在废弃物再生利用方面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6年,德国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规定,产生垃圾的单位和消费者,对最大限度地避免垃圾的产生、垃圾的回收利用和合理处置负有法律责任。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颁布实施了《资源回收利用法》、《省能源、资源回收利用支援法》、《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等,强化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可是在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全国性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以至于出现了一些静脉企业“只淘金不治污”。如果能像《浙江省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试点暂行办法》所规定的那样,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部队以及中央企业,淘汰或报废的废旧家电,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由试点企业或由其委托的回收站点统一回收;凡是由政府采购的,淘汰或报废后无偿交给指定的回收企业,就会对静脉产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关法律法规,应当提高废弃物处理的准入门槛,建立资格认证体系。对治污技术到位、治污成本到位的企业,要给予免税、补贴等政策扶持。要解决动脉产业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何顺利抵达再生利用企业的问题。要打造基于信息网络的开放式废品交易中心,建立现代废品回收系统……把这些环节都打通了,而不是在原有的废品回收体系上兜圈子,我国的静脉产业必将有一个大发展。
第四产业,发展潜力不可小看
静脉产业由于其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外被称为“第四产业”。
我国静脉产业与国外相比差距大
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产业就是垃圾回收业。2003年,美国城镇产生的废弃物达5.5亿吨,回收利用率为40%。在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中,纸张为42%,软饮料塑料瓶为40%,铁制包装为57%。2004年,美国静脉产业的毛利润为2360亿美元,相当于同年美国全国的汽车工业产值,更不用说,它还提供了几十万个就业岗位呢!
在欧盟、日本、澳大利亚,主要物质总消耗中的再生资源量都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玻璃26%、橡胶28%、纸张35%、钢45%、塑料50% 9。
可是在我国,再生资源的利用少得可怜。垃圾回收工作一直被认为是“下等”工作,从业人员一般都是社会底层人员和外来农民工,被称为“收破烂的”;废品收购站也都在城乡结合部,基本上是没有正规经营执照的“黑窝点”。这样的素质状况,不但没有能力把废品进行分类回收,而且很容易造成垃圾的二次污染。
静脉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上述巨大差距,从某个角度表明,静脉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只要开动脑筋,就不愁找不到突破方向。
例如在上海,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身于静脉产业。上海挪亚环境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研究造纸垃圾的性状特征,找到了一条造纸污泥废渣回收利用的有效途径,从而可以从中每吨节省费用5000元。上海彩乐环保产品有限公司每天回收1万只被废弃的利乐包,用来作为制作环保家具的原材料。而这个数字,只相当于该市每天总量的2%。如果其它98%的废弃利乐包也都能变废为宝,这将是一笔的多大的财富?! 10
在江苏省苏州市有一家中国高岭土公司,1992年曾一度沦落为江苏省特困国有企业。后来他们从静脉产业角度发现,在该企业排放出去的“废水”中,含有丰富的锶、锌、铁、硒、偏硅酸等多种矿物质,是名副其实的矿泉水。于是,该企业投资1000万元,引进先进的水处理工艺设备和罐装生产流水线生产矿泉水,每小时产量达600桶,产品符合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标准。附近的许多居民和工矿企业纷纷前来订购,既确保了采矿安全,又减少了污染,还增加了一条新的收入渠道。现在,该企业不但甩掉了亏损帽子,而且每年盈利1000多万元。
紧接着,他们又从尾矿中找到了更大的财富。过去在高岭土生产中,每年产生的10万吨尾矿渣全部丢弃在山上,严重污染环境。该企业引进专门设备后,能够从矿渣中淘洗出1/5高岭土,相当于增加了1座年产2万吨高岭土的中小型矿;矿渣中伴生的黄铁矿,每年有3000吨,选出来卖给化工厂就是提炼硫酸的好原料;矿渣中60%以上为石英砂,加工成道板砖、空心砌体,是很抢手的建材。就这样,每5万吨矿渣可以创造效益2000万元左右 11。
1 本案例参考了吴妙丽等:《大工业引来“吃废”企业群,“静脉”产业笑傲北仑》,2005年8月23日浙江日报。
2 宋鹏霞:《透视静脉产业》,2005年12月20日解放日报。
3 刘晓军:《首个国家级静脉产业生态园建立》,2006年4月7日科技日报。
4 杨健:《长三角“静脉产业”显神通》,2005年8月19日解放日报。
5 宋鹏霞:《透视静脉产业》,2005年12月20日解放日报。
6 OECD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由30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OECD成员国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等30个成员,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2/3。此外还包括国际能源组织、国际原子能组织、欧洲交通部长会议、发展中心、教育研究和创新、西非发展中国家组织等6个半自治的代理机构。
7 杨健:《长三角“静脉产业”显神通》,2005年8月19日解放日报。
8 宋鹏霞:《透视静脉产业》,2005年12月20日解放日报。下同。
9 赖大臣:《“静脉产业”成为我国最有潜力的行业》,2005年7月28日北京现代商报。
10 宋鹏霞:《透视静脉产业》,2005年12月20日解放日报。
11 金根:《从猪粪循环链到环保产业园》,2006年6月15日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