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是循环经济的内容之一。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概念几乎就等于垃圾经济。
从我国人均资源少的国情出发,我国的循环经济除了垃圾经济以外,还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眼光放在水资源、土地资源、能量资源的高效利用上。但即使这样,垃圾经济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城市垃圾问题的出现,在西方一般发生在发达国家工业文明起步、城市管理者还缺乏管理大城市的经验时。这个问题虽然不容易解决,却必须解决。就我国而言,全国各大城市都处于城市建筑与生活垃圾的包围之中,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学习,制约着经济发展,已经到了需要彻底解决的时候。
面对城市垃圾问题,当务之急可以采取以下4项措施:
多管齐下,协力作战才能见效
城市垃圾问题之所以会成为老大难,关键在于单兵突进,没有协力作战。各唱各的戏,各敲各的锣,当然就拧不成一股绳。要解决城市垃圾问题,一定要多管齐下、协同解决。
城市垃圾问题出现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如城市规模扩大、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过快、城市经济实力较低、环保政策法律滞后等,但毫无疑问,最重要的还在于城市建设管理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问题。说穿了,就是各自为政解决不了问题。
为此要求:
改造垃圾清运模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垃圾处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和国家文明程度高低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城市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所以,绝不是简单地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眼不见为净”。
我国目前的城市垃圾清运模式,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阶段,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里的生活垃圾数量以几何级速度倍增。由于环保部门经费有限,无法承受数量如此庞大的垃圾清理,于是“发明”了由城市近郊农民承担清理、运输任务的运作模式,谁的要价低,就交给谁清运。
应该说,这种模式在当时有它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可是在今天仍然如此,就显得过时、不适合时代发展的客观形势了——城市环卫部门只负责市区的垃圾清运、有其相对固定的垃圾堆积和填埋场;城郊结合部的垃圾清运由农民负责,他们为了省钱、省力,哪里方便就往哪里倒,甚至干脆就堆放在自家屋后、村旁。这就是目前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垃圾包围城市的原因所在。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运作模式虽然已经造成灾难性后果,可是却被大多数城市的政府部门认可或沿用至今。
改造垃圾清运模式,就是要彻底打破这种“二元”结构,将市区、郊区、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清运统一起来进行管理,克服各自为战的“两张皮”做法。“二元”结构或许确实能节省治污费用、美化局部环境,可是从整个城市大环境看,这种懒惰、短视、不负责任的做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城市垃圾问题。
动员全民参与3R行动
当前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国际潮流是“综合性废物管理”。所以,除了重视垃圾清运一盘棋外,更要动员全民参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行动,减少城市垃圾总量、减轻处理垃圾负担、延长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节约土地、降低垃圾污染的威胁。具体是指:
①减少浪费
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主要途径有:净菜上市、有价提供塑料袋、商家回收产品包装物、简化产品包装、开征豪华包装污染税等。
②物尽其用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养蚯蚓吞食垃圾山。蚯蚓可以大量吞食垃圾中的有机物如饭菜、纸张等。一个3口之家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几千条成年蚯蚓可将其全部消耗掉,同时产生无味、无害、高效的多功能生物肥料,用于种植花卉、果蔬生产。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160万条蚯蚓为奥运村的垃圾处理立下了汗马功劳;美国1982年建的一个蚯蚓养殖厂,承担着处理100万城市人口生活垃圾的重任;日本的许多家庭都用蚯蚓来消灭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 1。
③回收利用
城市垃圾总量中超过2/3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即使“无法”回收利用的废物,也能通过某种处理方式最大限度地把它变废为宝。法国瓦拉格国际工程公司通过对生活垃圾进行甲烷化处理,只要3个星期时间就可以将垃圾变成高质量的堆肥和沼气,能够避免垃圾填埋污染土地、垃圾焚烧排出温室气体污染空气的弊端 2。
善待垃圾,收获清洁收获财富
我国是一个“垃圾大国”,全国城市每年因为垃圾所造成的损失(运输费、处理费等)将近300亿元,如果将其综合利用,能够创造出2500亿元以上的效益 3。善待垃圾,将它发展成一个产业,不但效益可观,而且还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永远不会倒闭。
实行垃圾经济总的原则,是要改变垃圾在人们心目中的“废物”形象,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在收获城市清洁面貌的同时,向垃圾攫取经济财富。城市垃圾变废为宝的事例很多,这里仅仅以垃圾发电制成建筑材料、肥料为例来加以说明。
垃圾发电,提供能源
垃圾是我国最“富有”的东西,电力是我国最紧张的能源。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能找到一个共通点——垃圾发电,提供能源。
例如,北京市朝阳区的垃圾发电厂投产后,能够吃掉全区一半垃圾,发电能力达24000千瓦时。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的CAO热解发电厂建成后,日处理垃圾300万吨,全年可回收能源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年发电量达4320万度 4,其效果可见一斑。
垃圾发电是企业与规划、环卫、市政、环保等部门乃至市民高度合作的特殊产业,具有一般产业和公益事业的两重性,处理方法具有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三大优势;但项目经营具有投资大、技术难、周期长、回报率低等特点。为此,要主抓以下两项工作 5:
①要对城市垃圾进行简单分类,提高热值、降低成本
在发达国家,居民通常会把垃圾分为4类(可燃、不可燃、玻璃、塑料)加以收集,其中“可燃”和“塑料”类用于燃烧发电,可以使垃圾热值提高30%以上、垃圾电厂的运营成本降低25%。所以,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有责任引导城市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疏通运输渠道,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②要落实垃圾处理补贴和电价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虽然提倡垃圾发电,可是仅有的补贴优惠政策没有落到实处,这是近20年来垃圾发电产业在我国步履维艰的主要原因。根据《可再生能源法》,垃圾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电价应该由政府决定,实行分类电价和招标电价,不竞价上网。
用垃圾制成砖和肥料
用垃圾制成砖和肥料,由于采用高温高压水解法,能够真正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经过处理后最终只剩下5%的无菌碎渣,即使这5%也可以作为无害制砖原料,“减量化”非常彻底;投资少、处理成本低,不需要用任何助燃燃料。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浙江绿夏生态环保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一套垃圾分类流水线设备,能够将浙江省新昌县每天产生的250吨生活垃圾全部消化,从而生产出35吨有机肥、20吨制砖原料,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该项目投入运行4年来,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一辆辆环卫清运车,先开到指定地点将垃圾卸下,随后将大件垃圾如木头、破沙发、橡胶、废铜烂铁等取出放在一处,由废品回收站前来收购;余下的垃圾陆续推入粉碎机后,经传送带进入垃圾细分装置系统。这一环节可将垃圾内的有机物、废金属、废电池、废橡胶、废塑料以及泥沙等进行分离。其中,有机物被自动陆续地送进制肥设备系统,在4个压力容器内进行高温高压水解反应,4个小时后通过喷爆干燥技术处理变成有机肥料。其它剩余垃圾进入分筛系统回收处理后,被送入焚烧炉,变成制砖原料 6。
防微杜渐,从源头上消灭垃圾
垃圾是伴随着人类生活和生产产生的。有人估算过,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垃圾已经超过100亿吨,平均每人每年达2吨。所以,要真正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必须重视每个人的力量,从源头上减少或阻止垃圾的产生和排放。
也就是说,要把垃圾消灭在每个人手中。这样做,一方面能调动每个城市居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能主动阻止居民乱丢垃圾,养成爱护城市环境的良好习惯。
发动群众,打一场漂亮的人民战争
在巴西南部,有一个城市叫库里蒂巴。该市的城市规划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只有15万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60万人。从表面上看,这个城市和其他城市没什么区别,可是身临其境你会发现,该市在市政设施建设、垃圾处理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例如,在城市垃圾处理、垃圾回收方面,该市打了一场漂亮的“人民战争”。没有建造新的垃圾回收厂,每个家庭都是垃圾资源的回收者。
从1991年开始,该市政府为了鼓励市民回收垃圾,将本来付给废品回收人员巡回收集垃圾的费用,转投给相关部门:
——在农场,居民可以用垃圾当场换回自己所需要的蔬菜和水果。
——在超市,居民可以在垃圾回收专柜按比例换回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
——在学校,学生可以用旧书本换取餐后的水果和点心。
这一做法立刻调动了居民积极性,该市很快有70%以上的家庭每天用收集的废品换取生活副食品。这时候的垃圾,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通用货币”!请想象一下,这会每天“吃”掉多少垃圾!
为了把这种传统发扬下去,市政府在培养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不仅开设了环保课程,而且还特别奖励回收垃圾的“小英雄”们。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把这种理念带回每个家庭,在家庭内部产生有效互动,又进一步扩大了垃圾回收队伍 7。
完善法规,加强对垃圾制造者的惩处
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当然要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还得进一步完善法规、加强对垃圾制造者的惩处力度。在我国,目前这方面几乎还是空白。而在国外,就相对完善得多了,例如 8:
①禁用法。美国从1989年7月起,大约有一半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德国政府立法规定,1993年1月起,销售商必须免费回收使用过的所有包装及容器制品,否则就违反了《逃避废弃包装材料法》。
②课税法。意大利的《塑料袋课税法》规定,每生产1只塑料袋要交0.08美元税;商店每销售1只价值50里拉的塑料袋,要交100里拉税。德国的法律规定,每个无法回收的容器,要征税30芬尼。欧共体各国对塑料、防锈剂等造成污染的物品,都要征收环境税。
③收费法。日本家庭的生活垃圾一般不收费,但一次倒垃圾超过10公斤或者在一段时间内超过200公斤,就要交纳一定费用。美国西雅图市法律规定,每个家庭每月运走4桶垃圾交费13.75美元,每增加1桶垃圾加收9美元。从此,该市的垃圾量猛减25%。
④罚款法。在新加坡,随地吐痰第一次罚款600美元,第二次罚款1200美元,甚至要上电视曝光。印度的马哈拉施特拉邦法律规定,从1998年11月起,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卢比罚款。法国的法律规定,向河流、运河和小溪中倾倒废物,影响鱼类生存,罚款2000~12000法郎,或处以2个月至1年监禁。
⑤奖励法。美国的伯克利市,每个星期都会随意挑选一个家庭,仔细检查其垃圾桶,只要桶内没有可回收垃圾,就可当场获得奖励250美元。瑞典的超市中有易拉罐和玻璃瓶自动回收机,顾客喝完饮料后将空管和空瓶投入其中,机器会吐出一张收据,据此可以换回奖励。
发展方向,围绕3R原则跳舞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3R原则,所以绝不能忘记城市垃圾问题的解决方向同样要紧紧围绕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来进行。
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适应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管理理念要逐步从被动的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全过程管理转变,从源头上避免固体废物和有害废弃物的产生。如果实在无法避免,也要尽量减少其产生,力求垃圾源头最小化。
根据这个原则,有两种方法可以采用:
①积极避免法
这是指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时就要考虑如何才能减少垃圾的产生。除了生产经营的一般原则外,企业应当考虑到保护环境、有利生态的原则,尽量采用节能、容易回收、可以重复使用的材料。如饮料包装尽量用玻璃瓶代替纸盒、铝罐,就是一种典型做法。
②消极避免法
这是指垃圾已经形成了,可是不把它当作“垃圾”随意丢弃或处理,而是作为某种“材料”,搜集起来后送到指定的加工地点。这样,原来的“垃圾”就被当作了某种“原材料”,重新加入循环使用,事实上减少了源头流出。
从过程中分类回收
城市垃圾的再利用,提倡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分类回收。从发达国家城市垃圾处理的历程看,垃圾的分类搜集、综合利用,是实现垃圾资源化的最有效途径。分类回收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减少同类产品成为“垃圾”的可能。
垃圾分类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可以直接回收大量废旧原料,实现垃圾减量化。
②有利于减轻垃圾体量,从而减少垃圾清运费用、减化垃圾处理工艺、降低垃圾处理成本,真正实现垃圾资源化。
③通过技术控制,做到基本上无污染产生。
从结局上资源化利用
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主要取决于两点:
①垃圾资源化的技术水平高低
垃圾资源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很高。要转变政府一手包揽的僵化体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使垃圾处理企业成为处理主体,推动垃圾资源化的科技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对不可避免产生的废物,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把它变成可用资源。
②消费者对购买和使用垃圾再生产品的认同
这就是说,只有当消费者对用垃圾制作而成的再生产品认同,至少是不讨厌,才能推进垃圾资源化进程。
从这方面看,我国目前的这种认同度还很低,许多消费者怎么也不愿意购买用废品制造的产品。
为此,政府应当进行大力宣传。一方面,要借助于严格的检验数据,来证明垃圾再生产品的质量究竟如何,使消费者认识到购买和使用垃圾再生产品,是对环保事业、对循环经济的一份贡献;另一方面,要通过价格手段降低垃圾再生产品的销售价格,使得消费者能够从价格中得到实惠,变得乐意购买,从而推动垃圾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
1 李万刚:《蚯蚓可吞庞大垃圾山》,2006年4月20日大众科技报。
2 杨骏:《甲烷化处理:法国正研究城市垃圾处理新方法》,2003年4月15日新华网。
3 龚震:《垃圾发电,变废为宝》,2005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
4 杨林林:《专题报道,善待垃圾——我们将收获清洁与财富》,1998年9月10日经济日报。
5 龚震:《垃圾发电,变废为宝》,2005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
6 谢云挺:《一项科技发明让生活垃圾变废为宝》,2006年5月18日经济参考报。
7 《摆脱城市垃圾的困扰》,央视国际环球栏目(http://www.cctv.com/entertainment/huanqiu/0629_huanbao.html)。
8 韦伟:《形形色色的“垃圾法规”》,2002年2月26日生活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