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精髓,离开了它,循环经济就成了一具空壳。所以,倡导并推行循环经济,一定要把3R原则当成重点来抓,全力以赴抓好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并且,这三者之间是有先后次序关系的,先是减量化,然后是再利用,最后是再循环。
实行循环经济3R原则,重点应当抓好以下4个方面:
政府推动,细化3R原则规定
循环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但必须由政府来推动。有了政府的号召和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才会明确方向、浑身有劲。
政府推动3R原则已经启动
2005年9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瑞士工程院联合主办的的“第七届3R—循环经济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世界最高水平的高规格会议第一次在亚洲召开,理所当然是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举措之一。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3R—循环经济”,议题包括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政策,化石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矿产及冶金工业过程,再生资源及新能源,废弃物(包括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及循环利用,绿色工业过程,工业循环经济等方面 1。
紧接着,国务院在2005年12月3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强调,要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各项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加快制定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评价体系,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建设。
在这个决定的第9条中,进一步细化了循环经济3R原则:
——在生产环节,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
——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
——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现环境标识、环境认证、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身体力行效果才能实实在在
政府推动3R原则,劲头大、措施硬,效果才能实实在在。
近几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总结多年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点、线、面”的循环经济综合试点,从企业的小循环、行业的中循环,到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层层推进,创造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新模式。2004年末,在经济日报刊登的全国各省市新经济指数排名中,该省总分名列第4,循环经济类指标位列全国前茅。
他们的具体措施是 2:
①抓点
点指企业,抓点就是指在企业层面上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建立小循环。例如,该省鲁北集团通过多年努力,形成了3条绿色产业链,主要产品成本同比降低30%~50%,资源利用率高达95.6%,被授予“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等称号,在循环经济实践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②连线
线指行业,连线就是指在行业层面上拉长和扩大生态产业链,建立中循环。例如,该省首先抓造纸行业等重点污染行业治理。至2003年,该省造纸企业产量相当于1998年的3倍、利税相当于1998年的4倍,可是COD(化学需氧量或化学耗氧量)的排放量反而减少了73%。从2003年开始,该省将治理扩大到纺织印染、化工、石化等行业,COD排放量平均减少40%以上、废水平均减少40%~60%、工业粉尘回收率达95%。
③扩面
面指生态体系,扩面就是指通过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群,逐步建立循环型社会、建立大循环。例如,该省首先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日照市开展试点,发展区域循环经济。2004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产值410亿元,其中循环经济202亿元,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比开展循环经济前降低了72%和69%,热循环利用率提高了1倍,跻身于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行列。
资源优势,把它变为经济优势
循环经济说到底是一种生态经济,强调的是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源优势。资源优势并不只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有,经济不发达地区同样有资源优势。而且一般来说,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资源优势还越明显。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善于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资源紧缺地区的3R路径
资源紧缺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因为资源紧缺,所以毫无疑问要重视3R原则,充分发挥有限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浙江省是一个资源小省,同时却是一个经济大省。改革开放28年来,浙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与他们走出一条“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民营机制”四位一体的区域特色经济之路密切相关。尤其是他们以民营机制为内源性动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堪称是一条典型经验。
浙江省人均土地只有0.5亩,95%的一次性能源需要从省外调入。所以,浙江省一开始就特别重视对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把它重新作为生产原材料,从而创造了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零资源”经济奇迹。浙江少铜、少铁,缺铬、缺镍,却通过利用废铜、废不锈钢、废塑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
例如,浙江不锈钢产业的发展就得益于“大量消耗廉价不锈废钢资源,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和民营机制拓展市场”的发展战略,目前已形成包括不锈钢冶炼、热轧开坯、酸洗处理、冷轧及制品深加工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2004年,该省生产不锈粗钢90万吨、不锈钢材150万吨,均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其中不锈废钢年利用量达100万吨,占全球有效资源的20% 3。
所以说,对于资源紧缺地区来说,完全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不但如此,越是资源紧缺的地区,回收利用废旧物资、使用再生资源等对产品进行生产加工,这种低成本要素投入,相对于当地的原材料价格来说,越能获得更多收益、越有利于凭借其低成本优势迅速占领市场。
资源丰富地区的3R路径
资源丰富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资源丰富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资源丰富的地区就可以不要循环经济,更不是就可以浪费资源。
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5大水系发源地,也是藏羚羊、藏野牦牛、藏野驴等国家珍稀动物栖息地,植被独特、矿产资源丰富。
但与此同时,这里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牧民的脱贫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滥猎、滥牧、滥砍伐、滥开发等行为已经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西藏的可利用耕地只占总面积的0.2%~0.3%,有限的草场与畜牧业超规模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西藏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从全国着眼、从大局出发来考虑问题。实行循环经济3R原则,要求重点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流域治污工程、现代化乡镇工程,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流域,维护全国生态系统 4。
再例如,青海省柴达木地区是该省最重要的资源富集区,是青海乃至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地区。目前,当地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认真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已经形成的工业基础、外部配套条件,就变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柴达木地区的资源丰富,并不表明就可以大量消耗、牺牲生态环境来推进工业化道路。事实上,尽管青海资源相对富集,但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非常突出。除了资源开发方式比较粗放外,更重要的是,以往没有树立起资源就是资产的观念,资源配置是粗放的、低效的。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既然资源是稀缺的、有价的,配置就一定要做到有偿、有效。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资源优势就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就可能永远是“资源富省、经济穷省” 5。
当地政府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正在制定落实具体措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口,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步伐。
重点突破,首先关注物品包装
推行循环经济3R原则有许多工作要做,应当分清轻重缓急,首先解决容易解决、容易做到的问题,以此培养大众的循环经济意识。循环经济意识一旦确立,后面的工作就好做了。这方面可做的事情很多,关注包装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就是其中之一。
解决物品包装的3R路径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包装大国行列,排在美国、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据统计,1980年我国包装工业总产值只有72亿元,2003年已达2700亿元,增长了36倍,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8% 6。
以塑料包装为例。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塑料包装最发达地区之一,江苏、浙江、上海3地的塑料包装产业产值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但显而易见,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例如,我国塑料制品生产总量高达2500万吨,当年产生的废塑料约750万吨,其中回收利用仅占5%。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塑料废弃物的资源化率极低。
推行循环经济3R原则,一方面,可以通过焚烧回收热能,这对能源紧缺且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的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通过燃烧从废塑料废物中回收热量的工作进展缓慢,并没有形成工业体系,相关技术还有待开发。另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尤其是日本、德国的具体做法。
日本是世界塑料生产的第二大国,1997年产量达950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排放量相当于生产量的46%,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此,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初就采取措施,一是抑制废弃物产生,二是重复使用经济制品,三是将回收物作为原料来循环使用,并且于2000年6月出台了《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2001年4月实施了《家电循环法》、2002年5月通过了《建设循环法》。这些法规,都充分体现了3R原则,所以,由于包装物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例如,日本1997年的塑料废弃物回收率就高达40%(90年代初还只有7%)、填埋率34%、焚烧率26%。
德国是世界上循环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国家之一。1991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规定生产者负责处理包装废物的法律——《包装条例》,1994年通过了《循环经济法》、《废物避免、回收利用及环境相容的处置法》,明确规定生产者要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量、开展回收利用,进一步扩展了生产者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德国广泛采用分类处理新技术,包装废弃物的分类处理成本降低了50%,塑料废弃物纯度超过92%。
解决过度包装的3R路径
关注物品包装,不得不解决过度包装问题。道理很简单,如果过度包装得不到解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都是一句空话。
关于这个问题,当务之急是,国家要在坚持科学态度和方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和完善防止过度包装的法律法规。法规条文制定要严谨、“过度”的含义要界定清楚,便于执行,同时要区别对象不搞“一刀切”。只要坚持国家、企业、市场相结合,对不同的包装功能区别对待,对贯彻3R原则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国外,目前对过度包装就有各种各样的控制手段。欧盟规定,“包装的体积、重量必须在满足产品安全、卫生,并让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情况下降到最低。”除此以外,还有围绕包装物再生利用方面的规定,如对不能满足回收要求的包装要征收包装税。欧盟委员会专门修订指导性法律,要求所有成员国应当在2008年~2015年间,将本国产品包装的再利用率提高到55%以上,其中玻璃包装再利用率达到60%、金属包装达到50%、塑料包装达到22.5%、木制包装达到15%。
应该说,这些法规条例不但规定得非常明确,而且可行性很强 7。
负重前行,转变火电资源利用
在3R原则中,由于电力行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资源,同时排放出大量废弃物,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尽快改变电力生产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从市场、技术、政策、相关产业各方面予以支持,是推行循环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006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会议,听取《2005年能源工作和2006年主要任务》的汇报,审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这表明,我国已经把转变火力发电资源利用方式,摆到一个十分突出的地位。
转变火电资源利用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后的28年来,我国GDP单位能耗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只是在“十五”计划的后3年中一反过去常态,单位能耗没有逐年下降。实际上,这涉及到一个能源利用方式的问题。“十五”计划期末,我国装机容量一举突破5亿千瓦,资源和环境对电力发展的制约十分明显。
电力发展需要耗费大量土地、水、煤、油等资源。以2004年环境统计公报数据为例:2004年我国火力发电消耗原煤7.7亿吨,占全国工业燃料煤消费的66%;火电企业新鲜水用量406.6亿吨,占全国工业新鲜水用量的59%;火电企业燃料油消费量999万吨,占全国工业燃料油消费量的37% 8。
与此同时,火电发展排出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2004年,火电企业粉煤灰产生量16798万吨,占全国工业粉煤灰产生量的79%,废水排放量234172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2%,二氧化硫排放量9292796吨,占全国工业排放量的53%。最新信息表明,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超标,火电厂是重要原因之一。
这表明,我国要实现“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预期目标、同时单位能耗降低20%的要求,必须改变能源利用方式,这是问题的关键。
重点发展各种可再生能源
改变利用电力资源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电力,必须从改变传统的资源利用理念和方式着手,重点发展各种可再生能源 9。
例如,从目前看,火力发电还无法彻底解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问题,那么,能不能独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通过发展再生能源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呢?
国内外对能源紧张、能源短缺的呼声,实际上都是针对常规能源而言的。自然界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只是其开发利用成本过高,只要解决这个问题,人类根本就不缺能源。
我国可以利用的再生能源很多、很丰富。只是因为过去经济、技术水平方面的限制,除了水电以外,其他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从经济和技术角度看,在今后的一二十年内,能够进行大规模开发的主要是水电和风电。从远期看,则是太阳能、氢能、海洋能。
可再生能源,自身在自然中就能构成资源循环,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再生能源被利用后,并不会改变形态,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只要对水电开发加强生态保护,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可以得到控制和减轻到最小程度。
从人类利用能源的轨迹中不难看到,包括煤炭在内的石化能源,总有一天会退出人类使用范围,取而代之的是更优质、更清洁的能源。
在法国,2004年4月23日关闭了最后一座煤矿,继而转向发展核电。因为他们认为,核电才是高效、清洁能源,能够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2003年,核电已经占法国总发电量的85%。
可以说,法国关闭最后一座煤矿,只是世界能源发展的一个缩影。世界能源的利用从烧柴薪,到烧煤炭,到烧油烧气,走的是一条高效、清洁的发展轨迹。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有必要借鉴欧美国家推行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逐步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重。
我国虽然已经颁发了《可再生能源法》,并且开始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但毫无疑问,目前的当务之急还是要放在改变火电企业的资源利用方式,让循环经济的3R原则在传统火电生产中得到很好体现,与此同时,着手把重点放在发展火电以外的各种清洁能源上。
1 陈刚:《第七届3R—循环经济国际会议在京召开》,2005年9月29日中国有色金属报。
2 单保江:《大潮奔涌逐浪高——山东省发展循环经济纪实》,2005年11月16日经济日报。
3 杜欢政、张旭军:《浙江:内源性民间力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2006年2月28日光明日报。
4 陶仆:《关于发展西藏循环经济的思考》,2006年6月2日中国西藏新闻网。
5 马建堂:《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2005年9月26日青海日报。
6 《长三角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探讨》,2005年10月20日温州包装网。下同。
7 《中国过度包装的减量化度难量》,2006年2月21日中国食品产业网。
8 唐被南:《电力科学发展亟需转变资源利用方式》,2006年4月25日中国电力报。下同。
9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