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1 / 1)

循环经济 严行方 3131 字 3个月前

本案例把垃圾、污泥处理与发电结合起来,既变废为宝,又绿化环境,堪称循环经济的一个经典案例。

循环经济的说法,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提出生态经济时提出的。波尔丁从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中得到启发,认为,飞船是太空中的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需要依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而存在,最终会因为资源耗尽而毁灭。要使飞船延长寿命,唯一的办法就是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同样的道理,地球也像是太空中的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要大得多、寿命也要长得多,但只有实现循环经济,即对地球资源循环利用,才能延长其寿命。

循环经济理论目前已经相对成熟,并得到广泛运用。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一样,正在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流行词。

循环经济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循环经济,由远及近款款走来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1962年,K·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被公认为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宣言,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则标志着循环经济的诞生。

从此,循环经济从理论走向实践,开始向我们一步步走来。

循环经济的由来和基本原理

循环经济是以循环利用物质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从而使得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

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500~3000美元时,往往就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严重的阶段。请注意,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我国要想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目标,同时又要保持现有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要进一步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8~10倍 2。可以说,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除了全面推行循环经济增长方式,别无他途。

随着时代发展,循环经济已经逐步扩展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发展循环经济也已成为全人类共识。

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循环经济思想还只是一种理念,人们最关心的是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到了80年代,才开始逐步认识到应当采用资源化方式处理废弃物。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开始整合为一套系统的,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

循环经济的“循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而言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而传统的工业经济则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和污染排放”的线性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所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初步实践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历史还很短,但理论已经成熟。

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概念开始引入我国。

1999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广西贵港市建设国内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从此正式启动全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建设试点工作。

紧接着,生态工业理念开始进入工业门类齐全、经济综合性强的各类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全国10多个工业园区开展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5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已批准建设的数量达17个。

2002年,我国在辽宁省开展循环经济省试点。然后在辽宁、江苏、盘锦、日照、义马、鹤壁、贵阳、武威等地,开展循环经济建设试点。

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循环经济示范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命名和管理规定》,推动和规范这项工作。

2004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经验交流会”,这是全国第一次试点经验交流会,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

2004年9月,我国循环经济领域的第一部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颁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十一五”规划编制。

2005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印发《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6年9月1日起,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开始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首次发布的生态工业园区3项标准进行建设、管理、验收。这3项标准是:《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

两难选择,转型之痛四处求解

从粗放到集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指导思想早已确立,可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完全可以说,不但是阵痛,而且很艰难。归根到底,这其中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等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纠缠。

循环经济不够“经济”

循环经济,从字面上分析,不但要“循环”,更要“经济”。如果只有“循环”,不够“经济”,充其量只能叫“循环不经济”,这种循环经济根本就无法循环下去。如果一定要强力推行,也会缺乏动力。令人尴尬的是,这正是目前价格、成本体系下的现实。

南京市有一个“太阳能小区”,装有比较先进的太阳能系统,可以为居民提供宾馆式热水服务,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可是,不少居民有这个系统却不用,而是另外安装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究其原因就在于:1吨自来水才2元多钱,可是1吨太阳能热水的价格却要10多元。用太阳能虽然节能,可是这种节能服务价格居高不下,居民实在无力消受这种“昂贵”服务。

在江苏,许多纺织企业都有自己的中水回用系统。虽然在使用技术上没问题,可实际投入使用的却很少。究其原因也在于成本因素:每吨污水要达到回用标准的处理成本为2.2元,可是1吨自来水只要0.8元,再加上污水处理费0.8元,在这样的水价体系下,企业节水不但无利可图,甚至还要亏损(每吨亏损2.2―0.8―0.8=0.6元)。问题不是明摆着吗 3?

循环经济在技术上已经没问题,可是如果成本核算方面不经济,最先进的技术也难以推广。如果对循环经济的关注仅仅停留在政府投入了多少钱、科研部门如何进行技术创新、行业部门又制定了多少标准,却没有考虑循环经济本身的循环动力在哪里,就难逃叶公好龙。

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现行价格体系中并没有包括资源价格因素在内,从而给人以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成本错觉。

循环经济影响眼前经济增长

在目前政绩考核中的GDP指挥棒下,任何可能影响GDP增长的措施,都不但不会引起政府兴趣,而且必然会遭到抵制。循环经济当然好,可是由于它会直接影响眼前经济增长速度,所以难免会出现“台上叫得凶、台下慢慢拖”的情形。

实行循环经济、推行增长方式转型,明白无误地意味着经济发展的环保门槛要抬高。而这样一来,外来资本的市场准入条件也会随之提高,从而抑制投资增长。抑制投资增长的结果,一方面是影响GDP增长、大家脸上不好看;另一方面是影响就业岗位、影响财政收入。这无论如何是地方政府感到为难和不乐意的事。

资源紧缺,却没有足够回收利用

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一方面资源紧缺,另一方面资源回收利用做得很不够。

从总量上看,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可是从人口平均占有率看又是一个资源穷国。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可以回收利用而没有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高达350多亿元。每年有3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200万吨废纸、80万吨废塑料、2000多万台废家电和废电脑没有得到回收利用 4。

原因在哪里?从经济上看,主要是价格机制没理顺;从观念上看,人们还没有养成这样的自觉意识,以至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

八大误区,阻碍循环经济发展

由于循环经济在我国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历史很短,所以,在循环经济发展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阻碍着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王如松先生认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5:

①循环经济不一定符合我国国情

其实,循环经济不但完全符合我国国情,而且还是我国首创的。回顾我国7000年历史的传统农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城乡居民的粪便、潲水、垃圾、秸秆、沼液等作为农田肥源,农家饲养的猪、牛、鸡、狗、鱼、桑、蚕等,以及菜地、农田、鱼塘、风水林、村落,构成了和谐的农村生态系统。当然,这种循环是封闭保守的,虽然环境风险低,经济效益也不高。

②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是3R原则

实际上,循环经济的经济内涵是非常广义的,覆盖社会、经济、自然3大领域。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虽然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但却不是全部原则。全面体现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整合,才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③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实际上,循环经济依托于自然生态的大循环(水、土、气、矿的全代谢过程),社会生态的中循环(规划、管理、研究、教育、消费)、产业生态的小循环(研发、生产、营销、废弃物管理和培训)。如果只强调物质的闭路循环,而忽视产业发展力度,就会减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④循环经济禁止发展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型产业

事实上,发展循环经济应当从更大的尺度上进行纵向、横向、区域、社会和技术整合,不是、也不可能都去搞高新技术。对于社会必需的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型产业,不能简单淘汰或挤走,而是应当优先考虑布局在环境容量大、技术水平高、环境法规严格、社会生态意识高的地区,集中发展、系统整改。

⑤循环链越长,生态效益越好

事实上,产业生态链并不是越长越好、产业生态网也不是越复杂越好。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导致稳定性;可是过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却会导致不稳定性,即使技术、经济上可行,也会由于系统可靠性差,在生态上不合理。

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的指标是三大产业比例

实际上,三大产业的界限在未来的循环经济中将被彻底打破。因为一方面,每个循环经济企业内部,都有一二三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循环过程;另一方面,三大产业必须都融入循环经济才能得到合理发展。

⑦循环经济可以自上而下规划出来

实际上,目前许多纯粹由规划师规划出来的循环经济型城市和生态产业园区,虽然能够显示园区和城市领导的政绩和理念,但大多数并不可行。成功的生态产业园区,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从市场竞争中由相关企业自发组织磨合而成,这样才有经济活力。

⑧后发达地区盲目招商引资的全球化循环陷阱

实际上,在过去的10多年中,依靠招商引资、出口加工、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确实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腾飞的秘诀,可是如果其他省市要群起仿效,甚至竞相降低门槛、恶性竞争,效果就不理想,一大批开发区的投资项目会流产。因为世界上的资源承载力和市场消纳能力是有限的,循环的前提应当是货畅其流。

大势所趋,循环经济势不可挡

虽然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很短,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误区,但毫无疑问,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更何况,循环经济已经纳入我国“十一五”规划,受到政府的强力推动。

循环经济不“循环”不行

道理很简单:因为在我国持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是触目惊心的高能耗、高物耗、环境的高损耗,必须赶快推动循环经济。

从世界范围看,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2年在巴黎发表的全球环境综合报告:1992年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以来的10多年间,全球环境状况仍然在不断恶化,经济发展对商品、服务需求的增长,正在抵消环境改善的努力。环境退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对世界造成了6080亿美元损失,相当于此前40年损失的总和。

从我国国情看,这方面的危机更严重。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人口众多,我国面临着比其它国家更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仅仅以水资源为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环境状况公报表明:2002年,我国7大水系741个重点监测断面中,只有29.1%的断面能够满足1~3类水质要求 6,30.0%的断面属于4、5类水质,40.9%的断面是劣5类水质 7。

政府舍得投入循环经济

我国如何走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的怪圈?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可行之路,这已经成为我国上至政府、下至专家学者的共识。发展循环经济,政府舍得投入。

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有关循环经济的内容被放在所有具体规划中最靠前的位置,成为“十一五”期间的“第一重点”。强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表明了政府的决心;41个具体量化指标,反映了政府的能力。

中央政府如此,地方政府也是如此。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主动请缨,建议国家把深圳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在地方立法上,该市制定了全省第一部《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在这个总纲性条例基础上,该市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条例,决心要“戒除急功近利思想,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气魄之大,令人敬畏:3个“舍得”,最核心的是舍得声誉,说白了就是舍得暂时的表面政绩 8。“舍得”之后,GDP增幅可能要受影响,地方发展亮点可能一下子展示不出来,政绩可能不会那么突出。可是,这能确保长远的持续发展,这正是发展循环经济应有的长远眼光。

发展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

从我国情况看,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加特殊而严重。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起步早,当时的自然资源存量和生态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国际环境规则约束少,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根本没有现在这样突出。

我国的工业化时间比西方发达国家晚得多,而且正呈现出加速发展趋势,自然资源存量、生产环境容量已经远远不及过去,所以如果要走西方国家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注定行不通的 9。

1 本案例参考了江南、梁孟伟:《浙江绍兴:用污泥发电让垃圾供热》,2005年12月22日新华网浙江频道。

2 庄贵阳:《热点透视:绿色GDP和循环经济》,2004年第17期世界知识。

3 万建民:《循环之后要“经济”》,2005年9月8日经济日报。

4 陈亮:《循环经济要成为社会的自觉意识》,2006年1月9日经济参考报。

5 王如松:《发展循环经济的“八个误区”》,2005年6月8日第12期北京市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

6 按照规定,只有达到1~3类标准的水才能饮用,而我国的这一标准,本身就比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饮用水标准低。尽管如此,达不到3类标准的水资源仍然要占到7大水系的70%以上!

7 戈晶晶:《为什么需要“循环”》,2004年6月24日第69期新经济导刊。

8 曾妮:《发展循环经济要“舍得”》,2006年3月23日南方日报。

9 张扬、刘解龙:《发展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2005年3月2日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