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1 / 1)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农民创业在外闯**,举目无亲,一句“老乡”往往就会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变得无比亲近。“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嘛。

可是,现在的社会太复杂,人心叵测。“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流出的既可能是激动的热泪,也可能是痛苦的泪水。

归根到底,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所以,农民创业需要具有理性意识和法律意识,而不是听到真假莫辩的一句“老乡”、“同学”、“战友”之类的称呼就忘乎所以,否则很可能要追悔莫及。

老乡坑老乡,不由不上当

1997年10月的一天,安徽东部某乡镇农产品公司经理办公室来了两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公司郭经理一看就认出其中有一位是自己的同学小计。

小计介绍说,同来的另外一位是权先生,原籍本县东风乡,他的父亲转业后落户到温州已经30多年。权先生自称他现在是温州某食品公司经理,这次来一是探亲访友,二是看看能否合资做些生意。因为听小计说家乡工业不发达,而他自己也想办个花生乳厂,所以正在寻找合作机会。

听了权先生这番介绍,郭经理喜出望外:“我们这里产花生,加上我从事农产品经营多年,原料绝对不成问题,只是不知销路和利润怎么样?”

“销售包在我身上。因为我们是共同投资,没有赚头我也不会干哪。再说,我还能坑害自己的老乡吗?”权先生说得很诚恳,不由得人不相信。

自然是一顿好招待。酒饱饭足之后,双方坐下来签订了共同投资160万元兴办花生乳厂的协议。出资比例为权经理一方49%、郭经理一方51%,均以现金出资。在协议生效后一个月内双方将资金汇入专户。

图穷匕首见,圈套往里钻

在协议签订一个星期后,郭经理接到权先生的电报,大意是有家物资公司以低于市场价10%的优惠价向他们提供一条生产线,要郭经理立即汇50万元到浙江购买设备。

郭经理到底是生意人,不会轻易地信以为真就将款汇出去,而是百般谨慎,亲自带了50万元汇票前往洽谈。

权先生一看郭经理亲自来了,便谎称因为害怕误期买不到设备,自己已经先垫款买下了生产线,正在准备托运呐!一边说着一边把郭经理带到火车站,指着几堆已经封好的木箱说:“就是这个。”郭经理见收件人是自己公司,再怀疑就“太不上路”了,所以只好将汇票交给权先生。

五天以后,货物到了车站,郭经理派人提回一看立刻傻了眼——全是一堆废铁。

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当初权先生是由老乡小计带来的,郭经理便立刻去找小计。谁知小计说,实际上他也不知权先生的底细,两个人是在火车上相识的。当然,实际情况怎么样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黑社会势力,敲诈又勒索

类似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实际上,在农民办厂、外出打工、劳务输出、介绍保姆等过程中,老乡骗老乡最好骗、一骗一个准,因此倾家**产、被逼卖**直至走向犯罪道路的有不少。

除此以外,还有些黑社会势力专门纠缠老乡。谁做了老板发了财,他们就专门“登门拜访”敲诈勒索。

天津市西青区某农民企业家准备扩大投资规模时,正在重建厂区,这时候几位知根知底的“老乡”就绑架了老板的儿子,吓得老板胆战心惊:“这样谁还敢把企业做大呢?”

据了解,这些“老乡”的作案手法通常是:逢年过节送两挂鞭炮、两把扫帚,张口就要5000元、10000元;以强卖强买、强借强要、收取“保护费”等方式,专门盯住农村“土生土长”的中小企业老板;有的甚至准备了枪支弹药和地雷,武力对抗“大户人家”。他们依仗的是两件“武器”:一是对这些老板们的钱包大小一清二楚,二是吃准他们今后还要住在这里、因为怕遇到报复而不敢报案。

农民兄弟们,创业的同时可要不得不提防这些陷阱!市场经济下做生意得按市场规则来,有些老乡太亲近了未必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