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的理由之四是不甘心命运的安排,不想“这辈子就这样算了”,而是要做一番“抗争”,来挑战自己的潜能和命运。
事实上,农民虽然地处农村,可是只要从自己的专长出发,就同样可以取得辉煌的成就。“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生活安定下来的农民最渴求的当然就是“富”和“活”了。
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东路上,有一座名为金机大厦的现代商城,里面的不少老板就都是来自江苏兴化张郭镇的农民。在北京最繁华的前门商业街上,80%的商场、商店老板都是张郭人。别看一个小小的苏北小镇,十多年前就至少有4000多名精明能干的农民经理在国内大中城市成功闯**,年纯收入两亿元以上。
这些农民老板致富后没有忘记反哺家乡,纷纷返乡投资办起了500多家民营企业,有300多户人家住上了豪华别墅,成为远近闻名的“老板之乡”。[1]如果不是自主创业,他们会这样吗?很可能永远只会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瘠生活。
在山东枣庄市,张宝平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从过去的泥腿子到现在的大老板,正是由于张宝平不服“命运”对自己的安排,才有今天的成就。
张宝平的父亲去世时留下三个孩子。当时22岁的张宝平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给龙阳供销社拉油。“排车一拉,八毛进家”。为了多挣钱,他每天要从龙阳镇到县城的公路上跑四个来回。
1983年,张宝平东借西贷买了辆大卡车跑运输。由于他吃苦耐劳、办事公道,一辆汽车忙不过来了,这时候他咬紧牙关靠贷款一下子买了五辆卡车。
1995年,张宝平风尘仆仆地赶到河南驻马店、漯河等地,了解到当时的三轮车制造业刚刚起步,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联想到家乡大部分人想致富缺门路,农闲时节多是靠着墙根侃大山,他果断说服家人卖掉六辆大卡车,同时在滕州市工商局个体协会基金会贷款20多万元,在自家院里办起了三轮车厂。
有规模才有效益,张宝平深深懂得这个道理。紧接着,他又征得村里的同意,租了五亩地、投资80万元建起了车房,购置了设备,并且请来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做技术指导。1996年1月,鲁南地区第一家上规模的人力三轮车厂就这样正式投产了,这就是现在的鲁峰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该企业一共研制开发了20多种新产品,保持年产8000多辆无积压的纪录,并且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多个销售点。
后来张宝平看到轮胎市场前景不错,又与南京长天机械有限公司合资兴建了吉路尔橡胶有限责任公司,一期工程投资800多万元,征地48亩,高薪聘请了10名工程师,并且通过考试培训从社会上招收了163名职工,企业很快就进入了正常生产轨道。
现在这家名叫山东吉路尔轮胎有限公司的企业,集开发、研制、生产、销售自行车轮胎、电动车轮胎、摩托车轮胎、天然胶、丁基胶内胎为一体,年生产能力为自行车轮胎2100万套、电动车轮胎1800万套、摩托车轮胎500万套、天然胶内胎3100万套、丁基胶内胎1500万套,成为“中国著名品牌”。该企业的NBAS混炼法纳米材料应用技术,2005年就填补了国内空白。
不用说,像张宝平这样自己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周围农民兄弟一起富裕的事例又何止成千上万!
有人也许会说,他们这些人是“运气好”,其实不然。
要知道,我国总人口中农民要占60%左右。在自主创业之路上,农民同样“有胳膊有腿”,一点都不比“城里人”差。现在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世俗眼光还有些看不起他们;可是殊不知,城市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又有多少年呢?上溯一代二代三四代,又有多少中国人是“城里人”呢?更不用说,由于农民特别勤劳、更具动手能力,在某些领域的创业成功率会更高。
这里泛泛而谈地说个寓言故事吧。
说是以前有位穷青年总是抱怨自己穷、找不到发财的路子,有一天他终于鼓足勇气敲开了一位大富翁家的门。
“你一定是来向我请教怎样发家致富的吧?”一进门这位穷青年还没开口,大富翁就首先问。
“您是怎么知道的?”穷青年暗暗吃惊大富翁的判断力。
“因为在你之前,已经有很多自以为一无所有的人来找过我了。来的时候他们确实贫困潦倒而且满腹牢骚,但是走的时候俨然个个成了富翁。你也具有如此丰厚的财富,为什么还抱怨呢?”“它到底在哪儿呀?”穷青年迫不及待地问。
“你的一双眼睛。只要你把你的一双眼睛挖给我,我可以用一袋黄金作为补偿。”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穷青年大声嚷着。
“好,那么把你的一双手剁给我吧!这样我可以把你想要的东西通通满足你。”
“不,这双手也坚决不能失去!”穷青年简直要咆哮起来。
“的确是这样。一个人有了眼睛就可以学习,有了双手就可以劳动。现在你看到了吧,你有多么丰厚的财富啊,简直是‘金不换’!这也就是我所谓的致富秘诀。”大富翁微笑着说。
穷青年听了如梦初醒,谢过富翁后底气十足地回去了,似乎他也已经成为大富翁了。因为他明白了自己同样拥有致富本钱。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是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恨自己没有出生在有钱人家里,就是抱怨别人“有眼不识泰山”、没有提拔重用自己,唯独没有想想如何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命运。
如果你现在除了聪明的头脑、澎湃的**、充沛的精力就一无所有,内心深处却渴望成功、渴望创一番自己的事业,那么为什么还要迎着别人鄙视的目光唉声叹气地打工、而不是勇敢地踏上创业之路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 邵小华:《四千“泥腿子”外出闯市场,江苏有个“老板之乡”》,载《扬子晚报》,2001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