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的最大理由是追求自由。这种自由不仅表现在时间支配、资金使用上,更多地体现在经济、思想、财富、阅历等方面。
俗话说,“‘工’字不出头,老板才自由。”意思是说,如果你在别人手下打工,哪怕有再多的薪水、再高的职位,总会给人以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说不定哪天就被老板炒了鱿鱼;要想通过打工进入上流社会,更是比登天还难。可是,如果你拥有一家自己的企业,哪怕是再小的企业,譬如一家小卖部、理发店或干脆只是个修车铺,都会自由自在得多。
所以能看到,“老板”这两个字的含义也在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而不用说,只有自己创业才能当上真正的“老板”。
从农民创业的过程看,老板的自由不仅在于奋斗的结果,同样也在于其奋斗的过程。正如归国创业的留美博士、速达软件集团创始人岑安滨所说:“把一个公司从小弄到大,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从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到上学成长。那种感觉,和按部就班坐办公室是无法比拟的。更何况,创业成功了还会带来个人财富的飞速增长,这种感觉非常妙!”[1]
善于把特长变成机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把特长变成创业机会既简单,又容易取得成功,容易成为“自由人”。
张彦辉是南京市溧水区的一个普通农家子弟,因为从小对绘画感兴趣,所以1995年高中毕业后就立志报考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多,而当年该专业在全国只招10名学生,所以虽然他功底也不错,结果还是落选了。
就这样他一连考了三年,终于在1997年以专业课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取了该专业。没想到,上学后每年4000元的学费难倒了他。他也想勤工俭学,但勤工俭学对他来说见效太慢,于是他决定提前“创业”,自己解决自己的学费。
数一数自己身上只有50元“启动资金”,这又能从事什么项目呢?左思右想,他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认为,他一共经历了三次美术专业考试,所以不仅美术基本功扎实,而且还积累了一整套美术专业考试技巧,我为什么不把这些考试经验作为资本来开一个美术专业考前培训班呢?
说干就干。1998年暑假,张彦辉手持学校介绍信回到家乡,找教室、印广告、发传单,一个30名学生规模的美术考前培训班就这样开课了。每人收费200元,去掉房租、水电人工费后一次可以净赚500元。
初次创业的成功,增强了张彦辉的信心。秋季开学后,他继续在南京艺术学院附近开办这样的培训班。
由于这类培训班当时在城里还是一种新创举,美术考生对此有需要,相反却没有同行竞争,所以招生情况非常不错,甚至还吸引着当年和张彦辉一起落榜的考生前来报名参加培训。
四年下来,张彦辉一共培训了1100多名学生。不仅彻底解决了当年上大学的学费问题,而且还把它作为自己大学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
张彦辉在赚钱的同时,始终没忘自己是农家苦孩子出身,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特别照顾,四年间他为贫困生减免学费六万多元。毕业后他仍然以此为业,在自主创业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所学专长,工作和生活如鱼得水,比循规蹈矩地上班要自由多了。
恰当的外部环境很重要
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如果说个人特长是内因,那么还需要恰当的外部环境这个外因来起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某个时代的英雄离开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就可能什么都不是。
李铁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机关,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公务员。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他觉得实现自己财富梦想的机会来了,于是毅然决定下海。
全家人都觉得他是这方面的料,所以给了他一万元,让他成立公司,出售自己研制的游戏卡。果然他出手不凡,到1995年时便已经赚到100多万。
这时候,我国的股票市场刚刚启动不久,对商业运作和时代气息天性敏感的李铁,认准股票是一种新生事物,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所以,在其他人还在观望的时候,1995年7月,25岁的他就带着这100万元从陕西宝鸡飞往深圳。
去深圳干什么呢?当然是希望能从中找到股市中赚钱的规律了,结果没想到却缴了30万元“学费”。“学费”当然是不会白缴的,他从中悟出了反映大资金进出情况的“金脑指数”,成为他日后出奇制胜的法宝。
1996年春节前后,他一口气买进的“深发展”、“四川长虹”、“东大阿派”、“深科技”等股票开始全面上扬,其他人见好就收了,可是李铁不但没有退出,反而再度杀入。由于机遇掌握得好,股票价格一路上扬,直到他松手为止。就这样,在短短两年间,李铁的100万资金变成一个亿,成为深圳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1996年11月,李铁除了“东大阿派”和“武凤凰”以外全线退出。结果奇迹出现了,他抛出的股票全面下挫,唯独这两只股票涨幅巨大。由于他对时机的准确把握,他的个人财富超过了三亿![2]而这时候,离开他从家乡出来还只有四年,当年他29岁。谈到自己的成功,李铁说,他天生对挣钱有一种敏感,能够较好地把握每一次递进财富、递进人生的机遇,恰好又遇到了这样好的时代背景。所谓机遇大多是悄然而至的,你必须有火眼金睛才能发现真正的机遇在哪里。
1 陈道:《创业的感觉刺激美妙》,载《羊城晚报》,2001年6月26日。
2 《年轻人的创业真经》,载《韶关日报》,2006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