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储备不等于实物炒作(1 / 1)

美元陷阱 严行方 904 字 3个月前

在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中辟出一块进行实物储备,以更好地避开美元陷阱,非常有必要。国内有人认为外汇储备不能用于实物储备,实在是把实物储备和实物炒作混为一谈了。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2011年3月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是43948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7%;对外金融负债24608亿美元,增长5%;对外金融净资产19340亿美元,增长8%[1]。

到了2011年5月末,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额攀升到11598亿美元,仍然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在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等全球顶级信用评级机构频频对美国债务风险发出警告时,有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我国拥有数额如此庞大的美国国债,是否会给我国造成巨大的资产损失。

为此,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已经注意到上述观点,希望美国政府切实采取负责任的措施尊重和维护投资者利益。但显而易见的是,在涉及到利益尤其是国家利益方面,仅仅“呼吁”是不够的,也是靠不住的。既然已经认识到这种风险,就应当予以分散和化解,这才是真正要做的。

可是外汇管理部门认为,外汇储备多元化并不意味着直接投资大宗商品,理由如下:

一是不同的投资品同样可能有相近的投资风险,把资金分配到这类投资产品上去,并不一定能达到分散风险的效果。

二是多元化投资如果不考虑不同行业的关联性、不同地区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同样可能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三是多元化时机需要前瞻性规划,不宜受市场和舆论影响,否则容易演变成追涨杀跌行为。

四是黄金、白银、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大,市场容量相对有限,交易和收储成本高,这些都是不利因素。

五是我国对黄金、石油等的消费量大,外汇储备如果直接大规模投资这些领域可能会推高其价格,反而不利于我国的居民消费和经济发展[2]。

上述观点也许都有道理,或者是事实,但却无法否认外汇储备多元化的经营原则,至多只能表明外汇储备多元化尤其是其中的实物储备,也是有其特定特点和不利之处的,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防范,如此而已。

归根到底,我们这里谈的是实物储备,不是实物炒作。外汇实物储备的目的是要降低美国国债比重,尽可能减少美元陷阱,这并不违反并且还非常符合外汇储备的“安全、流动、增值”原则。而实物炒作的目的是快进快出,在高风险下尽可能多地获取投机收益。这根本就是两码事。

换句话说,这种实物储备是外汇储备中“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的一种避险策略。明知道“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较大,并且还已经知道这只篮子“不可靠”(美元在不断贬值),依然要把3/4的“鸡蛋”(美元储备)放在其中,这不是十足的傻瓜行为吗?

以石油储备为例。近年来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上升,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进口依存度1994年是1.6%,2006年是45%,预计在未来二三十年中会最终上升到50%至60%。既然如此,在国家外汇储备中拿出一块来用于石油储备,是所有人都容易想到的事。

也有人说这些年来国际石油价格跌宕起伏,不好把握。而实际上呢?由于石油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储备,无论其价格高低都不影响石油储备的必要性。相反,正因为价格跌宕起伏,才可以投资(储备)投机两相宜。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授吴念鲁认为,石油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备,其实很多年以前就应该加强了。我国1993年开始把石油储备提上议事日程,2004年确定4个国家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2007年12月成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3]。可是到2011年,我国的石油储备能力仍然只相当于30天的原油进口量,与美国的180天和大多数国家的90天相比差距很大。

怎么办?最应该做的是赶快从外汇储备中拿出一块来增加石油储备,争取逐步达到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水平,这是家庭主妇也能想到的事。这既能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又能回避美元陷阱,还能增强战略储备,可谓一石三鸟,与实物炒作完全是两码事嘛。

否则,美国的石油储备量高达180天,岂不也是在炒作?或者说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在炒作,只有你独善其身?

[1]邓莉苹:《外管局澄清外储非老百姓“血汗钱”,称是等价自愿交换》,每日经济新闻,2011年7月27日。

[2]李丹丹:《外汇局放话:中国外储不炒大宗商品》,上海证券报,2011年7月21日。

[3]陈圣莉:《专家:外储应增加黄金和石油储量》,经济参考报,2009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