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债务型外汇储备比重过大,已经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这既是美国去工业化和我国低端工业化的结果,也是步入美元陷阱的诱因。
例如,截至2012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总额超过3.3万亿美元,其中有一半性质不稳定,并且风险较大。
从性质上看,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拥有的特殊债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净流入,主要是贸易和非贸易盈余。这种外汇储备属于债权型,性质相对稳定,风险较小。二是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净流入,主要是对外直接投资(FDI[1])、证券投资、国际借贷项目形成的盈余。这种外汇储备属于债务型,至少不是真正具有债权性质的储备,所以它的性质并不稳定,风险较大。
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这种外汇储备因为是别人投资给你的,最终你必须归还,所以只不过是付息方式和还款期限比较宽松而已。这部分外汇储备越大,将来的还款压力就越大,风险主要体现在这里。
但遗憾的是,这种债务型外汇储备在我国的占比将近一半,这就决定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不小,容易步入美元陷阱。
从具体构成看,在2009年第三季度末当时我国2.27万亿的美元储备中,美元资产约占70%、日元资产约占10%、欧元和英镑资产约占20%[2]。在这其中,美元资产占比过高是导致因为美元贬值引发我国外汇储备出现潜在损失的结构性原因。
换个角度看,2012年3月在我国高达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有1.17万亿美元是美国国债,这部分不但动不得,而且只要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开始回收货币,就必然会对外放债,这样我国的这个数据就还会继续增加。有人预测,这个数据未来很快就会增加到1.5万亿美元的规模。除此以外,在这3.3万亿美元中用于购买“两房”债券[3]的数额高达6000亿美元,这部分不但不能动用,而且有完全遭受损失的威胁。
一般认为,虽然“两房”在美国次贷危机后一直存在着退市可能,但由于“两房”具有政府背景,所以我国外汇储备中用于购买“两房”债券的这部分资金最终会不会造成死账,主要取决于美国政府对“两房”的改革政策。现在还没有到最后一刻,就谈论这笔债券会不会造成损失以及会造成多大损失,只是一种猜测。再说了,既然它的性质属于“债券”,那么,哪怕“两房”从美国股市中退市,也是首先要还债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但话又不能这么绝对。因为“两房”的政府背景美国政府从来就没有明确过,只是几乎“所有人”都一直相信政府对其有隐形担保而已。
这种“暧昧关系”不可能像“明媒正娶”来得有把握。就好比说,人人都猜测这孩子是某人的“私生子”,可是人家当事人都没有明确承认,这种猜测就只能是猜测。
况且,即使是美国政府明确担保的债券也不能保证一点风险没有——至少,这种债券不也是以美元计价的吗?
除了1.17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6000亿美元的“两房”债券,还有7000亿美元的其他债券和美国高盛集团控制的外汇资产,剩下来的才是我国真正可以流动的资金。
这部分有多少呢?简单算一算就知道:3―1.2―0.6―0.7=0.5万亿美元。这0.5万亿美元储备在我国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全身而退吗?很难。要知道,国际量子基金准备动用1.2万亿美元对我国金融发动冲击,这0.5亿美元与之相比实在是寡不敌众,说是“面临灭顶之灾”也不夸张[4]。
就这样,我国的外汇储备被牢牢地绑在美国战车上。
例如2011年8月初,标准普尔下调美国的信用评级和“两房”债券信用评级,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马上跌到了2.27%,是2009年1月以来的最低点。专家估计,仅此一项我国外汇储备的账面损失就要超过20%,即我国一下子就少了2300多亿美元;如果我国在短期内抛售这些债券,损失将会更大[5]。
这就是美元陷阱中债务型外汇储备过大的可怕后果。
[1]全称是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指一个国家的投资者(包括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的活动。其核心是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目的是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
[2]陈圣莉:《专家:我国外汇储备面临三种风险》,经济参考报,2009年11月30日。
[3]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发行的住房抵押债券。这两家机构将美国联邦住房委员会或其他金融机构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按期限、利率进行组合,作为抵押或担保,发行住房抵押债券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再用所收到的资金向更多的人提供住房贷款。
[4]牛刀:《四万亿刺激经济毁了中国》,凤凰博报,2011年5月28日。
[5]杨井鑫:《万亿美债投资面临缩水,中国外储损失可能超20%》,每日经济新闻,2011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