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美元被称为“美金”,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样提了。美元和美金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说明它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如黄金般稳固和可信。美元已经变成一张“纸”。
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经济格局看,全球可以分为三类经济区:一是由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组成的贸易账户区;二是由欧洲、澳洲、加拿大及部分拉美国家组成的资本账户区;三是由美国单独构成的中心区。这表明,美国以外的全球各国都在以不同方式落入美元本位币陷阱。
从本质上看,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属于美元本位制,美元在国际金融和全球经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撇开意识形态,一种货币能不能充当国际本位币,关键是看它的功能——国际本位币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储备货币上。
一种货币在国际计价和交易中使用得越多,在储备货币中所占比重就越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元在国际货币储备中所占比重大体在64%至71%之间[1]。正因如此,美元才能成为国际货币本位币的。
美元本位制与金银本位制的不同点表现在:
1.性质不同。金银本位制中的黄金具有内在价值,而美元本位制下的美元只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行的一种信用货币,它既是美国作为主权国家的货币,又是全球流通的国际货币。它虽然具有双重身份,但本质上与黄金已没有瓜葛。它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是没有缰绳控制的。
2.供给方式不同。在金银本位制下,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其来源取决于产量。可是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元的国际供给与在美国国内的供给混合在一起,两者之间缺乏内在约束。而美元的这种供给是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决定的,如果美国要想多印一点美元,就会必然导致全球储备资产中的美元也会不断增加,这一点谁也控制不住。
3.汇率的确定和调整机制不同。在金银本位制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是根据铸币平价、以黄金输送点为限波动的,波动幅度不大。而在美元本位制下,由于各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起伏不定,所以以此为基础的各国货币汇率也随之起伏不定,导致美元汇率经常发生大幅度波动。
4.国际收支调节方式不同。在金银本位制下,黄金虽然可以跨国流动,可是基于存量黄金的相对稳定,国际收支调节也相对平稳。而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元本位制的实行本身就意味着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国际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失衡畅通无阻。虽然理论上说可以通过美元汇率的自由波动来校正这种失衡,但实际上不可能。因为只要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其他国家的国际收支就不可能平衡。这就是说,如果美国不主动改变国际收支逆差,其他国家的货币即使升值,也无法改变这种失衡态势。
5.货币协调机制不同。在金银本位制下,国际货币事务之间存在着一种自发协调机制,说到底,黄金在谁手里谁对货币就拥有发言权;而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元的发行权在美国,美国只要印制美元,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商品,它只考虑国内因素,根本不需要考虑国际经济环境,更用不着与其它国家协商就可以自行发行货币,显示出的是货币霸权。
换句话说,只要美国愿意维持贸易逆差、其它国家对美国存在着贸易顺差,美国就可以通过“打欠条”方式享用其他国家的产品。这种方式对它来说最好不过,何乐不为呢?
这里的所谓“打欠条”,是指这种货币发行完全没有内在价值,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看上去是“钱”实际上是“纸”。对于货币发行者(美国)来说,付出这些美元实际上就相当于打出去一张张“欠条”,只不过拥有这些“欠条”(美元)的人是不是也会意识到这一点就不好说了。因为没有信用做保证,所以这样的“欠条”将来能不能兑现很难说。
按照传统经济理论,这种持续大规模的贸易逆差如果发生在其他国家,必定会对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造成不利影响,可是美国除外。因为美元是全球本位币。对于美国来说,这种贸易逆差反映的是美国货币扩张造成的差额货币供给外溢。
所以,美国发行美元也不是完全随意的,一定会从美国全体国民的福利最大化出发,对这种贸易逆差(美元印制)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看究竟是继续扩大货币发行还是暂时压缩发行规模对美国更有利。
从1960年至今的情况看,美国在1973年以前经济相对稳定,1974年到1982年间经济剧烈波动,1983年起又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尤其是2002年到2008年间经济状况相对良好,所以在此期间美国的态度是任其贸易逆差扩大的。
当然,与此同时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人们对美元要有信心。如果全球各国对美元信心不足,美元发行就会遇到阻碍。所以看到,美国对保持美元的本位制地位尽心尽力,事实上它也能轻易做到这一点。
一方面,美国可以通过不断发行美元来归还旧债,通过这种国际负债方式支持政府开支、居民消费、国内经济运行;另一方面,美国在全球拥有独一无二的金融市场与金融创新能力,无论其深度和广度都是首屈一指,可以向全球各国源源不断地输出丰富多彩的金融产品,从而不断巩固,至少是保持美元的霸权地位不被动摇。
只要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能过得去,不至于使美国的贸易逆差无限扩大,美元的这种国际地位就无法撼动。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随着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国内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美国不得不采用老一套做法,通过大量发行美元来解决国内问题。对此,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说得最清楚不过了: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在注入美元问题上没有任何限制。
略懂经济学的读者都知道,根据货币主义观点,货币的超量发行一定会引发通货膨胀,从这一点上看,格林斯潘的这一说法是反科学的。但事实上人们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元的这种超量发行似乎并没有在全球引发经济滞胀,并且无论美国还是全球各国似乎还出现了经济低通胀的景气,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全球化经济格局下,美国这种货币扩张政策的空间有了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货币主义规律延迟发生了。但毫无疑问,如果美元的这种超量供给发展到一定程度,全球各国都会对美国的经济增长失去信心,这时就会开始抛售美元资产。
到那个时候,一方面会因为美元资产的不断抛售,全球金融资产价格不断下降(因为这些金融资产主要是以美元计价的);另一方面,又会使得廉价商品输入速度下降,购买美国商品的热情上升。两者共同发生作用,使得全球各国对原来拥有美元计价的金融产品需求不断转化为实物商品需求,导致全球商品价格上升。严重的话,还会导致金融市场崩溃,动摇美元的全球本位制地位。而现在,这一端倪正在出现。
伴随着美国超量发行美元不劳而获,美国越来越觉得这种坐享其成太美妙了,所以必然不会花气力发展国内产业,这样就会对美国国内的制造业造成冲击,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从而形成“去工业化”现象。
据2005年的研究报告,从历史上看,如果不考虑商业周期影响,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开始,制造业就业占比和产出占比就一直处于缓慢下降过程中。具体地,这两个数据从27%和24%分别下降到2004年的13.8%和10.1%。从美国制造业的贸易逆差与美国总体上的贸易逆差数据基本相等看,也能证明这一点。
可是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全球性大国,如果制造业不断萎缩,仅仅依靠高技术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就能维持全球经济大国地位吗?很玄乎。
究其原因在于,金融市场如果缺乏产业基础,就难摆脱虚弱状态。一旦遇到全球经济衰退,这种缺乏工业化支撑的经济有可能衰退得更快。这时候如果进口骤减,国内经济就会因为商品供给不足发生混乱,直至造成信用崩溃。
更要命的是,如果其他各国把贸易顺差中得到的美元转化为对美国的金融投资,长期来看,也必然会进一步加剧美元金融市场的脆弱。
总体上看,美国很乐意看到这种金融市场上的脆弱性,只是考虑到自己的大国地位,考虑到美元今后还要继续充当全球本位币,所以才会不时艺术地进行一些退出战略。
就好比说,即使是流氓,他也懂得什么时候见好就收,懂得“假义气”,懂得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中搞平衡。
从中美两国对比看,我国中央银行通常是在还没有收缩银根(称之为“动态微调”)时消息就已经见报,先打雷再下雨,结果往往引发股市暴跌;而美国的做法恰恰相反,它有时候也会收缩银根,但它只做不说,只下雨不打雷。
例如,2009年9月20日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就开始与各债券交易商讨论,要求撤销过去两年中向金融系统注入的史无前例规模的资金。为了掩人耳目,它们称之为“逆向回购”,这样既能达到从虚拟经济中收回1万亿美元流动性的目的,又能避免惊动股市[2]。
这种做法很有艺术性,但同样隐藏着阴谋:在美国单方面悄悄回收货币流动性的同时,如果我国不这样做或者根本不知道美国在这样做,就会独自承担通货膨胀压力。同时,美元货币流动性的回收又会推动美元上涨、股市下跌、期货和黄金市场暴跌,从而对我国经济和股市带来连动影响。
所以,美元虽然是一张纸,但其杀伤力还是不容小看的。
[1]张纯威:《美元本位、美元环流与美元陷阱》,国际金融研究杂志,2008年第6期。下同。
[2]何志成:《政策悄悄退出,美联储更“有才”》,每日经济新闻,2009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