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1 / 1)

农民工阶层 严行方 2929 字 3个月前

远离家乡和亲人进城务工,对于绝大多数农民工来说,都是一个很艰难的历程。因为,这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他们即将与寂寞为伴。

然而,这并不表明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就只能如此,只能无所作为。农民工作为一个全新的、庞大的社会群体,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保障这个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道理很简单,健康文化如果不去主动占领这个空间,形形色色的不健康文化就会有可乘之机。

改善和满足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主要从以下4方面着手:

统一户口,让民工融入大都市

初看起来,农民工的业余生活似乎与户籍管理毫不相关,只要你花钱,就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地去看电影、看戏。其实不然。

不必说户籍上依附着许多不该有的东西,即使户口仅仅只有“户口”的作用,也会因为农民工的户籍在农村,从而使得他们和城里人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心理隔阂。这种心理隔阂,使得农民工很难融入大都市,这是农民工业余生活寂寞的根本原因。

只有统一户口,不再区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让农民工按照居住地落户,使得他们从心理上感到自己不再是“乡下人”,才能从根本上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他们的业余时间安排也能享受“市民待遇”。

统一户口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隔膜,使得农民工的社会地位非常矛盾和尴尬。他们的双脚虽然跨入城市,可是“根”还在农村,同时感受着城里人的“白眼”和农村人的“青眼”(青睐)。只有填平这种二元户籍制度造成的鸿沟,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来自江苏省江都市的一位农民工,虽然已经在北京打工20年,可是对这个大都市没有一点认同感。他说,不管是谁,不管谁问,总会问到“你的家在哪儿?”哪怕你在这个城市生活一辈子,只要你没有这里的户口,你就永远是外乡人。你不能在这里登记结婚、成家立业;你的孩子不能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平等教育;你无法享受这座城市的医疗保险;你的名字前面永远有一个限制词——外地人。在前几年,他还遇到过不分青红皂白就撕掉他递上来的“暂住证”的城市管理者。他说:“那感觉真的不好,没有一点尊严。” 1

在一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农民工的法律地位和生活现状之所以如此,关键就在于在户口簿上他们是外地人。

可喜的是,国家公安部正在抓紧研究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准备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同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为落户基本条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户口迁移限制 2。

一视同仁

统一户籍管理的直接结果,就是能够使农民工融入这个城市,彻底消除他们业余文化生活的荒岛现象。从根本上说,只有一视同仁,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才能真正丰富起来。

有报道说,山东省庆云县有两个大规模的盗版和色情图书销售市场,俨然成为全国盗版及色情图书中转站,其中尤其以色情图书销量最好,而色情图书的主要顾客就是农民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说:“城市并没有真正接纳这些外来者。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从事高强度劳动,遭受歧视,缺乏适龄性伴侣和社交生活,就像生活在孤岛上一样。” 3

要让农民工不再生活在“孤岛”上,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对他们一视同仁。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相对困难的。因为农民工从“农民”转化成“工人”,表面上的转化很容易,深层次的转化就很困难,这与他们自身文化素质和生活习惯有关。

但有一点非常明确,保障农民工权利不仅仅表现在按时、足额领到工资,精神享受也是他们的一项重要权利。只有各项政策尤其是户籍管理对他们一视同仁,农民工地位才有平等可言。

多办实事,大力提供免费活动

农民工业余生活贫瘠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舍不得花钱。也难怪,他们一个月收入才几百元,可是一张公园门票就要上百元,看一场电影就要好几十元,又怎么消费得起呢?更不用说,还有许多因素制约着他们不敢“高消费”。

制约农民工文化消费的三座大山

2005年5月,一份针对农民工消费状况的调查表明,庞大的家庭教育开支、过高的生活成本、用于改善住房条件的费用,是影响农民工文化消费的3大因素。

首先,教育开支是大多数农民工家庭最大的支出。调查发现,家庭教育支出一般都在农民工家庭消费总支出的1/3以上。如果收入不高,有两个孩子读书,这个比例就可能占总费用一半以上。安徽省潜山县一对在深圳打工的农民工,每人每月收入1000多元,平时一分钱也不敢乱花,都把它积攒下来供孩子上学了。

其次,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用在了过高的生活成本上。尤其是在沿海发达地区打工的农民工,日常生活开销费用大,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要转化为生活成本。江西省分宜县一对农民工夫妻在福建省泉州市打工,丈夫在建筑工地上,一个月1000多元;妻子在包装厂上班,每天工作12小时,收入才五六百元。两人租了一个10平方米的住房,每月租金100元;最低伙食标准每月也要超过300元。

最后,农民工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要积攒下来,回家改善住房条件,把瓦房改建成楼房。虽然其中不乏攀比、炫耀,但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为此他们节衣缩食,进公园游玩想都不敢想 4。

尤其是外出打工的女性农民工,生存状况更加艰难。云南省妇联和昆明市妇联完成的《昆明地区外来务工女性家庭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女性农民工承受的压力和孤独超过男性,她们“非常疲倦”、“对物价上涨非常敏感”、“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焦虑而又力不从心”、“100%的人都遭受过歧视”,他们“渴望城里人消除歧视、多设一些不收费或低收费的运动场。” 5

免费活动最受农民工欢迎

有鉴于此,有关部门应该多给农民工提供一些免费活动。一方面,这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他们也能“消费”得起。

有些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例如在浙江省金华市,每当夜幕降临,市区的人民广场等处就会吸引许多农民工席地而坐,观看电影夜市。只要不刮风下雨,这里每天都要放映一到两部影片,与此同时,及时传播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贴近市民、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的人和事。

这种做法很受农民工欢迎,每天都有一二千名农民工免费观看。

免费的好事谁来做呢?为了将免费电影夜市长久办下去,当地有关部门允许企业出资冠名,在银幕架上做固定广告、在电影放映前播放企业广告。企业广告内容和播放什么样的影片,由市委宣传部把关;全年的电影放映总支出,包括建银幕架、放映费、卫生清理费、治安维护费等,则由冠名企业全额承担。

这种做法吸引了许多企业竞相要求出资,客观上为农民工们办了一件实事。比如赢得冠名的浙江移动通信金华分公司就认为,这钱花得很值。他们算了一笔账:全年观看电影的观众至少有50万,可是所有费用在内还不到20万元 6。

除了政府部门以外,一些真正把农民工放在心上的企业,也在这方面动足了脑筋。

2005年11月,北京城建二公司市政项目部出资,让第一批8位农民工开始了免费的“云南之旅”,每人费用标准4800元。

这些建筑工人平时非常辛苦,一年四季不回家,一天到晚干活。即使是参加这样的免费活动,出门时什么都不用带,行李箱、旅行帽都是统一发的。去机场有车送、回酒店有车接,照相的胶卷也是发的。他们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门旅游、第一次住星级饭店、第一次见到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第一次跨过中缅边界线……虽然什么都不用花钱,可是在短短8天时间里,他们除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和感动以外,还有就是自卑。飞机上的食品和饮料不用花钱,可是他们不敢要;出去玩的时候,他们跟着别人后面,什么要求都不提,就是抢着帮人拎包、拿箱子。

该项目部计划花几年时间,让工地上的所有农民工都能够轮流出去玩一次 7。

不用说,老板这样对待农民工,农民工也会更加努力地干活。

服务到家,慰问演出最受欢迎

除了电影放映以外,经常给农民工慰问演出,也是他们非常欢迎的。从地方到中央,这方面的活动丰富多彩;从政府到媒体,每年都有不少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慰问演出,让他们感到政府的关怀。

2005年2月7日,新春佳节前夕,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文化部专门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办了一场“慰问来京务工人员春节专场演出”。2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观看了由东方歌舞团表演的大型音乐舞蹈晚会“火一样的羞涩”。观看演出的有来自保安、保洁、物业公司、建筑工地、数据录入等各行各业的外地农民工。他们由于工作需要,不能回家和亲人团聚,所以,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送去春节的问候和祝福 8。

在地方,这样的活动就更多了。

2005年11月19日下午两点,银川市南门广场上一场专门为农民工举办的“为进城务工人员送文艺”演出,吸引了5000名观众。这意味着,为期一个月、面向广大农民工的这项活动由此拉开帷幕。

在这项专门活动中,宁夏“心连心”艺术团邀请宁夏京剧团、歌舞团、秦腔剧团等著名艺术家,为农民工们表演了歌舞、小品、滑稽、京剧、秦腔等节目。随后,他们又到该区一些建筑工地上,直接面向农民工慰问演出。对于一些农民工较少的工地,他们把农民工请到宁夏京剧院剧场观看演出 9。

在有的地方,还专门针对特定农民工群体慰问演出,为他们消除寂寞、丰富文化生活创造条件。

2005年1月18日上午10点,由温州金温铁道公司员工组成的文艺宣传队,首次来到温州火车站广场,拉开了为在这里日夜排队购买火车票的农民工们慰问演出的帷幕。

在凛冽寒风中,演员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地表演了热舞、演唱、相声、魔术,看得那些兴致勃勃的农民工们热烈鼓掌。

一位来自贵州的农民工,已经在火车站广场上排了2天队,他异常激动地说:“去过那么多地方,今天是第一次遇到这种好事(排队买火车票还能看演出)”,“本来很困的,一看演出困乏都消失了。” 10

确实,农民工们平时业余生活很贫乏,有演出还不一定有时间看。这几天在火车站广场上的临时售票亭前,购票队伍始终有一二百米长。整天整夜地在这里排队,这些农民工们感到寂寞难耐。这种慰问演出,正是想他们所想、解他们所忧呵!

社群融洽,关键在新市民制度

专家指出,解决农民工业余生活单调的最终出路,在于建立新市民制度,彻底消除他们与市民社群之间的隔离。

社群隔离使得农民工业余生活单调

社会群体隔离简称“社群隔离”,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由于存在社会心理距离,从而导致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和疏远现象。

目前,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群隔离现象已经无法回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通常聚居在城郊结合部,有着以同乡人组成的人口聚居地,被相当多的城里人看作是城市的“另类”。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两大群体之间有所互动,可是在社会心理上却存在着高度疏离感。正如俗话所说:“穷不搭富,绸不搭布。”

这种社群隔离的结果,一方面,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社会,无法通过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互动,培养起城市文明所需要的现代思维和意识,对所生活的城市社区没有归宿感,对这个城市的任何活动不关心、不参与;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有一种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得不到基本尊重和人际关照,从而加重孤独感和无助感。

长期这样下去,农民工的生活空间就会形成一个单一群体组成的社区,越来越封闭,业余生活越来越单调、生活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社群融洽会使业余生活丰富起来

一旦建立新市民制度,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和睦共处、完全融为一体,他们的业余生活就必然会丰富起来,和城市居民完全一样。

新市民制度的实质,在于身份平等。在过去乃至现行体制下,城市居民是权利待遇比较多的阶层,而农民工是权利待遇比较少的阶层。建立新市民制度,就是要像历史上曾经多次经历过的那样,实现每个人身份权利的平等化。

这项工作必须由政府来推动,尽可能消除自然和历史方面存在着的、对每个人生活前景不公平的影响,消除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的隔阂。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方面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11:

首先,要统一户口。建立新市民制度最核心、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由于农村户口的存在,限制了农民向城市流动,才有了城里“特权人口”的存在。统一户口,不再区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才有可能确保各项社会制度公平、公正。

其次,要重新定位政府管理思想。政府管理要适合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不再把农民工看作是城市的“过客”,而是要认真准备将他们纳入城市居民。这就是说,在政府管理思想方面,要坚决摒弃那种“劳动力管理模式”,实行“居民管理模式”。

再次,要全方位促进农民工群体和市民群体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现在无论是人们的头脑中,还是电视报纸媒体宣传中,有意无意中都存在着对农民工的片面认识,甚至把农民工看作是“落后”、“愚昧”、“贫穷”、“小偷小摸”的象征,很不利于彼此之间理解、沟通、包容、互动、尊重,不利于社会和谐,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最后,要大力提高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现代市民意识。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要进一步确立文明、开放、兼容并蓄的观念,心胸宽广、视野开阔,不仅仅站在自身角度、而且要善于站在全局高度看问题;对于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新市民来说,要学会和谐、统一、平等、互助。

1 林琳、陈明:《来自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现状的报道》,2005年12月26日工人日报。

2 同前。

3 林琳、陈明:《来自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现状的报道》,2005年12月26日工人日报。

4 《记者调查:“三座大山”逼农民工攥紧钱包》,2005年5月17日新华网。

5 张文凌:《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比男性更加艰难》,2005年1月11日中国青年报。

6 谢云挺:《浙江金华办长年电影夜市,让民工免费看电影》,2005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7 师英、陈玉杰:《农民工一次8日免费旅游令人百感交集》,2006年3月24日工人日报。

8 陈菲:《2000多外来务工人员在京观看慰问演出》,2005年2月7日新华网。

9 周志忠:《宁夏举办为进城务工人员送文艺活动》,2005年11月19日人民网。

10 张和平、林秀贝:《温州火车站为排长队购票民工慰问演出》,2005年1月18日新华网。

11 郑传贵:《农民工与市民社群隔离,呼唤“新市民制度”》,2004年6月2日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