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身份社会的受害者。他们怀着成功的渴望,背井离乡进了城。同是共和国公民,只因身份不同,就无法享受国民待遇。什么时候他们才不唱“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案例】
陈长斌一家老家在山东。他和妻子阿春儿,带着9个月大的儿子,在北京某超市附近开了一家小副食品商店,经营坚果、饼干、蜜饯之类。店里的生意还算好,老顾客都是附近的居民,还有一些逛超市的过路客。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斌哥。
2006年1月9日晚,店里来了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要买2元钱瓜子,掏出的是一张50元大钞。斌哥朝着灯光照来照去,怎么也看不到“头像”,便叫妻子阿春儿一起过来辨认,结果还是看不到。于是斌哥说:“兄弟,您给换一张。”那中年男子一看没戏,张口便是一句“国骂”,然后一把抢过斌哥手中的那张钞票离开了。
随后,斌哥看到那男子走进了别的商店,于是连忙追出去提醒那家小店老板。
斌哥气愤地说:“我们挣点辛苦钱不容易,要是收了假钱心里多憋屈啊!将心比心,可能他的假钱也是被骗的。难道自己受骗后就要骗别人把它花出去,来我的店里花,骗我们这些老实人?”说着,斌哥从兜里掏出一张百元大钞:“这是我媳妇上周收到的假钱。这两年没少被骗,可我不会把这假钱花出去,为啥有的城里人要骗我?”
斌哥怎么也搞不懂,为什么他卖东西给小区和附近的居民时足斤足两、童叟无欺,可自己却要睁大眼睛,时刻准备提防着受骗。“总有一些不道德的城里人,以为我们农民工好欺负,买我的东西给我假钱。”陈长斌说起这就很气愤。
阿春儿抱着孩子甜甜地说:“我儿子叫旺仔。电视里的广告说,城里的小孩都喝这个牌子的牛奶。我们也希望我家的娃儿,以后能像城里孩子一样幸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