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正确处理“学”和“问”(1 / 1)

孩子的考试成绩和知识面有关,而知识面又是和勤学好问分不开的。而怎么学、怎么问,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知识面的宽和窄。

要求孩子不轻易说“我懂了”

俗话说:“学无止境。”所以父母有必要让孩子不轻易说“我懂了”这句话。因为这会在无形中抑制求知欲,给人以“到此为止”的暗示。

复旦大学一位高材生的学习经验就是这样。当课堂上其他同学纷纷“嗯!”地随声附和时,他常常把“嗯”后面的“!”变为“?”,由此学到了许多“额外知识”。

例如,一般认为,“怒发冲冠”从语法结构上讲,应该是动补式短语,即停顿应该为“怒/发冲冠”。当老师在语文课上讲到“移就”这种修辞方法,并举例“怒发冲冠”这个词语时,他就想,这里的“怒”是否可以不看成“发”的修饰语,而看成被修饰的中心词,让“发上冲冠”作“怒”的补语呢?即使是“愤怒的头发”,又是否可以理解为拟人化的写法呢?

这种“三思而行”、而不是轻易说“我懂了”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非常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深度。

问之前先动脑筋想一想

不要轻易说“我懂了”,并不是说不能向老师、同学、父母请教,而只是说在问之前要先动脑筋想一想。等到“百思不得其解”后再请教,不但会使疑难问题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更容易找出不经过思考时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今后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也会考虑得更全面、更科学。当然,经过这样一番动脑,脑子也会越用越灵。

尤其是在做各种各样的练习时,更是如此。因为归根到底,做练习的主要目的不是寻求答案,而是在解题过程中怎样思考、怎样找线索、怎样计算、怎样避免疏忽和遗漏,一句话,怎样寻找解题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做一道题目的效果比做十道题目还强。久而久之,知识面就会比其他同学宽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