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一般只买大盘股(1 / 1)

我喜欢买连猴子都可以经营的公司,因为有一天这些公司搞不好真的会由猴子来经营。

——彼得·林奇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无法动摇我的信念,我始终坚信一般业余投资者比专业基金管理人在投资上拥有更大的优势。1989年时专业投资者比业余投资者能够更快地得到更好的信息,但是如今这种差异已经不存在了。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由于方方面面的限制,机构投资者并不能像散户投资者一样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意愿来投资。可以说,机构投资者基本上只能买大盘股甚至是超级大盘股。了解这一特性,对散户投资者非常重要。

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策、法规的限制

客观上,机构买入什么样的股票,要受到政策法规的限制。除了银行和基金内部的各种限制以外,还有其他法律法规方面的规定。

例如,任何一家基金在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不能超过基金总资产的5%。

出台这样的规定,目的有二: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基金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避免风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基金公司间接收购这家上市公司。可是由此产生的副作用是,基金机构购买股票基本上只能选择为数不多的大盘股。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某基金的资产有10亿美元,由于它在每一只股票上的投资不能超过基金总资产的5%,这就意味着它至少要买20只股票,而且在这所有股票上的投资至少要达到5000万美元。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5000万美元还不能超过这家上市公司总流通股本的10%。也就是说,这家上市公司的总流通股本不会低于5亿美元。符合这个条件的大盘股,当然就屈指可数了。

二是基金内部管理的限制性规定

例如,许多基金规定,购买任何一只股票其市值都不能低于某一标准,如不能低于1亿美元等等。这里的市值是指股票的市场价格乘以流通股份总数。

如果某股票虽然被该基金看好,可是由于其流通股份总数只有5000万股,目前的股价只有1美元,那就只能忍痛割爱。

可是接下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这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上涨了1倍,涨到了2美元,由于这时候它的股票市值已经高于1亿美元了,虽然股价已经高企,可是这时候却符合这家基金购买该股票的市值规定,机构反而可以建仓了。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机构主力购买股票有上述种种限制,而散户投资者则没有。由于政策法规的限制,机构哪怕非常看好某只上市公司是10倍股,也会因为不能违反规定而忍痛割爱。散户投资者如果具有这样的眼光,挖掘到机构投资者非常看好、却不得不放弃的好股票,就能战胜机构主力。

彼得·林奇的经验表明,大盘股企业70%的股票都掌握在机构投资者手里。所以,散户今后面对的竞争对手是机构投资者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不过这没有什么可怕的,相反,与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竞争的机会越大,散户投资者赚钱的机会就越大。千万不要追随机构建仓,否则你也只能得到普普通通的投资回报而已。即使要建仓,也要在机构看好这只股票、却因为其股票市值太小还不能建仓时就预先买入,等待股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