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供给侧改革(上)
继续推进工业化,创新是关键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2015年,国家统计局第三季度公报中透露了一个信息,就是第三产业产值已经占到了GDP的51%。从人类发展来讲,第一个阶段是农业社会,以第一产业为主,然后进入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主要是第二产业逐渐发展,占最重要的地位,接下来是后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期如果第三产业的产值达到GDP的一半,就证明这个时代转向了,在发达国家一般第三产业的产值都是占GDP的60%~70%。在后工业化阶段,当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到GDP一半以上,达到60%、70%的时候,高增长是不可能的事情。在那些国家能够有3%的增长率,他们就觉得很不错了,超过3%就很不得了了。
应该看到,第三产业产值突破了GDP的50%,这是一个开始。而在中国有另外一个大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的工业化并未完成。工业化完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呢?根据很多经济学家的讨论,是高端的成套装备的制造业居世界领先地位,我们离实现这个条件还有一定距离。别说高端的,就是一般的成套装备的制造业,我们也还没有居世界领先位置。举个例子,经常能看到建设新工厂的信息,但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到哪里去买设备。人们考虑的都是到德国、日本、美国或者意大利去买设备,很少听说人们去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哈尔滨买设备,因为虽然中国的成套设备制造有一定成就,但是很多方面还是落后于世界水平的。所以,我们在实现第三产业产值占GDP一半以上时,绝对不要放弃继续工业化,我们要实现工业化目标。
工业化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浪潮,为了创新我们要继续发展第三产业。这需要有不断的消费力来支撑。消费包括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城乡居民购买力,第二个因素是要有购买、消费的意愿,没有消费意愿怎么行?所以这里面涉及我们怎么起变化,怎么在第三产业扩大消费。
四句话建言企业发展
不久前我在河北考察,被很多企业家围住,让我给他们讲几句话,勉励勉励。我讲了下面四句话:
第一句话,让产品更个性化。今天的消费者跟过去的消费者是不一样的,不缺东西,而是需要符合自己个性的产品。不相信的话,每个人回家看看,把家里的箱子打开、柜子打开,里面装的衣服都是新衣服或者只穿过几次的衣服,为什么就不穿了呢?因为它式样过时了,它布料不够好,还有其他的种种原因。新产品要符合个性化要求,然而我们现在的产品还做不到。所以大商场里看的人多,实际上买的人少,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产品离个性化还有距离。
第二句话,让服务更人性化。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第三产业占主要位置,服务业就不能跟过去一样了。坐在板凳上等人家来是不行的,得有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来吸引人。假如都跟过去一样,第三产业产值怎么能有进一步提高呢?
第三句话,把品牌知名度在国外打响。中国产品现在主要问题是品牌不行,中国品牌协会的同志告诉我,他们在来中国采购商品的外商当中发了问卷调查,调查要求他们列出几个熟悉的中国制造业品牌,结果收回问卷调查一看,写的基本上是一个品牌——茅台酒。怎么会是茅台酒?因为茅台酒广告做得好,历史悠久,他们尝过茅台酒,而其他品牌很少,这就表明我们缺少品牌。品牌是靠创新来维持的,但是我们这方面比较欠缺。
第四句话,把消费者留在国内。我们现在初步估计,对外旅游这几年方兴未艾,现在国外旅游大概是1万亿元人民币的开销,
在国外购买商品大概也是1万亿元人民币的开销。为什么到国外消费呢?有两个理由,第一,没假货,而在中国买个外国品牌产品可能是水货。第二,商品价格比在国内买外国品牌商品要便宜,为什么便宜?因为我们的关税太重。所以要把消费者留在国内,自己一定要有品牌。另外,进口国外的商品应该降低关税。我们知道,在国外消费增加的税收是国外的税收,增加的就业是国外的就业,而进口外国商品后,消费者在国内购买,就能同时增加中国的就业与中国的税收。
将以上四句话连起来,就是我们要让产品更个性化,让服务更人性化,把品牌知名度在国外打响,把消费者留在国内,这样我们的经济就可以上去。
将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纳入规范化轨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提到,一定要将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纳入规范化轨道,我们现在还是要走市场经济道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确定了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决定性作用,所以宏观经济调控也必须规范,真正规范的宏观经济调控是两个方面的调控,一个是对需求端的调控,另一个是对供给端的调控。
两个调控是有区别的,需求端的调控主要是刺激总需求或者抑制总需求,无论是刺激还是抑制,都要通过财政政策、信贷政策,也就是货币政策来解决。而供给端的调控就不是这样,需求调控在国民经济管理中被认为是短期或者近期调控,因为它见效快。而供给端调控被认为是中期调控,因为它涉及发展方式的转变、部门结构的调整,还包括技术水平的提高,这跟需求调控是不一样的。现在两个方面的调控要并重,我们过去只强调了以需求调控为主。需求调控转到供给方面的调控,其中会碰到一系列难题,需要加大改革的速度和力度。大家都知道,发展方式的转变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发展方式的转变涉及关停并转,这样就容易产生问题,关停并转会导致工人下岗失业。
在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次在国有企业当中,包括竞争性行业推行混合所有制经济,国家不设比例,只有某些专门行业需要国家控股。不设比例就存在一个问题,这是很重要的,就是为了维持国有企业的稳定不裁员。因为20世纪90年代国企裁员,实行买断工龄,之后留下许多后遗症,下岗工人都在埋怨,而且工人年龄都四五十岁了,四五十岁再找工作很难。改革问题由下岗员工来承担,这是不合理的。所以这次不裁员,要随着以后经济的发展来吸收他们上岗,增加收入。这个方针是对的,这就是供给端的改革。
供给端的改革重点是短板行业要加大投资,我们靠什么来竞争?靠短板行业来竞争。短板行业如果不加强投资,怎么创新?创新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来研究,创新成功了给企业减税,可是企业最大的困难在哪里?在于实验过程中谁来给予企业帮助,因为实验成功前是没有减税的。所以,应该在实验的过程中、失败的过程中不断给予创新企业一些帮助,这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从供给端发力的主要方面。供给端发力跟需求端发力是相互拉动、相互影响的。为什么相互影响呢?因为要扩大需求就需要用财政政策跟信贷政策,供给的增加又要通过产业结构、区域结构、部门结构的调整等来实现,这些都需要投资。
而利润率的供给是不一样的,需求端政策的调整见效快,供给端的调整见效慢,它是中期的调整任务,所以一定要注意双方的互动问题。有什么办法能够加强互动?两个措施最重要。第一,不能用过去的那种大水漫灌的方式,应该抓紧定向调控。定向调控最近很有成绩,比如扶贫,现在的扶贫跟过去不一样,现在的扶贫是一种定向扶贫,这叫滴灌,看准了滴水,而不
是大水漫灌,这就见效了。再比如,定向调控对供给端也是一样的,支持什么行业,不支持什么行业,哪些行业可以多给贷款,哪些行业不给贷款,决策的水平要提高。
第二,为了使长期、中长期结构调整到位,我们必须要培养人才,供给调控可以起作用,但供给调控和需求调控不一样,需求调控是近期调控。在现有基础上,供给调控遇到三个不足。第一是资本不足,因为供给调控要建立新工厂、高铁、高速公路、港口等,需要大量资金,涉及如何筹集的问题。第二是公共设施不足,物流、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等都很紧张,这里的问题是怎样把资源供给问题解决好。第三是熟练工人、技术人才、专业人才不足,这是没法短期来完成的。
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
贵州毕节有一项工作做得很好。毕节有一所普通大学,叫作毕节学院,前两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还对口帮助过他们,教师轮流到那里讲一次课。现在已经没有这所学校了。改建了,房子比以前更大了,改为贵州综合工程学院,专门培养技师,而且跟企业合办,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所以学校90%以上的毕业生都没有找工作的困难,这就是培养熟练人才。
云南楚雄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基地,大量培养专门人才,向沿海输送,这是中国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认为中国的人力资源已经枯竭,是不符合实际的。而应该是中国旧的人口红利正在减少,因为劳动力素质是低下的,同时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大量职业教育、职工培训兴起了,还有创业者的大量出现。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希望,即新的人口红利会在中国源源不断地出现。
陕西汉中有一个县叫西乡县,西乡县靠近汉江,是平原丘陵地带,汉江水流入丹江口,丹江口将其输送到北京、天津使用。为了保证丹江口水库的干净,汉江流域所有的工厂该迁的迁、该停的停、该关的关。另外,农民种地不能使用化肥,不能打农药,因为要保护汉江水。那么,扶贫怎么办?农民收入怎么保证?我到西乡县考察,很有感触。那里已经不再种粮食了,所有沿江、沿海丘陵地带一律种茶树,那里有很有名的茶,叫富硒茶,茶叶不使用化肥、农药,而且茶叶需要劳动力——采茶工、筛选工、炒茶工、包装人员、营销人员。所以,西乡县到湖北去打工的农民听说家乡需要劳动力,他们都回去做茶叶工人了,他们也都在不断学习。我们在南方的省考察时,看到农民都在学习,并积极要求办农业职业学校、农业职业培训班,这个情况是过去没有的。
我在丹麦考察过,丹麦的农业技术学校规模很大,而且学生源源不断,农场主在这里培养第二代,将来第二代要接班,必须懂农业技术、懂管理。中国农村现在正在这么搞,因为田总是要有人种的。土地确权以后到位了,农民可以不种田,可以开作坊、做生意去。那田谁来种?在浙江省我们考察的结果是安徽人来种。到苏中,就是扬州,我的家乡那里去看,农民都去做各种工作了,包括搓背、搓澡、修脚等,那他们的田谁来种?苏北来的农民种。所以说都需要学技术,这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国今天遇到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由于最近10年之内发展方式未变,一味追求GDP的数量扩张性增长出现的结果。现在想要病情好转,就要明白病去如抽丝,得慢慢改,不能性急,只要能比过去向前走一步、推动一步就好。结构调整是缓慢的,技术创新也不能性急,人才的培养更是长期过程。所以可以说,2016年中国经济可能还是在困难中前进,但势头会比2015年要好一点儿。什么时候能够完成,这要看我们整个“十三五”规划能贯彻到什么程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