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本市园区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级各类园区已成为上海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发展动力源。在各类园区的入驻企业中,非公企业占到80%以上,且比例逐年提高,各类园区已成为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领域。多年来,园区党建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近期,市社会工作党委会同市经委工业区管理处、市开发区协会等组成课题组,围绕如何加强园区党建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课题组以国家级和市级工业园区的党建工作为重点,通过发放调研问卷、走访部分园区、召开不同层面座谈会、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园区党建工作的总体情况,着重分析园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把握园区党建的重要意义和功能定位,提出加强园区党建工作的思路和建议,探索在单位制党建、行业制党建、社区制党建等党建模式的同时,拓展园区党建的新领域,凸现在“最活跃的生产力”的领域创造“最有活力的党建”的新格局。
各类园区(开发区)是在地方政府的规划下,通过优惠政策聚焦,吸引各种经济实体集群及相应的生产要素聚集在一定区域内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园区(开发区)主要有以下几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特殊监管区(包括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港区),此外还有符合一定条件的农业开发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在各类园区中,工业园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部分以工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出口加工区等。本次调研中所称的“园区”主要是指本市的工业园区。
一、本市园区及其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园区的基本情况
1.历史沿革
上海的园区建设始于1986年。当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虹桥、闵行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批准设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1990年6月批准开发开放浦东新区,并同意划出一定区域成为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上海建成了一批国家级、市级、区县级工业园区。“九五”期间,为提高投资效益,实现集约化用地,市政府重点推进“1+3+9”的工业区布局,合理调整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初步形成了以六大产业基地为龙头,国家级、市级工业开发区为支撑,重点区级工业区为配套,市郊都市型工业园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2.发展特点
本市园区的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加快推进的进程,体现了工业布局由市区向郊区转移、由分散向园区集中、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的趋势。这一趋势凸显了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和模式。
园区已经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点。园区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05年,全市工业园区的工业总产值为7444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单位土地投资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亿元;单位土地产出水平为每平方公里49亿元,在2004年比2003年提高8亿元的基础上又提高了4亿元。
园区已经成为产业导向的聚焦点。全市以六大产业基地和市级以上开发区为主要载体,重点构筑起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2005年,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集聚度(即市级以上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全市主导产业产值的比例)达到了83.71%。
园区已经成为生产力的活跃点。园区结合自身产业功能定位和区位优势,完善了专业招商、开发区品牌招商新模式、新理念,从注重规模和数量招商转向质量和功能招商,招商引资的质量明显提高,一大批主导产业大项目和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同时,通过“腾笼换鸟”,淘汰一批技术含量低、效益差、污染严重的企业,腾出土地,引进拥有先进生产技术的企业和企业研发中心入住,提高了园区单位土地产出量。
园区已经成为科技研发的孵化点。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区,推进自主创新,使园区成为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的“载体、引擎、平台、阵地”。目前,上海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技术密集、层次合理和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到2005年底,园区内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35家,专利申请3589项,软件版权129项。
园区已经成为了人才聚集的制高点。随着园区吸纳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园区已经成为吸纳就业人员和自主创业的重要领域。2005年,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共吸纳就业人员122万人。随着园区入驻企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就业人员中各类中高端人才的比例也不断扩大,集聚了一大批“海归”高新科技技术人员,园区正在成为新的人才高地。
3.管理方式
由于各园区成立的背景不尽相同,本市工业园区在等次规模、发展模式上有着较大的不同,管理方式多样化。从园区的等级来看,有国家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配套区(即原先的区级开发区)三个层次等级。从隶属关系来讲,工业园区中有的为属条管理,但大多数为属地管理。从管理体制来讲,有的工业园区是建立管委会进行管理的,也有以开发公司来进行运作的。
4.演进态势
“十一五”期间,上海将通过“四个集”积极推进工业区的“二次创业”:一是“集中”,即继续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二是“集群”,即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工业区开发建设水平;三是“集约”,即大力推进土地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四是“集成”,即推进工业区服务功能集成,完善工业区配套服务功能。
本市的园区建设经历了二十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正在更高的起点上进入新一轮的发展进程。2006年7月21日,原先的“一区六园”模式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一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全市80个开发区通过清理、合并已减少到40个,仅有国家级和市级两级建制,并对扩区有着严格的审核。
(二)园区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
1.园区党建呈现多样化
从各级各类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来看,以“九五”计划为分界线,有明显的差别。“九五”计划之前,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立的一批国家级开发区,都隶属于某些市级委办局,属条管理,通过开发区公司运作,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相关委办局的积极性,充分配置了委办局所掌握的各项政策资源。但到“九五”计划期间,随着市区“退二进三”产业调整的推进、“二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的推行,郊区政府工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得到增强,纷纷加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新建的一批市级开发区(除星火开发区之外)都是属地管理,通过开发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进行管理。
由于各园区在管理模式及体制上的差异,属条管理与属地管理两种不同方式的并存,引发出园区系统党建管理体制的不同,呈现了多样化的特征。
从园区层面讲,党建管理体制的特征是“条块并存,以块为主”。比如,浦东的四个国家级开发区,14个市级工业园区(除星火开发区之外)党组织均属“块”管理,即由所在地区党组织领导和管理。而漕河泾、闵行、虹桥开发区,化学工业区和星火开发区的党组织主要是属条管理,其党组织关系分别隶属相关委办局。总的来说,属块管理在量上占多数,且有增长的趋势。
在园区内部,党建管理体制的特征是“各有不同,实用为主”。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独立式的管理,由管委会党(工)委负责管理工业园区内的党组织。目前市级工业园区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模式,大约占全部工业园区的50%左右,这种模式的管理界限分明、上下顺畅。
二是地区式的管理,将开发区和所在社区党建工作相融合。如浦东新区正在建设的功能区,将整合开发区党建工作和社区党建工作;不少重点配套区的党建工作由所在街道、乡镇党工委负责。
三是委托式的管理,由上级党组织授权给园区管理单位党组织。以闵行、虹桥、漕河泾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代表,但由于企业党组织本身不具备管理其他企业党组织的权限,因此其中情况也各有不同。比如,闵行开发区的经济公司党委得到了市委组织部的特别授权统一管理,能够覆盖到整个园区内部的所有企业。而漕河泾开发区呈现多头管理的态势,有5条线分头管理入驻企业的党建工作。
四是部门式的管理,定向建立党组织的派出机构。如在区科委成立科技党工委,负责科技园区的党建工作。这种模式以杨浦区为代表,该区已经形成了科技党工委——各科技园区党总支——各企业党支部的三级党建体制。
2.园区党建逐步被认同
园区党建的主体对象是“两新”组织,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据调查,目前非公企业占园区注册企业的比率已达到85.47%,占园区实地经营企业的81.30%,已经成为工业园区的有生力量。
各级工业园区党组织都清醒地认识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多年来围绕处理好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党的领导功能和服务功能等现实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为园区内企业的经济工作“排忧解难、保驾护航”,鼓励党员在企业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突出服务的前提下加强引导等方式和途径,不少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得到了投资方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工业园区“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覆盖率逐年提高。特别是在“双达标”工作的推动下,一大批规模较大、社会影响力较大的非公企业建立了党组织,起到了示范效应。园区党建工作对加快企业发展和园区建设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其重要意义已被园区“两新”组织、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和社会各界所认识。
3.园区党建经验有所积累
一是组织设置灵活多样。各级各类园区根据自身以及企业的特点,在开展党建工作时注重分类指导,注重工作的实效。比如,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独立式”、“联建式”、“挂靠式”等多种方式灵活设置党组织。同时注意方式方法,对一时无法建立党组织的企业,先采用建立联合党支部的办法来开展工作,将党建工作渗透到企业中去,待时机成熟再建立组织。截止到2006年7月,园区“双达标”率已达到82%,15.38%在园区实地经营的非公企业,符合条件,已经建立了独立党组织。
二是党内活动因地制宜。园区党建工作注重实效,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保证党员参加教育学习有时间,效果有体现。不少园区针对党员流动性大、分散的特点,适应党员的工作和生活实际,不搞一刀切、大规模的活动,而是采用灵活、小型、多样的方式,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内容充实、短小精悍的党内学习、教育和培训活动,实际效果比较好。
三是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针对高科技企业和青年高知白领聚集园区,党员队伍年龄轻、学历高、普遍掌握信息技术的特点,不少党组织采用青年党员容易接受的各种信息化手段开展党建工作。通过创建园区党建网站,建立党员基本信息网络库,开通手机短信群发功能等联系党员、组织活动,作为丰富党内活动的有效载体;信息化手段涵盖基层党建工作的各项功能,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提高了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浦东张江园区的党建信息化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通过创建张江党建网站等方式,建立了党员网上学习学分制度、网上组织生活制度等,话剧《Email来自浦东》生动地展现了这方面工作。
四是培养党建骨干力量。园区党建的生命力取决于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是保持党组织活力的重要一环。不少园区都注重选好配强支部书记,注重在企业中挑选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热心党建工作的中高级管理层党员担任支部书记。针对非公企业人才流动频繁的特点,有的园区还建立了支部书记后备制度,并加强教育培训,形成“蓄水池”效应,一旦支部书记离岗,后备书记能够立即上岗,而且完全能够胜任。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培育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等骨干队伍,作为党建工作的人才支撑。
五是阵地建设投入增加。“两新”党组织开展活动一直受到缺少场地、缺少教育资源等问题的困扰。不少园区从实际出发,注重党建阵地的建设。目前,70%的市级开发区都建立了党员活动中心,使“两新”组织党员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如浦东新区四个开发区内的“阳光驿站”,宝山区的“红帆港”、松江工业区和嘉定工业区的“党员活动室”等,都已经成为园区内党员和职工的温暖之家。阵地建设的不断加强,为园区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六是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在园区普遍建立层级党组织,配备了专职党务干部以后,党建工作得到加强,但是面对园区内面广量大的“两新”组织和党员,光靠在编的党建工作者仍然难以负荷。近年来,不少园区通过社会化招聘方式,组织了一支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成为园区党建的有生力量,确保了党建工作有专门部门落实,有专人负责,取得了明显效果。
七是搭建平台提供服务。不少园区党组织从“小党建”的自我循环中解放出来,树立了一体化“大党建”的理念,整合、共享资源,积极发挥区域内工商、税务、人事、劳动、公安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服务于党建工作,如在注册、登记、税检、用工、档案管理、人事代理、户籍管理时,掌握了解党组织和党员的情况,解决管理脱节的问题。不少园区积极探索党群同步运作机制,借助各种平台,把园区内各类组织的力量有机整合起来,如金桥等园区通过搭建党群工作公共平台和服务平台,推动工青妇工作共同开展,相互借力,形成良性循环。一些园区通过党组织领导下的各类民间组织,如企业协会、HR协会等组织,开展各项生动活泼的活动,提升区域文化,凝聚广大党员和职工。
二、本市园区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园区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一些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园区党建工作的现状仍然不适应园区的发展要求,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园区党建重视不够,实际地位不高
主要是一些园区的领导对此重视不够。一些调研对象反映,在园区的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和工作部署上,党建工作往往处在比较次要的地位;在人事安排上,不少是让一些由于年龄关系已经退居二线的干部来从事党
建工作,给人以党建工作可以忽视的感觉。一些党务工作者反映,有的园区领导对入驻企业的业主比较重视,注重联络感情,但对企业的党务干部则关心不够,相对疏远。他们感到困惑:如果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都不重视党建工作,不重视党务干部,怎么可能要求非公企业的业主重视党建工作,重视党务干部呢?
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首先是部分领导对园区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一些地方把园区的功能仅仅看作是招商引资拉动GDP,看不清其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对园区发展缺乏长远的思考和规划,自然也难以认识园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是部分领导的精力集中在经济工作上。园区普遍负债经营,生存压力较大,领导层的工作重心倾斜在项目引进和土地批租等经济工作上,完成了指标,有利于班子及个人业绩考核;而党建工作难以量化,相对放松一点也不要紧,使得园区管理干部比较普遍地存在重招商引资、轻党建工作的倾向,“一俊遮百丑”的现象比较明显。
(二)园区党建研究滞后,有待加强研究
我们发现,尽管各地在园区党建方面已有了不少探索和实践,但无论是实际工作者还是上级组织部门,在如何针对园区的特殊性建立相适应的园区党建运作机制,如何准确界定园区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如何有效设置园区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等问题,以及对园区党建未来发展的方向上,缺少理论研究和整体把握,目前都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共识、系统的理论和操作模式。
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本的原因在于园区党建的理论研究跟不上园区发展的形势和党建工作的需求。既缺少对园区党建面临的紧迫问题的整体研究,也缺少对具体实践问题的个案研究;既缺少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也缺少专业的理论研究队伍;既缺少一定层面领导部门的理论指导,也缺少园区党组织自身的理论思考。可以说,目前整个园区党建的理论研究尚未被人关注,难以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体系。
园区党建理论研究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党建实践的进一步深化。目前,各园区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难以提高,个别园区党建成功经验难以推广,园区党建工作者队伍难以巩固壮大等,都与缺乏理论指导有关。
(三)园区党建体制不顺,亟需调整清理
由于历史原因,园区党建管理体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从党建工作要求看,园区党建的管理体制显得不顺,主要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企业(指园区开发公司)代管园区党建工作,缺乏指导性。由于工作权限不确定,企业党委指导园区入驻企业党建工作难以有领导权威;由于自身条件有限,企业党委工作在党建力量配备方面难以有更多投入;由于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原因,企业党委在党建工作的专业研究方面难以有新的突破。这些薄弱环节,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其次,部分园区党组织隶属关系复杂,缺乏整体性。这些园区的党建工作多头管理,各条线之间缺少协调,党建工作责任主体不明确,存在有的事情抢着做、有的事情没人做的现象,甚至还存在党建工作空白点,对党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第三,园区党(工)委与园区内企业党组织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缺乏规范性。由于一些园区内的企业性质复杂,部分企业党组织(如属国资的企业)并不隶属于园区党(工)委,园区党(工)委不是园区内所有企业党组织的上级党组织,影响了园区党建工作的全覆盖。
(四)园区党建基础薄弱,工作实效不大
从现实状况看,园区党建工作起步较晚,工作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其一,园区中企业党组织组建率低,据调研,目前仅为15.38%;其二,党员比例低的现象比较普遍,目前园区内党员数与员工数之比仅为3.04%;其三,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难以扩大,目前园区内入党积极分子与员工数之比仅为0.32%,党组织难以补充新鲜血液。
从整体运作看,本市园区党建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园区党建的工作思路、工作载体和工作模式等尚未成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作的有效性。一些园区的党组织活动大多数仍旧采用开会、参观等方式,仅仅满足于“党组织要有活动”的阶段,造成部分基层党组织特别是部分联合支部,工作还停留在“体内小循环”,党组织在企业和园区内发挥的作用不够显著。特别是在大量“两新”组织集聚园区情况下,党建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上仍旧没有摆脱体制内党建工作的旧套套,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有待探索。
从党员队伍看,园区党员的先进性还未完全体现。一些党员虽然把组织关系转入了园区的党组织,并参加组织活动,但受企业内岗位等限制,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些党员的党员意识比较淡薄,或迫于生存压力、或长期处于流动状态,不愿意在企业和园区内以党员身份开展活动,甚至有的党员隐瞒身份,成为了“隐性党员”。这些都给园区党建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五)园区党建力量不足,缺乏支撑体系
目前,园区党建的队伍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但支撑力度有限:
一是看园区党建工作负责人层面。一般园区都有一名干部负责园区内的党建工作,但是往往兼职的比较多,受到其他工作牵扯,真正能够投入到党建的时间和精力比较有限。
二是看园区招聘的专职党群工作者层面。最为凸显的问题是人手缺乏,园区内全部的专职和兼职党群工作者合在一起,与园区内企业员工数之比仅为0.14%。由于兼职党群工作者的工作量有限,往往一名专职党群工作者要面对园区内几百甚至上千名“两新”组织党员和群众,除承担党建工作外,还要从事工青妇,甚至综合治理之类的工作,常有疲于奔命、力不从心之感。专职党群工作者一般都是社会化招聘、契约式管理,但由于待遇水平普遍不高,招聘不到一流人才,流失现象比较普遍,工作稳定性相对较差。由于地位、待遇等诸多原因,园区党群工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比较低,目前的党务工作者中,35岁以下的仅占20.76%,主要是从国有企业下岗的党务干部,老龄化现象严重,几年后可能会面临人员断档的问题。
三是看企业党支部书记层面。目前,在挑选适合的企业党支部书记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原因是“两新”组织员工流动性大,造成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不稳定,给支部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难度。此外,一些支部书记在企业内仅仅担任一般职位,未进入企业核心领导层,难以在企业内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另外,园区党建工作的资源支撑投入不够,缺少制度保障。除了一些综合实力比较强、对党建工作重视的工业园区之外,很多园区的党建工作负责人都反映,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各项资源比较缺乏,对开展党建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据统计,园区一年的党建经费平均为116397元,而有的园区党建经费中还要包括专职党群工作者的报酬,真正能够用在园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上的经费更少。而且在党建经费方面,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随意性较大,各园区之间的差异显著。据调研,园区党建经费最高的一年可达75万元,而最低的仅为12000元,相同规模园区的党建经费可以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园区党建经费的使用往往取决于园区领导的主观意愿,有的园区是一事一议,有的是和工会费用混在一起,很少园区有专门的党建经费预算;由于缺乏制度支撑,不少园区党建经费比较缺乏,活动时间、活动场地也缺少资源,给开展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园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功能定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发生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增长方式正在转变,提高执政能力水平,是执政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要战略思想,既是治党治国的思想保证,也是发展园区和加强园区党建的理论基础。本市园区经过近二十年的成长发展,也进入了突破发展瓶颈、进行“二次创业”、提升功能水平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以中央的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认识园区党建的重要意义,明确园区党建的地位、作用。
(一)重要意义
1.园区党建是创新社会转型期基层党组织模式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外经验表明,人均GDP从1000美金发展到3000美金的时期,既是社会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冲突的多发期。如果不能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就有可能拉大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矛盾,甚至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基层,是社会转型的承载体,是各种矛盾发生、演化的聚集地。作为执政党,我们党直面社会转型时期的各项考验,其中就包括如何在基层创新价值观念、组织功能、组织体制和活动方式,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有效动员和全面整合。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基层社会的组织变革,乃至对上层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必须由执政党来领导和主导基层的社会变革和整合。同时,执政党如何领导和主导基层的社会变革和整合,本身也存在与时俱进的问题。基层社会的党建工作是一种领导和主导方式,在社会转型时期,必须依据变化了的社会结构,努力探索新的组织生长空间和新的组织架构,从而使党的基层组织,不但能扎根于新的社会结构之中,而且能够承载起协调社会、整合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进而在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团结社会,凝聚群众。
园区是特殊形态的基层社会。园区党建是新型的基层党建模式,有其特殊性。我们感到,作为的新的基层党建模式,其本身的出现和存在就是一种探索,并且已经丰富了本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和载体。在园区,在这个本市生产力最活跃的区域,建设一流的基层党建,积极扩展党在基层的组织空间,大力拓展党在基层的工作覆盖,使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
2.园区党建是园区在“二次创业”中提升软实力的需要
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上海的工业园区取得的成绩毋庸置疑。现在的问题是,要进一步突破发展瓶颈,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竞争,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作出园区的贡献。
上海的资源、环境、能源有限,大城市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走高消耗、高增长的粗放型发展道路,上海的园区建设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出一条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是必须进行“二次创业”,即:抓住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逐步淘汰劣势产业,引领和带动全市产业发展。“二次创业”的核心是创新,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以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创新,发挥园区在全市企业自主创新中的载体和平台作用。
“二次创业”是园区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新挑战。园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因此,园区的“二次创业”,必须着力于提高园区的综合竞争能力,提升园区的各项“软实力”。实现这个高新的创业目标,园区党建可以提供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就是:为园区的发展指明方向;为整合资源、集聚人才提供思想动力;为园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营造舆论环境;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等等。因此,通过园区党建,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和舆论优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各项软实力,是必然的政治任务。
3.园区党建是拓展“两新”党组织工作领域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发挥基层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在非公企业已经占到园区入驻企业总数80%以上的情况下,园区党建已经成为“两新”组织党建的重要领域,已经是实现党建全覆盖的重要阵地,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区党建是探索破解“两新”组织党建难题的重要途径。在新兴的“两新”组织中,党组织数量少,比例低,作用发挥和党建有效性都还不能令人满意,而园区的集聚性正好可以解决“两新”组织由于“小而散”而导致的党建难题。根据园区的集聚效应特点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既可以实现一定空间内的党建资源的高度集中整合,也能够根据“两新”组织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索“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园区党建是实现“两新”组织党建全覆盖的重要方面。入驻园区的非公企业,特别是入驻国家级和市级工业园区的非公企业,以具有一定规模的实地型企业和生产型企业居多,集聚了大量的资金、生产要素和劳动者。在园区层面内对实地生产经营的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进行属地化管理,是开展“双达标”和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通过加强园区党建,推进在“两新”领域的党建工作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园区党建是展示“两新”组织党建活力的重要舞台。园区通过集聚了大量的非公企业,其中包括了一批具有极高技术含量的科技研发部门、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端制造企业和一批适应经济发展方向的生产服务企业,因此,园区也成为了生产力最为活跃的地方。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就必须要在生产力最活跃的地方,开展一流的党建,而园区党建已经显示出其生机和活力。
园区党建是党凝聚“两新”组织人才的重要阵地。园区集中了大量的非公企业,既有大量的生产型和实地型企业,又有不少科技研发团队,具有高度的人才集聚效应,特别是集聚了相当数量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经营人才。我们党要团结和凝聚各类人才,特别是在“两新”领域新社会阶层人士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探索如何将他们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园区党建中“服务沟通、思想引导、组织关怀、生活关心、事业激励”等做法,已经成为做好凝聚“两新”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
(二)功能定位
园区党建必须找准自身的出发点和定位,围绕园区发展的中心工作,促进园区的经济建设,找到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效结合点,体现园区党建的特色。
1.园区党建有其特殊性,要创新思路。上海已经初步明确了单位制党建、社区制党建和行业制党建三种党建模式。园区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园区党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党建,无论是从性质还是特点上看,都不能简单地把
园区党建归入单位制党建、社区制党建和行业制党建中的任何一种。
园区党建不同于单位制党建。单位制党建主要是指传统体制内的企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而园区党建是在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高度混合聚集的区域内开展党建工作,特别是要面对大量的私营企业、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开展园区党建不能完全沿用单位制党建的做法,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所有制的差异。
园区党建不同于社区制党建。园区党建和社区制党建虽说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开展党建工作,但是两者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同。社区党建主要面对的社区居民,工作的重心是在社区中构建和谐的氛围,使居民安居乐业。而园区党建直接面对各类企业,工作的重心是要推动企业和园区的经济发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由于工作目标的差异,园区党建不能简单地照搬社区党建的经验。
园区党建不同于行业制党建。行业制党建主要是依靠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在行业范围内,跨区域地、跨所有制,对所属企业开展党的工作。虽然在不少园区,由于产业集聚的效应,吸引了一些行业相近、产业相邻的企业入驻,但是园区与这些企业的关系还仅仅是地域所属的关系,园区党建不具备行业制党建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因此,园区党建是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党建类型,丰富了上海基层党建的模式,对其特殊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园区党建又是一个全新的党建领域,有着巨大的探索空间,应当在园区党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创新园区党建工作。
2.园区层面党组织有其独特性,要探索新路。园区党建的首要任务是围绕园区经济抓党建,加强党建促园区发展。但是,园区层面党组织与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定位又不尽一样,其对园区入驻企业经济发展没有“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之类的职能,更多的是协调服务职能。所以,园区层面党组织围绕经济工作抓党建,应当发挥三个作用:
一是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方向。既在园区内把握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又要引导园区发展的方向符合国家的产业导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创造条件,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各尽所能,在园区内依法经营,公平竞争,创业发展。
二是发挥好党组织组织协调的作用,凝聚人心。既凝聚党员、凝聚人才、凝聚员工,也要凝聚园区中的企业业主,充分调动园区各类组织在园区发展中的参与、协同作用。园区党组织要有计划地做好培养人、教育人、关心人的工作,鼓励各类人才在园区内自主创业、辛勤工作,在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为和谐社会多作贡献。
三是发挥好党组织整合沟通作用,倡导和谐园区文化。在为园区入驻企业、员工、党组织和党员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园区内特别是外资企业聚集的园区内,入驻企业多元化、国际化,不同文化相互激荡的实际状况,园区党组织通过建设园区文化,使得多种文化在园区内共处共生,形成共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3.园区内基层党组织有其相似性,要发挥作用。园区内大多数企业是非公有制企业,总体上必须按照党章关于非公企业党建的要求,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发挥支持和监督作用。就是:支持和帮助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参与企业决策,监督企业的合法经营。要通过党组织的有效工作,通过党员在关键岗位上发挥作用,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发挥党的群众工作的作用。就是:善于组织群众、领导群众、发动群众和宣传群众,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协调解决业主和群众、群众和群众之间的矛盾。要寓群众工作于服务管理、教育培训之中,特别是关心“白领”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发挥政治导向作用。就是:注重加强企业党的建设、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精神文明创建、塑造企业文化等活动,提高企业领导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规范企业、员工行为,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保证各类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强工业园区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应当从五个方面加强工作,推进本市工业园区党建工作。
(一)构建区域性园区党建管理体制
要在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责任界面的同时,以区域化大党建的思路理顺园区党建管理体制。
1.园区党建必须融入区域性大党建格局。园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以区域为主的党建体制是必然的选择。
对于属条管理的园区,要求所属的部门党委必须加强对园区党建的指导,同时要求其主动参与所在地区的党建工作,实行双重领导。
对于属块管理的园区,要求建立健全园区的党组织,同时地方上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园区党建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并为园区党组织的正常运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
对于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的园区,根据大党建格局的精神,倾向于以块为主,必须明确一个责任主体和上级主管党组织,作为牵头单位,统筹协调,切实抓好党建工作。
对于目前或者将来没有上级党组织的国家级开发区,建议其组织关系可挂靠在市社会工作党委。
2.园区党组织是园区党建的责任主体。要明确园区党组织与园区入驻企业党组织之间的指导和管理关系,根据大党建格局的要求,做到以块为主,实现“全覆盖、凝聚力、组织化”。
对于国资委所属的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不打破属资管理的前提下,要求其必须要融入到园区党建工作之中,对其进行属资和属块的双重管理。
对于非公企业党组织,则应将其纳入到园区党建的格局中。组织关系挂靠在外的非公企业党组织,要创造条件,将其转入到所在园区党组织;经营地和注册地分离的企业,其党组织挂靠应当以经营地园区党组织为主,注册地党组织应及时提供信息,协助经营地党组织做好管理工作。
3.设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部门。园区内“两新”组织数量多、比例大,做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对园区党建意义重大。应在园区党组织之下设立专门的内设机构——园区综合党委,专门负责园区内“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如,松江区委2006年2月发文,要求园区与镇、街道一样,设立综合党委,在园区党工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辖区内“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并明确要求设一名专职副书记,通过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的用人机制,配备1-2名专职工作人员。专职副书记和专职工作人员办公地和工作经费,由园区党工委负责落实。
(二)加强园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1.加强园区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在园区内广泛开展并完成“双达标”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中组部的要求,继续做好“50~99人、年营业收入在500万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建立工作,切实提高非公企业的党组织组建率。对目前还没有条件建立独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联合党组织,或派出党群工作者和党建联络员等形式,密切园区党委与企业的联系,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园区内所有企业的员工中,做到党建工作全覆盖。
2.加强园区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园区党委要规范园区党建的各项工作制度,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管理的新机制,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建立“两新”组织党组织活动的长效机制。对园区内已经成立的基层党组织,应要求其逐步建立起完善规范的工作制度,规范基础台帐,健全党内民主,健全党内组织生活。特别对园区内的联合党组织要避免其成为“空架子”和“流转仓库”,通过制定详细的运作规则和活动细则,使党员了解自己在组织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党员意识,真正在党组织和企业中发挥作用,促进基层党组织提高战斗力。
3.加强园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一是要努力建设好“班长工程”。对园区内企业党支部和联合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培养工作要逐步形成制度,真正把素质好、能力强、会教育、懂管理、善协调的党员同志选配到党组织书记岗位上。通过开设讲座辅导、定期培训、外出考察、组织调研等方式,提高党支部书记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培养优秀党支部书记的同时,适应“两新”组织流动性大的特点,注重后备干部的培养,形成支部书记的“蓄水池”效应。二是要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园区党组织要在“两新”组织中发展一批“一线、一流、高知、青年”加入党组织;要把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考察和培训工作,并注重新社会阶层人员的发展工作,发展党员要向非公企业的优秀员工倾斜。特别是在一些高知青年聚集的园区,要注重青年党员的示范效应,通过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吸引更多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三)探索园区党建新途径
1.推进党群工作“一体化”同步运作。园区“两新”组织党组织要在园区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以“两新”组织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工会、共青团、妇联为依托,推进党群工作一体化。一方面在组建党组织的过程中,推进工会、共青团、商会等组织同步建立,对不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工会、团组织等组织先行渗透,积极培育党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力量,夯实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对于已建立党组织未建立群团组织的“两新”组织,通过党组织作用推进群团组织组建工作,发展群众力量,实现党工团联动。按照党组织对应设置,人员交叉任职,工作同步开展,有效地延长党组织的工作手臂,使党组织能够通过群众团体将党的工作渗透到新经济组织中去。
2.发挥园区各类民间组织的作用。园区党组织要依靠工青妇等传统群众组织之外,还要根据园区发展的现实情况,注重发挥园区内各类民间组织作用。特别是注意发挥园区内各类社团、协会等民间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支持他们开展活动,通过这些组织的有效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解决部分诉求,凝聚园区人心,塑造园区的和谐氛围。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这些组织的支持,配合党组织开展工作,共同融入大党建工作格局。
3.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要借助各类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创新党组织活动的方式,提高党建工作的被接受程度,真正加强上级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党组织与党员、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目前,部分园区已经有这方面的成功尝试。市社会工作党委正在研制的“两新”组织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将园区作为一个服务对象进行了功能设计,建议在全市推开,以整合信息资源,大幅度提高园区党建信息化的整体应用水平。
(四)加强园区党建的资源支撑保障体系
园区党建工作目前面临着许多困难,亟需政策支持,提供必要保障。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出台相关具体政策。
1.党群干部职业化。培养一批职业化的党群工作者,使其成为园区党建工作的主要力量。对于党群工作者的配置,应有一定的比例要求,规定多少个党组织、多少名党员对应配备一名党群工作者,保证园区党建工作有人干。同时,建立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对于优秀党群工作者,要给予适当的奖励,逐步提高待遇,用事业、感情和适当待遇留人。要通过各种努力,使党群岗位具有吸引力。
2.经费保障制度化。园区党建工作的经费保障应当形成制度,改变目前园区党建经费取决于领导意愿、各地区差距较大的现状。如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设立党建经费的最低保障线,规定按照党员数、党组织数逐年配备相应比例的党建经费。在经费的来源上,通过党费返还、财政预算、园区划拨等渠道多管齐下。园区的党建经费,除了满足园区综合党委的办公经费和专职党群工作者费用的支出外,更重要的是要用于园区内“两新”组织的基层党组织,要用制度保障“两新”组织党组织的活动经费,保证“两新”组织党组织能够正常运转。
3.党建资源社会化。要加强在园区内的阵地建设,保障党组织活动的基本场所。如宝山区在园区中设立的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站“红帆港”,其规范化建设做到“一个标准、三个统一”,即有一个标准的多功能活动室,统一标识、室内布局和台帐簿册。除了园区党组织自身所能调配的资源外,还要扩大视野,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充分挖掘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项社会资源,为园区党建工作所用。
(五)搭建全市范围内的园区党建交流平台
为了给全市园区党建工作者提供交流工作、学习提高的机会,应尽快在市级层面搭建园区党建工作交流平台,建议成立市级层面园区党建研究会、园区党建工作者沙龙等组织,或者利用已有的市开发区协会等资源为载体,搭建全市范围园区党建工作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三个功能:
1.展示园区党建成果。通过交流平台的建立,注重发挥园区党建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充分总结个别园区党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推广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市形成示范效应。各园区可以在宣传招商引资成果的同时,也应宣传、展示党建工作的成果。
2.形成工作交流机制。广泛开展全市园区党建工作的交流活动,形成例会制度,研究分析园区党建面临的共同难题,分享成功经验。加强与兄弟省市交流园区党建创新经验,在服务全国、立足上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提升水平。在此基础上,探索园区党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3.提供干部培训平台。通过交流平台,以讲座、参观、调研、考察等方式,为园区党建干部提供培训的机会,提高党建干部的学习能力和业务能力,培养出一支既懂党建工作也懂招商引资的专业化园区党建干部队伍。
园区党建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领域。我们的调研表明,这个新领域完全可以成为基层党组织展示自身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水平的广阔舞台。各级党组织、社会各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研究,更多的支持,从而为创新上海基层党建工作作出新的贡献。
(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决策研究处)课题组成员组长: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书记、上海市社会服务局局长 许德明副组长: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社会服务局副局长 施南昌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社会服务局副局长 杨惠德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秘书长 袁建国组员: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决策研究处 方士雄 金雷 鲁兵 张洁 乐菡静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基层工作处 张蕾蕾上海市经济工作委员会工业区管理处 周强 徐明浦东新区企工委 施鸣上海市开发区协会 王烈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