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西藏情缘
——西藏拉萨
1988年,孔繁森已担任了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这一年孔繁森再次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山东省委组织部选派援藏干部领队时,再一次认定孔繁森是最合适的人选。
孔繁森
这次各地援藏工作不同以往,中央对推荐的干部要求极严,必须要政治上过硬,能够适应西藏艰苦的生活,还要有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领队要在副厅级岗位工作过。省委组织部在考虑这一人选时,第一个就想到了孔繁森。孔繁森担任过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局长、行署副专员等多个领导职务,最重要的是他进过藏,且对西藏和藏族同胞有深厚的感情。因此,省委组织部又一次将孔繁森列入援藏干部名单。
当省委组织部的领导找孔繁森谈话时问他,有什么困难吗?其实这一次和第一次援藏不一样,孔繁森自己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困难很多,母亲80多岁了,一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家人照顾。妻子积劳成疾,最近几年接连动了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也需要照顾。3个孩子都还未成年,学习和生活上也需要有人搭一把手。最关键的是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了。如果再去西藏,家里这么重的担子都交给妻子,这能行吗?
当省委组织部的领导问到有什么困难时,他回答的与10年前一样,而且没有犹豫:“我是党的干部,坚决服从党的安排。”
第二次援藏的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可这要怎么样和家里人说呀?孔繁森真是犯了难。
于是孔繁森决定,带着妻子和孩子到北京玩几天,在合适的时候对家人说。当孩子们听妈妈说爸爸要带他们去北京时,都欢呼雀跃,兴奋得像鸟儿一样唧喳起来,但此时的孔繁森,别提心里有多酸。对于妻子和孩子来说,幸福和快乐就这样简单,他们这样容易满足,可这些年自己又给了他们什么,太少了。当全家人站在毛主席像前幸福地合影留念时,孔繁森的心里像针扎一般疼痛。孔繁森为孩子们照了许多张照片,他想把孩子们最快乐的笑容装在自己的心里。
回到家里,随着离出发的日子越来越近,孔繁森尽量抽出时间多帮妻子做些家务,尽可能地陪陪孩子和老母亲,他知道作出的这个决定已经无法更改。这天夜里,孔繁森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妻子已看出他有话要说就问,你是不是有事情要说。孔繁森鼓起勇气说:“庆芝,组织上又安排我去西藏了……”话还没说完,妻子的眼泪刷地涌了出来,止不住地滴落下来。
孔繁森做了许久妻子的工作,最后妻子还是流着泪对他说:“既然你已经下决心要去了,俺也不拦你,家里就不用你操心了,我会照顾好娘和孩子们的。”
孔繁森是有名的“大孝子”。无论他当宣传部副部长时,或是任莘县县委副书记时,还是他担任岗巴县县委副书记时,从西藏探亲回家,只要一有闲暇,便帮老母亲洗脚,洗脸,梳头,剪指甲,背着老母亲看电影,推着小车载着老母亲看花灯......他不仅身体力行,还经常教育其他干部。他曾严厉批评过一个对父母不孝敬的干部,他说,一个连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肯定对同志没有诚意,对党的事业也不会忠诚。
就要走了,孔繁森一大早就来到了母亲的身边,默默地用手指为她梳理着稀疏的白发,他为母亲擦脸、喂饭,然后,贴近母亲的身边,声音颤抖地说:“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过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已是风烛残年的老母亲,她抚摸着儿子的头问:“咱不去不行吗?”孔繁森哽咽着说:“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咱得给公家办事啊……”“那你就去吧,俺知道公家的事儿误了不行,多带些干粮、衣裳,路上可别喝凉水……”老母亲心疼地认可了,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扑通”跪倒在老母亲的面前,流着眼泪对母亲说:“娘,儿走了,您可要多保重啊!”说完,给老母亲磕了一个头,便毅然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程。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4年中
秋节前,是孔繁森生前为母尽孝的珍贵资料。
多情自古伤离别。男儿的眼泪更令人柔肠寸断。谁能不眷恋自己的母亲呢?今日相别,何时相见,天各一方,云山万里,年近九旬的老母,风烛残年,谁能料,这一别不是诀别?怎能不让远行的游子热泪潸然?
青藏高原
孔繁森不仅是个西藏通,还是个西藏迷。他心系西藏,情钟边陲,而今机会到来,能让他重返那片魂牵梦绕的神山圣水,宗天秘地,一展宏图,能不豪情如注?他目光灼灼,一颗心儿早已飞过苍茫的山山水水,飞向高原极地……
临行前,孔繁森请山东著名的书法家为自己写了一幅对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表明了他进藏的决心。
1989年秋,孔繁森带领15名山东省援藏干部抵达了拉萨,他被组织任命为拉萨市副市长、党组副书记,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
孔繁森拍摄的布达拉宫
到拉萨后,孔繁森为了熟悉情况,开展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工作。白天他处理市政府的日常工作,晚上骑着自行车在拉萨市里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进行走访,了解学校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想方设法解决学校存在的实际问题。
也就是这一年,西藏师范学院的学生们因为达赖集团策划“3·14”骚乱事件受到影响,思想波动很大,孔繁森多次到学校与学生们谈心,直到深夜才一个人骑自行车回往住处。这一个来回将近两个小时的路程,又是在这样高海拔的地方,每次孔繁森回到家里,都要坐在那里不动,费力地喘上许久的气,半天都缓不过来。就是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同学们很快就转变了思想,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学习中。
孔繁森用过的急救箱(现保存在孔繁森纪念馆)
孔繁森于1961年入伍,服役在济南军区总医院。虽然当一名警卫战士,但因为耳儒目染和刻苦自学,他成了一名粗通医术的“编外医生”,家人和朋友有了头疼脑热的,总断不了让他看,一来二去,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孔繁森第一次进藏工作时,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心里很不平静。1988年,他第二次赴藏,随身的物品里就多了一个小药箱,每次下乡时,他都用自己的钱购置药品装满小药箱,工作结束后,他的身边总围着一群等候看病的农牧民,他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
孔繁森心里一直装着藏区的老人和孩子们。有一次孔繁森带着准备好的食物和日用品来到了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的一家敬老院。这里有十几位无依无靠的老人,前一段时间孔繁森检查工作时来过这里。到了敬老院后,孔繁森特意到了聋哑老人琼琮老阿妈房间,看到老人一双脚冻得又红又肿,就打来一盒热水亲自给老人洗脚,洗完了还把老人的脚放到自己的怀里暖着,感觉不凉了才把老人安置到**,为她掖好被角。回到拉萨的第二天,孔繁森就把准备给母亲的一双新布鞋捎给琼琮老人。从此以后,每当孔繁森来到敬老院,来到琼琮老人的小屋,老人就高兴得哇哇地叫喊起来。每次来孔繁森都拿着热乎乎的包子,用手掰开一口口地喂到老人嘴里,老人边吃边流泪,虽然她不会说话,但她心里明白,谁对她好,谁真心关心她。
孔繁森给藏族老人洗脚
有一次,孔繁森到拉萨市林周县阿朗乡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走进一个房间,他看到一位藏族老阿爸的脚因烫伤溃烂发炎了,便打开随身携带的药箱,为老人擦洗涂药,然后用纱布把脚裹好,还把自己穿的灰色风衣脱下来披在老人身上。临走时,他又掏出身上仅有的30多元钱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感动得直掉眼泪,口中不住地念叨:“活菩萨,活菩萨!”
孔繁森在拉萨市任副市长期间,全市56家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了48家,有些老人他会时不时地去看望,每次去都为他们带些什么。他时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每次见到这些老人,就想起远在家乡的老母亲,照顾好这些老人,也算是为我的老母亲尽孝道了。
孔繁
森和藏族儿童亲切交谈
孔繁森还十分关心这里的孩子们。一次,孔繁森到拉萨市尼木县卡若乡调研时,听说指南村有所村办小学,学校只有一名女老师和6名学生。女老师还有自己的4个孩子,可她基本照顾不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教学和学校的孩子身上,每天步行很远的路来到这里给孩子们上课。孔繁森听到这些十分感动,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看看这位老师。
孔繁森关爱藏族儿童
同志们说,这去指南村要翻过几座4000多米的大山,没有公路,车子开不进去,只能爬山徒步走,同志们都有些为难心理,可孔繁森一定要去学校看看,想为学校办点实事儿。走到山上,孔繁森就有些后悔,感觉自己像是踩在松软的棉花垛上,抬一次脚是那么的困难。身后的同志也都喘不过来气,嘴唇发紫,这是高山缺氧导致的,万一同志们出点儿什么事情,那可怎么办?可他十分挂念山那边的小学,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去看看孩子们。
当孔繁森和他的同事们到达山顶时,从大山阴面有一片乌云翻滚着向这边涌来。同行的藏族干部十分有经验,带领大家迅速躲到一块巨石下,刚一站稳脚,天空一下子暗了下来,狂风夹着大雪从天空中狂泻下来,同志们互相挽着胳膊紧紧拥抱在一起,时间也好像静止了一样,每个人都感觉像是要被冻僵了。不知过了多久,雪过天晴,睁开双眼一看,同事们都已经成了雪人。看看表,只有5分钟,可就是这短短的5分钟,他们经历了白昼与黑夜的交替,经历了盛夏与寒冬的轮转,经历了生与死的洗礼。这样的大雪如果下上半个小时,他们也许就会永远伫立在这雪山上,成为用冰做的塑像了。
当孔繁森和同志们到了小学校时,老师和学生们惊讶得半天没有说出话来。孔繁森仔细询问了老师、孩子和学校的困难,并且一一记录下来。他对老师说,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学校、孩子和老师的困难给解决好。
孔繁森到任后,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民办小学,走访教职工600多人,牢牢掌握了全市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
第二次出征西藏
孔繁森
我不喜欢孤独的吟唱,
我不喜欢哀婉的忧伤,
我喜欢淋漓的欢乐,
我喜欢火热的生活,
我喜欢国土的广阔。
今天,接到命令:
奔赴西藏,第二次奔赴西藏,
我又陷入遥远的回忆——
想那片草原,
想那片有蓝天、白云的高原,
想那片酥油茶飘香的高原,
想那片流淌草原牧歌的高原,
想那片剽悍雄性的高原,
想那片佩藏刀饮大碗青稞酒的高原,
想那片雄伟高大的天然屏障,
过去了,又走回来——
离开故乡,离开那片养我育我的平原,
我不敢再想白发老母倚门望我归家。
我怕太阳下山之后,
大野里传来母亲的呼唤,
唤我,唤我,归家;
我怕那门前的酸枣树开花又结籽,
红透了以后,攥在母亲的手掌之中,
等我,等我,等我回家——
谁都有儿女情长,
羊羔跪乳,燕子衔食,
我知道男儿应该远行,
离家之前,我只想说——
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养人。
我知道出征的路程和分量,
我知道荣誉和牺牲、胜利和艰难,
绝不会单一降临到一个人的身上,
我要用妈妈的教诲、妻子的期待、
朋友的支持,来激励我勇敢顽强
地站立在祖国的高原——西藏。
为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的繁荣昌盛,
我愿做雪山上的一盏明灯,
把祖国的边疆西藏照亮。
游牧的藏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