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难的事情也怕坚持,只要肯坚持,太行、王屋可以移走,铁杵可以磨成绣花针……只要肯坚持,还有什么事情我们做不成?
要想生存,你就必须学着去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是因变化放弃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承受很大压力,但只要眼睛盯住前方,凭借坚韧的毅力,射出去的箭就一定可以正中靶心。
朱威廉出生在美国南加州,父母都是上海人,经营着一家中餐厅,在经过最初的艰苦之后,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足。大学之时,朱威廉攻读的是法律,出于对警匪片的喜爱,他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警察。终于,在大学末期,他前往洛杉矶当了一年的警察。不过,父母觉得这一职业太过危险,非常担心他的安全,所以更希望他能够回家继承家业。
然而,朱威廉并不喜欢经营餐馆,他觉得这种工作太过枯燥,与自己向往的生活相去甚远。而且作为一个男人,在自己家中做事,完全没有自我价值的体现,没有独立的感觉。所以,虽然他为了不使父母担心而放弃了警察职业,但朱威廉始终没有同意经营餐馆。
当时,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许多外商都选择在中国投资。于是,1994年,朱威廉带着3万美金来到上海。他想得很天真,以为来了就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可到了上海他才发现,自己的想法竟是如此幼稚——别人投资动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美金,而自己只有区区3万美金。而且,他一到上海就住在了高级宾馆中,每晚至少要花费200美金。半年之内,朱威廉连续搬家,从五星到四星、三星、两星、一星、没星,最后落魄到租住一间20多平方米的旧民房,连空调都没有安装。这时候,他的口袋里只剩下了几千块美金。
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他也打过退堂鼓,觉得在中国做事业太难,人多,竞争也大。有一次,他都到了机场,甚至连行李也已办完托运。可坐在机场休息大厅里一想“就这么回去多没面子啊”!以前来自家餐厅吃饭的多是中国人,很多人都会大叫:“我要回中国做生意去了。”但过了三四个月,再回来以后,就什么都不说了,在朱威廉看来,这些人就像是夹着尾巴逃回来一样,往往成为大家的笑柄。如果就这样回去,那岂不是和他们一样了吗?这会被朋友笑死的!
于是,在飞机起飞前,朱威廉又决定重振旗鼓,从头开始,背水一战!
创业之初,他只有一个15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台从美国运来的苹果机,后来招聘了两名员工,有了一点小小的知名度。那时,朱威廉还亲自跑业务,并且一连做成了几笔小生意,有了成绩,他又在大学里招了几名员工。可是好景不长,他的业务经理挖了自家墙脚,将大部分员工带走另起炉灶。朱威廉的账户里就只剩下两三百元人民币了。这件事给了他很大刺激,同时也给予了他极强的动力,他越发努力起来。几年以后,他获得了“沪上直邮广告大王”的美誉,他的总公司设在上海,员工人数达90余名,此外,在北京、重庆,朱威廉又都设立了分公司。1997年,他的公司成功加盟世界上最大的广告集团。
刚到上海时,朱威廉觉得中国的人文环境与美国文化背景差异很大,总是和人沟通不到一起去,他几乎没有朋友。一个人很孤独。于是,朱威廉经常在网上写些东西,开始的时候,只是放到其他网站上,后来就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比较安静的“地盘”,可以让大家都来真诚地写点东西,互相交流一下。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朱威廉开设了“榕树下”网站,他先把自己写的东西放上去,后来,“路过此地”的人也开始投稿。这些文章一开始都是先投到他的信箱中,由他编辑好后再放到网站上,这样就可以控制稿件的质量。开始时,每天只有一篇、两篇,后来越投越多,多到每天接近上百篇。这样一来,朱威廉一下班就得回家进行更新,根本没有时间处理其他事情。有一次,他去伦敦开会,在那里更新网站,结果花了一千多英镑。
长此以往不是办法,他决定成立一个编辑部。1999年1月,“榕树下”编辑部正式成立,设有十几位编辑,原来都是“榕树下”的作者。当时他做梦也没想到,“榕树下”后来会成为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网站。朱威廉以自己广告公司的赢利来养着“榕树下”,仅在最初的半年,开支就超过了百万元,但他并没有后悔,因为“榕树下”的点击率、访问人数在成倍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榕树下”。
作家王安忆曾说道——“榕树下”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让朱威廉非常感动,或许这正是对他坚持理想的一个最大赞誉。
开弓没有回头箭,箭镞一旦射出,必然是有去无回。人生同样如此,迈出脚步以后,若发现路上设有障碍,不妨绕过去或是另辟蹊径,但绝对不能后退到原点,这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必须奉行的一种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