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中始发,向外属于心脏和它脏相连的系带,下往膈肌,联系小肠,这就是手少阴心经。其支脉是这样的:沿着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到咽喉,同时跟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紧紧相联。整个直行脉是从心系,向上行至肺,向下则出于腑下,沿着上臂内侧的后缘,走过手太阴,到手厥阴经之后,然后下向肘内,接着沿前臂内侧的后缘(即灵道、通里、阴郄、神门),一直到掌后豌豆骨部,接着进入掌内后边(即少府),然后沿小指的桡侧,从末端出(即少冲),最后接手太阳小肠经。
人体手少阴心经的主要分布,是在人体上肢内侧的后缘,属于心,而在中医上,心是讲“心主神”的,“神”我们简单地理解,可以认为是“神智、精神”。它开始从心中出,然后出来属于心脏同它脏相连的系带,向下过膈肌,联络小肠。整个支脉是这样的:从心脏的系带部,往上挟到咽喉,而同眼球内侧连到脑的系带相联系。其直行脉,是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向上行到肺,向下则出于腑下(即极泉),而沿上臂内侧的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的后面后(即青灵),向下到肘内(即少海),沿着前臂内侧的后缘(即灵道、通里、阴郄、神门等),然后到掌后的豌豆骨部,走入掌内的后边(即少府),最后沿小指的桡侧,向外出于末端(即少冲),最终接手太阳的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的相关病症,手少阴心经所产生的各种病候。在《灵枢·经脉》有记载:“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正如上所言,本经的主要病症如下:心痛、胸胁痛、心烦、气短、睡卧不安、眩仆、目黄、咽干、口舌渴、上肢内侧的后边痛厥且冷,掌中生发热痛。
在中医医学中,人体的心脏是属于五脏之一:其位置是肺之下,横隔膜之上,其形状同莲花一般,而且附着于胸椎在人体第五根肋骨的附近。同现代医学所认为的,相关的人体心脏机能,认知是几乎相同的,都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非常重要组织。心经作为维持心脏功能的经脉,倘若遇到任何的损害,去机能都会迅速地降低或亢进,同时呈现出各种不适的症状。比如眼睛带黄且有充血的迹象,喉咙痛。从手臂开始,通过经肘部到达手掌和小指为止,会出现疼痛、冰冷及麻痹的各种感觉。或者是相关的相反的有热感。还有脸部发烧,如同上火一样的感觉。讲话的声音很明朗,比较喜欢说话、笑,而且精力旺盛、富有同情心,有时还会出现感情用事。在食物方面,则容易偏好辣味,但体力却不是非常好。我们都可以在位于第五胸椎附近的心俞穴位上进行按压试试,或者会感觉到似乎有什么硬块。心经的穴位,整个下来包括有极泉、青云、少海、灵道、进里、阴刹、神门、少府、少卫等多达九个穴位。心经出现异常的时候,身体同样会有各种不舒服的感觉出现,此时就需要刺激心经上的穴位,对相关症状进行减轻。
在《内经》如下记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还有记述为:“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其合脉也,其荣色也,开窍于耳,又曰开窍于舌。”
当人体的手少阴心经出现了异常变动之后,就会表现为出各种病症:比如咽喉干燥,心口痛,口渴要喝水;还容易引发前臂部的气血阻逆,比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该经所属腧穴,可以主治相关“心”的各个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比如眼睛发黄,胸胁疼痛,上臂或者前臂内侧后边疼痛或厥冷,手掌心出现热痛。
经书记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藏六府“井荥俞原经合”所主要对应的病症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其中,原穴为气留止之处。阳经的经长,多一原穴,则俞穴专司原气的相关输注,原穴专司原气的各种留止;阴经没有原穴,则以俞为原,乃一穴兼领俞穴与原穴之两种功能也。
关于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在五行分属木的“少冲穴”,属于井穴主治心下满,“少府穴”五行属火,是荥穴主治身热,“神门穴”五行属土,是俞穴主治体重节痛,“灵道穴”五行属金,是经穴主喘咳寒热,“少海穴”五行属水,则是合穴主治逆气而泄。
前面介绍的五输穴,都是位于四肢肘膝的下方,均是我们医学临**的常用穴道。我们如果能非常好的利用按摩、指压、推拿、拍击……针对这些穴位如此效法,将对我们的保健非常有裨益,对于人体防病、防疫更是有益,只要我们每天实施,就能刺激、强化自身健康,进而到达增强免疫功能及防病的功效。
或者我们会问,究竟如何才能更好的运用我们身体的这个重要的经络呢?我们读读下面的分析,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帮助。
少府穴
作为手少阴心经荥穴的少府穴,荥主治人体身热,少府穴在五行中属火。手少阴心经五行也是属火的,经书记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五行相生的“火生土”,五行相克则“火克金”,故少府主治对应的是久咳、胸痛等病症,非常有疗效。古代医学明珠著作《医宗金鉴》记载得非常好:“主治咳疟久不愈,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及妇人阴挺、阴痒、阴痛,男子遗尿,偏坠等征。”
那少府的穴位究竟在哪里?屈我们小指,在第4、5掌骨间横纹上,就是少府穴。只要我们以大拇指指腹,不断摁压少府穴之上,然后食指顶挟住掌骨背面上,再结合大拇指行顺时针的揉按,然后逐渐由轻到重,反复这样几次下来。一般经过五分钟的时间,症状就能得到很好的缓解。
神门穴
神门穴,是为人体手少阴心经的俞穴,为心经原气的留止之处,也是本经的原穴。难经记述:“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就是原气在经脉中留止之处,所以较其他井荥俞经合等穴的功能,就显得更加重要。神门穴的五行是属土的,心经的五行则属火,五行相生,火也能生土,经书记述:“实则泻其子”,所以神门穴是可以泻心火的,补益心气,安神定志,同时开窍益智。在医学的临**,在用于治疗失眠等方面有着非常特殊的疗效。
古籍《医宗金鉴》上记述:“神门穴主治惊悸、怔忡、呆痴、卒中鬼邪、恍惚振惊及小儿惊痫等证。”由此可见,神门穴的镇定安神作用,对于人体是有奇效的。
那么神门究竟该如何取穴呢?首先,我们可以将手掌仰开,其穴在掌后的锐骨之端,在腕骨与尺骨的相接处,内侧是凹陷中。当我们心慌失眠时,可以用大拇指指腹不断按压在神门穴上,然后以食指顶挟住腕背上,大拇指则行顺时针揉按,力度上由轻到重,如此反复几次下来。一般经由五分钟之后,人体不适症状就能够很好的缓解。
灵道穴
灵道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经穴,主治针对喘咳寒热,经穴是心经原气行经的地方,灵道穴的五行是属金的。心经的五行是属火的,五行相克就为“火克金”。本穴为土(即胃经)之子,因五行相生为“土生金”,所以“实则泻其子”,因此灵道穴是治胃气上逆的心痛病症的。
中医学上说,灵道穴是“主治心痛,羊痫,瘛瘲,肘挛,暴喑不能言等证。”如此可见,在人体身体运行中,是具有非常特效的作用了。很多时候,事实上这个穴位是非常好找的,只要我们将自己的双手张开往上翻起,然后在小指内侧腕横纹上过1寸5分,以大筋内侧上就是灵道穴的位置所在了。
当人体有心痛症状出现时,可以用大拇指的指腹,以适度的力量按压在灵道穴上,以食指顶挟住腕的后方上,让大拇指行顺时针的揉按,力度还是由轻到重,如此反复几次。一般经过五分钟的时间,症状就能有效的缓解。对于心气实暴,喑不能言的病候,是非常有效果的。
经书记述:“诸血皆属于心,是心主血,血为荣,心属火,赤者,火之色也,心主血,汗为血之标也。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手少阴心经的五行是属火的,其色赤,其味则苦,心主为血,血行脉中,所以其合脉也。而人七情中喜伤心,五行中水克火,所以唯恐胜喜。火是克金的,所以喜胜悲。五行中木生火,因为肝是为木的,肝为心之母。
肝以藏血,肝之藏血功能出现了失调的现象,也会引起心之血脉的相应不顺畅。
人体经络的功能,是以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同时还是传递病邪的。
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井、荥、俞、经、合”,除了它们各有其主治外,在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方面,对身体的保健都能起到一定的功效。五输穴均是位于人体四肢肘膝以下的,均是临**常用的穴道。我们如过能善于按摩、指压、推拿、拍击等方法针对这些穴位,就有非常好的自我保健作用,尤其对于防病、防疫很有裨益,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坚持进行实施,使其刺激、强化人体的健康,对于增强我们身体免疫功能及防病更是非常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