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只有叫花子不要人照应。这个比方不大恰当,不过做生意一定要伙计。胡雪岩的手面人是知道的,他将来的市面要撑得其大无比,没有人照应,赤手空拳,天大的本事也无用。”
这番话是小和尚陈世龙对阿珠的父亲老张说的。老张是一个老实人,而且一生小心谨慎,安于带着妻子女儿在松江之上驾船载客,希求一个靠力气挣饭吃的平稳的生活,本来也就不是一个适合做生意的人。以前因为拗不过女儿阿珠和阿珠娘,有和胡雪岩结亲戚的打算,因此接受胡雪岩的建议,把那一条客船卖掉,回到湖州来开丝行。后来胡雪岩觉得娶阿珠做“小”实在委屈了她,而且有许多不妥之处,便用计撮合了阿珠与陈世龙的一段姻缘。因为这个原因,老张觉得再受胡雪岩的照应也不妥,便想打退堂鼓。陈世龙为开导老张,便说了上面这段话。
陈世龙的话,既是在启发老张,实际也说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最深刻的原因,即人都要有人帮忙,要有人照应。当然,一个人要立身于世,不管是在官场、商场,还是在别的什么“场”,都少不了要靠自己的才识、能力。所谓才识、能力,无非就是搜集信息、正确决策的能力,就是能见人之所未见、准确判断的能力,就是巧妙运用一切有利因素、制定出合理计划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没有这些,再好的条件也是枉然。但当这些能力具备以后,外界的所谓靠山、人缘,也即能够给自己帮助的人,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没有人帮助、照应,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事实上也是枉然。
比如王有龄。这个人清代史料中有记载,应该是很会做官而且也有一些能力的,当时在浙江官场即有能员之谓。但是,除了他会做官有能力之外,没有别人的帮助,他也决不会成为浙江官场的红人。当初他只是一介落魄文人,没有功名不说,花钱捐得一个正八品的盐大使官衔,却连一个实缺都没有得到过。不用说,在他穷途末路之际,如果没有当时还是钱庄伙计的胡雪岩的鼎力相助,他根本不可能有进京捐得一个候补七品知县的能力。王有龄得到胡雪岩的资助进京捐官,归途之中又巧遇外任江苏学政的何桂清。何桂清少时家贫,曾受到过王有龄父亲的照顾,并曾受业于王有龄的父亲,王家于何桂清事实上有成就之恩。何桂清感念旧情,于是向浙江巡抚黄宗汉推荐王有龄。而此时黄宗汉因为索贿不成,在漕米调运的事情上制造事端,逼死浙江布政使(藩司)椿寿,遭朝廷查究,正需要何桂清替他掩盖责任,因而不敢不买何桂清的账,所以很快就任命王有龄为浙江海运局“坐办”,实际主持海运局事务。于是王有龄一下子又成了封疆大吏黄宗汉面前的红人。不用说,没有胡雪岩的帮助,没有何桂清的照应,或者黄宗汉根本不买何桂清的账,王有龄大概最终只能以一介落魄书生客死杭州。
王有龄后来的走运亨通,也是因为有胡雪岩这个朋友的大力帮助。王有龄刚一接手海运局的差事,就遇到漕米解运的麻烦。漕运积弊已深,早已运转不灵,故而已由河运改为海运。初改海运,事情千头万绪不说,更难办的是由于触动漕帮利益,浙江漕帮定然不会愿意将浙江漕粮运至作为当时苏、松、太地区出海口的上海,因而也决不会给予相应的配合,甚至还会有意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乱子。另一方面,在漕米解运的问题上,历来是部门重重、政令不畅,官僚政客各自盘算自己的得失,见利争先,而有事却又避之惟恐不及,海运一事,本来就难以很快实行。加上王有龄初入官场,既无根基又情况不熟,他所遇到的困难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但朝廷却不管这些,而一再催促南粮北运,不得迟误。对于王有龄来说,漕米解运能否按时完成,不仅关系到他未来的宦途,弄不好甚至有步椿寿后尘的危险。正是在胡雪岩的策划下,打破常规,大胆采用就地买米的办法,在上海附近买米就地解运出海,解决浙江漕米迟迟运不出去的问题。具体运作中,也是胡雪岩凭着他的手腕,用金钱开路,拿酒肉敲门,用各种方法收买、笼络有关官员、漕帮首领、钱庄老板、上海米商,从而使其提出的就地买米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不仅巩固了王有龄在浙江官场的地位,而且还让他一下子就得到能员之誉,很快便得以调任湖州知州的肥缺。
不用说,“小和尚”认为胡雪岩的本事再大也要有人照应,自然也是事实。事实上,在胡雪岩走向“红顶商人”辉煌顶点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像王有龄、左宗棠、古应春、尤五、郁四、刘庆生乃至张胖子、刘不才、“小和尚”这些人的帮助、“照应”,他也确实是“天大的本事也无用”。
“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极其重要的道理,不可不深以为鉴。
§§§66 经商第一要齐心,第二要人缘
胡雪岩经商兵法
胡雪岩认为,齐心,是就自己商号内部而言的,是说自己商号内部上上下下帮手、伙计都能一条心,都能怀着共同的意志和愿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与每个人的饭碗连在一起的商号的兴旺发达,而共同努力。人缘,则是就商号外部而言的。商务经营总是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有同行同业的相互配合和鼎力支持。在同行同业中树立起良好的自我形象,与同行同业结成良好的生意伙伴关系,也即有一个好的人缘,生意的兴旺发达也就有了很好的条件。
《孙子兵法》讲排兵布局,不是一味地只注意对手,而是要多关注自己的内部问题。在前面,我们已举出《孙子兵法》关于“三军”必须统一,不能彼此疑惑,否则乱军引胜的道理。同样,在经商过程中,也要内部齐心,才能共同致富,因此,“帮一把”这句话永远有用!
经商第一要齐心,第二要人缘,这是胡雪岩的总结。
胡雪岩认为,齐心,是就自己商号内部而言的,是说自己商号内部上上下下帮手、伙计都能一条心,都能怀着共同的意志和愿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与每个人的饭碗连在一起的商号的兴旺发达,而共同努力。人缘,则是就商号外部而言的。商务经营总是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有同行同业的相互配合和鼎力支持。在同行同业中树立起良好的自我形象,与同行同业结成良好的生意伙伴关系,也即有一个好的人缘,生意的兴旺发达也就有了很好的条件。
齐心与人缘,是商务经营成功的两个十分重要的人力发挥因素,也是一个有大成就的生意人识人用人的目的所在,不用说,能不能使自己的手下上下一心,有没有好人缘,也是显示一个人是不是能识人、会用人的本事所在。
胡雪岩一生乘势挺起,就是靠了他的好人缘。
从内部看,他有一批可以生死相托的才智之士鼎力相助。
比如古应春,洋行“康白度”,也就是买办。一口流利的洋文,加上日日在洋人与国人之间打交道,对洋人的脾性、趣味、习惯、做生意的方式,都了然于心,对国人的做派、心理、需求也都心中有数,混迹于十里洋场如鱼得水。更难得的是他还有对于政局、生意的敏感,例如左宗棠和李鸿章的矛盾,左、李之间的矛盾必将引发的对于胡雪岩生意的影响,他都能及时的觉察且不失时机地向胡雪岩做出提醒。没有古应春的忠心耿耿全力支持,至少胡雪岩在上海的生意,比如与洋人的丝茶交易,发展决不会那样迅速。
比如尤五,松江漕帮事实上的当家人。几十年帮会道上的风风雨雨,自然练就他一身看事敏锐、处事周到、待人接物左右逢源的本事。手握漕帮势力,松江至上海一路,可以通行无阻,而且重义气、讲信用、能忍让、受人之托必忠人之事,比如胡雪岩在杭州被围时冒死出城到上海买粮,从采买到向沙船帮求助运输,都是他一力承办,为能成功,他甚至向一向是对头的沙船帮低头也在所不顾。没有尤五和他的漕帮势力的帮助,胡雪岩的生意也不可能得以迅速发展。
比如刘庆生,阜康钱庄的第一任“档手”。刘庆生起先虽然只是大源钱庄一个站柜台的伙计,但得胡雪岩延揽造就,很快便脱颖出道,且得胡雪岩“真传”,处事机巧、气派不让先生,比如处理罗尚德存款、取款一事,手法的灵活、办事的果决、予人的大气,都俨然有胡雪岩之风。在胡雪岩创业之初,他为胡雪岩独当一面,料理阜康钱庄的生意,胡雪岩几乎可以完全放心而不必过问。这其实对胡雪岩生意的发展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他的独当一面,胡雪岩也就不可能在钱庄开办之初就可以腾出手来开始他的丝茶、军火等生意的运作。
从外部来看,胡雪岩生意的成功自然也得自同行同业的真心合作。比如在钱庄生意上,他就得到信和的大力帮助,他的阜康钱庄的开办启动资本实际上就来自信和钱庄的长期借款。比如在生丝生意上,他就得到了丝商大户庞二的支持,没有庞二作为后盾,他事实上不可能一进入生丝销洋庄就开始垄断市场、控制价格的运作。……实际上,胡雪岩的每行生意都有极好的合作伙伴,而几乎他的每一个合作伙伴,都对他有一个“懂门槛”、够意思的评价。
所有这一切,的确都显示出胡雪岩能识人、会用人的手腕。其实,胡雪岩能够结下好人缘,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诀窍,总之一句话,也就是“自己不能做‘半吊子’”,也就是:
第一,重信义,不能光打自己的“小九九”。比如在第一笔生丝生意交割之后,虽然盘下账来分文未赚且拉下“倒账”,但合伙者该分多少就分多少,宁可自己吃“倒账”,也不能让朋友白干。
第二,为别人着想。比如松江漕帮看在胡雪岩的面子上,为帮助王有龄解决漕粮解运的麻烦,而瞒下自己的困难,宁可委屈自己。在胡雪岩看来,自己已经知道了漕帮的困难却装聋作哑,就是“半吊子”,胡雪岩决不那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