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说,这块“戒欺”匾实际是给药店档手和伙计们看的。匾上所言,是胡雪岩对于自己药店档手、伙计的告诫、警醒,也是他确立的胡庆余堂的办店准则,那就是:第一,“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即方子一定要可靠,选料一定得实在,炮制一定得精细,卖出的药一定要有特别的功效。第二,药店上至“阿大”(药店总管)、档手,下到采办、店员,除勤谨能干之外,更要诚实、心慈。只有心慈诚实的人,能够时时为病家着想,才能时时注意药的品质。这样,药店才不会坏了名声,倒了牌子。
旧时药店供顾客等药休息的大堂上常挂一副对联:“修合无人见,诚心自天知”,说的是卖药人只能靠自我约束,药店是赚良心钱。这里的“修”,是指中药制作过程中对于未经加工的植物、矿物、动物等“生药材”的炮制。生药材中,不少是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有毒成分的,必须经过水火炮制之后方可入药。而这里的“合”,则是指配制中药过程中药材的取舍、搭配、组合等,它涉及到药材的种类、产地、质量、数量等因素,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中国传统中成药“丸散膏丹”的修合,大都沿袭“单方秘制”的惯例,常常被弄得神神秘秘的,不容外人窥探。而且,由这“单方秘制”的成品品质的良莠优劣,不是行家里手,一般人又难以分辨出来,如果店家存心不正,以次充好,以劣代优,或者偷减贵重药材的分量,是很容易得手的,因而自古以来就有所谓“药糊涂”一说。正是因为上面这些原因,所以也才有了“修合无人见,诚心自天知”。
不诚实的人卖药,尤其是卖成药,用料不实,分量不足,病家用过,不仅不能治病,相反还会坏事。这个道理,胡雪岩自然是心知肚明,这也才有了那方“戒欺”匾,“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的警戒。不仅如此,在《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的序言中,也写上了类似的戒语:“大凡药之真伪难辨,至丸散膏丹更不易辨!要之,药之真,视心之真伪而已。……莫谓人不见,须知天理昭彰,近报己身,远报儿孙,可不敬乎!可不慎乎!”从这里,我们真可以见出胡雪岩在“戒欺”立业上的用心良苦。
按胡雪岩的说法:“‘说真方,卖假药’最要不得。”他要求胡庆余堂卖出的药,必须是真方真料且精心修合,比如当归、黄芪、党参必须采自甘肃、陕西,麝香、贝母、川莲必须来自云、贵、四川,而虎骨、人参,则必须到关外去购买,即使陈皮、冰糖之类的材料,也决不含糊,必得是分别来自广东、福建的,才允许入药。而且胡雪岩还要求,要叫主顾看得清清楚楚,让他们相信,这家药店卖出的药的确货真价实。为此,他甚至提议每次炮制一种特殊的成药之前,比如修合“十全大补丸”之类,可以贴出告示,让人来参观。同时,为了让顾客知道本药店选料实在,决不瞒骗顾客,不妨在药店摆出取料的来源,比如卖鹿茸,就不妨在药店后院养上几头鹿,这样,顾客也就自然相信本药店的药了。
这才是真正的“金字招牌”。
胡雪岩的做法,归总一句话,也就是靠诚实无欺来建立起自己真正的名气。这里当然也有为了让自己的诚实无欺能被别人知道而热热闹闹玩出的花样,比如贴告示让人来参观,比如在后院养上一头鹿,这就是别人没有的花样,但说到底,这些花样也都是一种用诚实无欺来“搽”亮自己的招牌的手段。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实业家,他的事业取得成功,决不是靠坑蒙拐骗,而是靠诚实不欺、靠信誉、靠切切实实满足客户需要。过去许多商家门脸上都会挂上“诚招来天下客,无欺誉揽万人心”的对联,对联道出的确实是一个使自己的“金字招牌”永不倒的简单的“诀窍”。
生意场上做名气,翻出新花样,做得热闹些,总是需要的。但热闹只是手段,诚实才是根本。
§§第十一篇 化九地为商要:牢牢控制住竞争的市面
《孙子兵法》第十一篇讲九地,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讲的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用兵之道,特别是趁人不备,主动出击,攻其忽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