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别轻易低下头(1 / 1)

在胡雪岩看来,手法越多,技艺越高,攻守转换,积累的是富越多。这就是胡雪岩所说的“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的手法。胡雪岩用手开出的那批十万两生丝的栈单“变”了一次戏法。这是一次典型的“八个坛子七个盖”。一张栈单,托了中外两家,一“转”一“亮”,就盖住了两个“坛子”,手法极其精到熟练。

《孙子兵法》在分析军弄篇时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这里讲的是善攻、善守、善藏的用兵之计,特别是所谓“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尤其是一种惊人的智慧。在胡雪岩看来,手法越多,技艺越高,攻守转换,积累的是富越多。这就是胡雪岩所说的“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的手法。

胡雪岩在湖州收到的生丝运到上海时,正值小刀会要在上海起事。小刀会占领了上海县城,不仅隔开了租界和上海县城之间的联系,也封锁了苏、松、太地区进出上海的通道,断绝了上海除海路之外与内地的一切联系。上海与外部交通断绝,上海市场生丝的来路也随之中断,仅存上年囤积的陈丝,而此时也传来信息,驻在上海的洋商由于战事在即,生意前途未卜,更加急于购进生丝以备急需。这在胡雪岩看来,无疑又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因为如此一来,生丝销洋庄的价钱必然看好,完全可以乘此机会赚上一票。这一情况更坚定了胡雪岩要销洋庄的打算。

要做销洋庄的生意,第一步是要控制洋庄市场,垄断价格。要做好这一步,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说服上海丝行同业联合起来,让预备销洋庄的丝客人公议价格,彼此合作,共同对付洋人,迫使洋人就范。第二则是拿出一笔资金,在上海就地收丝,囤积起来,使洋人要买丝就必须找我,以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不过,就胡雪岩当时在上海生丝市场的地位来说,由于他的生意只是刚刚起步,在同行中的威信还有待建立,因此第一个办法还不一定能够实施到理想的效果,而从生意运作的角度看,即使第一个办法能够凭着胡雪岩的影响力得以实现,他也应该采取通过在上海就地买丝的办法,尽可能多的为自己囤积一部分生丝。这既是控制市场、垄断价格的基础,也是能使自己在实现了控制市场的设想,迫使洋人就范之后能够获得更大利润的条件。同时,生丝囤积量的增加也可以提高他在上海丝商中的地位,为联络上海同业的运作增加影响力。

不过,在上海就地买丝需要大的本钱。胡雪岩此时只有价值十万两的生丝存在上海裕记丝栈,而他的生意伙伴尤五为漕帮粮食生意向“三大”借贷了十万银子,这笔贷款在续转过一次之后又已到期,按常规已经不能再行续转,为还上这笔贷款,尤五最多只能筹集到七万银子。如此算来,胡雪岩要在上海就地买丝又可以说是没有一分钱的本钱。

胡雪岩用手开出的那批十万两生丝的栈单“变”了一次戏法。首先将这一张栈单拿给“三大”看,说是“三大”的贷款已经可以归还,不过要等这批生丝脱手之后才能料理清楚。让他们将那笔十万的贷款再转一期。有栈单为证,货又明明摆在货栈里,他们必然相信而且放心,这样也就生出了十万头寸可供调用,先解决松江漕帮借款到期的问题。然后,可以将这张栈单再使用一次,用它来与洋行交涉,议定以裕记丝行的生丝做抵押,向洋行借款,这样也就把栈单变成了现银。洋行有栈单留存,不会不给贷款,而栈单也不会流入钱庄,“三大”方面也不会知道栈单已经抵押出去了,戏法也就不会被揭穿。这样,十万银子也就做成了百万的生意。

这是一次典型的“八个坛子七个盖”。一张栈单,托了中外两家,一“转”一“亮”,就盖住了两个“坛子”,手法极其精到熟练。

§§§57 别轻易低下头

胡雪岩经商兵法

胡雪岩认为,不将自己的弱点暴露给自己的对手,这是优秀的高人时刻注意的问题。危机到来之时如果稍不镇静,让对手探到自己的弱点,很容易受到对手致命一击,败局将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商场上,不仅不能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去,还千万要沉住气。

人有时候很容易沉不住气,危机出现的时候容易沉不住气,事情太顺了,也容易沉不住气。

《孙子兵法》在讲军争时说:“《军争》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所谓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表明勇者与怯者在进退观上的不同;在谈到谋攻时又说:“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这段话讲的是进退适当,才能取胜。如上下混乱之感,最终让敌军取胜。对于经商来说,最怕的是自己错乱,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凡此都不可能让自己强大起来。只有自己让成为上帝,善于经营自己者都不应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

胡雪岩从一个身无分文的小伙计变成呼风唤雨的一代豪商,依赖的是一种永不服输的内在品格。他说:“一松口就是投降,而投降就听人摆布。”

在阜康挤兑风潮全面波及胡雪岩的生意,已经面临破产倒闭的时候,胡雪岩还是不肯松口,将自己囤积的价值九百万两的生丝按洋商的开价脱手。

胡雪岩直到此时还不肯松口,便是完全从生意上,从补救危机的角度考虑了。

到1873年阜康倒闭之前的几年,胡雪岩的生丝生意事实上已经超出了在商言商的范围。此前他不肯将自己囤积的生丝按洋商开价出售,其实已经不仅仅是从垄断市场、控制价格的生意角度做出的决策,而是以丝业领袖自居,为了维护江浙养蚕做丝人家几百万人的生计,跟洋人斗法。但商场如战场,斗法双方都讲虚实,讲攻守。洋商联合起来实力充足,可以一直保持进攻不懈的势头,而胡雪岩却是孤军奋战,唯有苦撑待变。不过,这情形也如围城守城。洋商大军压境,劳师远征,最怕久持不下,故而求速战速决,而胡雪岩被围城中,利于以逸待劳。守城一方只要内部安定,能够坚守,等围城的洋商师劳无功,军心动摇,再于他们撤兵退散时开城反击,也就可以大获全胜。胡雪岩几年来大体就采取这种战术,也确实收功不少。

但自上海阜康挤兑风潮一起,此时就好比城内生变,洋人必然在拭目以待胡雪岩自动弃城投降。而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投降,不仅不能投降,甚至连一点投降的苗头都不能让洋人看出来。因为如果洋人看出胡雪岩已经力不能支,必然会像饿虎扑食般扑了过来,最终只能任他们宰割、撕碎,然后肆意瓜分:洋人本来就在联合抵制胡雪岩,狠杀胡雪岩所囤生丝的价格,一旦松口,让洋人知道胡雪岩急需生丝脱货求现用于钱庄运转,必然会趁火打劫,要将这批生丝活剥生吞下去——你既然急等现货来找我,那就得一切听我的了。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九百万的生丝,不仅不能照本收回,而且甚至会打“倒八折”,最多只能收回一百八十万。胡雪岩此时所有的财产,不算价值九百万的生丝,加起来不过三百万左右,而他所欠债务,连代理的官款在内,实际已达八百万。此时的胡雪岩事实上只希望能半价售出这批生丝,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而如果落到只能“倒八折”拍卖的地步,胡雪岩真就是神仙也救不得了。

这就是胡雪岩虽然本来只求将自己囤积的生丝半价脱手,而实际运作中却决不松口抛售的原因。

胡雪岩最后也没有逃过破产查封、拍卖抵债的结局,但他在危机关头决不松口的谋略,无论如何也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一种挽回败局的必要手段。正如胡雪岩自己打的一个比方,处在危机关头,就如一个人在舞台上顶着一个石臼做戏。对于做戏的人来说,石臼压在头上,既是负担,也是弱点。但越是如此,越要尽力把戏做好,如果能够做得让台底下的观众看不出自己头上顶着一个石臼,戏就可以做下去,能够维持到转场换幕,那就不要紧了。

胡雪岩认为,不将自己的弱点暴露给自己的对手,这是优秀的高人时刻注意的问题。危机到来之时如果稍不镇静,让对手探到自己的弱点,很容易受到对手致命一击,败局将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商场上,不仅不能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去,还千万要沉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