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要挣钱,必须要造势(1 / 1)

《孙子兵法》主张的察势布局,从微弱处看到成功的希望,这都说明真正的智者总能够注意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样才可能避强就弱。胡雪岩认为,由弱而强者必须先干成一两件事,才能干成无数件事。有人曾对胡雪岩由衷赞叹:“胡雪岩的眼光,才真叫眼光!看到大乱以后了。”这位眼界极高的人如此赞佩胡雪岩,是因为胡雪岩在做成第一桩销洋庄的生丝生意之后,立即就想到要开始投资两桩在乱世之中和乱世之后,都必能给他带来滚滚财源的事业。这两桩事业,一桩是开药店,另一桩是典当业。

胡雪岩想到投资典当业,自然与他对于他那个时代五行八作的生意行当的了解有关。战乱频仍、饥荒不断的年代,居于城市之中的人,不要说那些日入日食的穷家小户,即使稍稍有些积蓄的人家,也会不时陷于困窘之中,急难之时,常要借典当以渡急难,以致典当业遍布所有市镇商埠。据《旧京琐记》,清同、光年间仅京城就有“质铺(当铺)凡百余家”。以胡雪岩眼界的开阔,他不会看不到这是一个可为的行当。事实上,胡雪岩早就动过开当铺的念头。不过,真正促使胡雪岩要把典当业当做一项事业来做并付诸实施的直接原因,是他与朱福年的几番交谈。

朱福年是庞二开在上海的丝行的“档手”,胡雪岩在联合庞二销洋庄过程中收服了他。这朱福年原籍徽州。中国历史上,典当业的管家,即旧时被称做“朝奉”的,几乎都是徽州人,朱福年的一个叔叔就是朝奉,他自然熟悉典当业。胡雪岩从朱福年那里知道了许多有关典当业的运作方式、行规等知识,还知道了典当业其实是一个很让人羡慕的行当,比如朱福年就叹息不知道自己当年没有入了典当业而吃了丝行的饭,是不是一种失策,因为“吃典当饭”的确与众不同,是三百六十行中最舒服的一行。

与朱福年的交谈坚定了胡雪岩投资典当业的想法,他让朱福年替自己留心典当业方面的人才,而自己一回杭州,就在杭州城里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当铺“公济典”。其后不几年,他的当铺发展到二十三家,开设范围涉及杭州、江苏、湖北、湖南等华中、华东大部分省份。

胡雪岩开办典当业,当然决不是因为“吃典当饭”舒服。以胡雪岩说出来的理由,是“钱庄是有钱人的当铺,当铺是穷人的钱庄”,他开当铺是为了方便穷人的急难。事实上,说是这样说,天下又哪有不赚钱的典当?算算账就可以知道,胡雪岩的当铺,即使真的并不全为赚钱,也绝对有不小的进项。

当铺的资本称为“架本”,按惯例不用银数而以钱数计算。一千文准银一两,一万千文即相当一万两银子。一般的典当业,架本少则五万千文,大则可至二十万千文。胡雪岩开在各地的当铺,规模当然有大有小,平均以十万千文计算,二十三家当铺仅架本就达二十三万两银子,而如果以“架货”折价,架本至少要加一倍。这样,胡雪岩的二十三家当铺,架本至少也是四十五万。四十五万架本以一月周转一次,生息一分计算,一个月就可以净赚四万五千两银子,一年就有五十四万。而当铺架本周转一次,绝对不止于一分息的利润,《旧京琐记》就谈到,当铺取息率至少“在二分以上,巨值者亦得议减”。就连古应春在算了这笔账之后也对胡雪岩说:“小爷叔叫我别样生意都不必做,光是经营这二十三家典当好了。”而胡雪岩自己也清楚地知道,他能将典当业经营好了,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如此算来,典当业其实也是胡雪岩为自己找到的一条新的,能够赚钱的投资渠道。难怪有人会由衷地赞叹胡雪岩的眼光“才真叫眼光”。不必多说,像胡雪岩一样始终向前看,向远处看,不断寻找投资方向,不放过一个投资机会,而且看得那样准,确实是真正有大作为的生意人的“真眼光”。

§§§12 要挣钱,必须要造势

胡雪岩经商兵法

综合胡雪岩经商生涯看,其突出特点就在他的“借势取势”理论。官场势力、商场势力、洋人势力和江湖势力他都要,他知道势和利是不分家的。有势就有利,因为势之所至,人们才马首是瞻,这就没有不获利的道理。另一方面,有势才有利,社会上各种资源散溢着,就像水白白流走一样,假若不敢蓄积,没有成熟,就也无法形成一种力量,一种走向。蓄势的过程,就是积聚力量,形成规模,安排秩序,形成走向的过程。积聚力量和安排调度,正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的主要任务。

《孙子兵法》求变势、求胜利,这给人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不善用势、用利者,光靠自己单打独斗,是绝对成不了大事的。要想得到势利,必须要学会:

靠一靠,用一用。这是胡雪岩的商业经。

势,就是力量,就是走向。积蓄起来的力量为势,找到走向的道理也是势。正如古人所说:“理有所至,势所必然。”

在胡雪岩的商业经营活动中,他十分注重借势经营,“与时逐”。在他的商业活动中,十有八九是围绕取势用势而展开的,他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取势用势的机会,从而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地盘,扩张自己的势力。

于此,胡雪岩有自己的一套商业理念,即:“势利,势利,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所以现在先不要求利,要取势。”

胡雪岩所抱取的“势”主要有四股,他说:“权场的势力,商场的势力,江湖的势力,我都要,这三要要到了,还不够,还有洋场的势力。”

首先,胡雪岩借取的是“权势”。

不惜丢掉职业换银票资助王有龄,送美妾阿巧给何桂清,在西征时协助左宗棠等等,使得胡雪岩有了“权势”。

胡雪岩长袖善舞,层层投靠,左右逢源,把人们看得目瞪口呆。

事实上,在官场上的屡屡得意,只是胡雪岩取势的一部分。光有官势,并不能使胡雪岩的商业活动达到完善的境地。

胡雪岩借抱的第二个“势”是“商场势力”。

胡雪岩借抱商场势力的典型一例是在上海,他垄断上海滩的生意,与洋人抗衡,从而以垄断的绝对优势取得在商业上的主动地位。在之中,更加实现了胡雪岩在商业谋略上的与众不同。

起初,胡雪岩尚未投入做丝生意,就有了与洋人抗衡的准备。

胡雪岩借助的第三股“势”是“江湖势力”。

胡雪岩借取江湖势力是从结交尤五开始的。

王有龄初到海运局,便遇到了漕粮北运的任务。漕运关涉及地方官的声望,所以督抚黄宗汉催逼甚紧,前一年为此还逼死了藩司椿寿。

按照胡雪岩的主意,这个任务说紧也很紧,说不紧也不紧。办法是有的,只需换一换脑筋,不要死盯着漕船催他们运粮,这样做出力不讨好,改换一下办法,采取“民折官办”,带钱直接去上海买粮交差,反正催的是粮,只要目的达到就可以了。

通过关系,找到了松江漕帮管事的曹运袁,漕帮势力大不如前了,但是地方运输安全诸方面,还非得漕帮帮忙不可。这是一股闲置的、有待利用的势力。运用得好,自己生意做得顺遂,处处受人抬举;忽视了这股势力,一不小心就会受阻。

而且各省漕帮互相通气,有了漕帮里的关系,对王有龄海运局完成各项差使也不无裨益。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王有龄也不至于受捉弄,损害名声。

所以和尤五打交道,不但处处留心照顾到松江漕帮的利益,而且尽己所能放交情给尤五。加上胡雪岩一向做事一板一眼,说话分寸特别留意,给尤五的印象是,此人落门槛,值得信任。

有了这个印象,“民折官办”购粮一事办得很顺利,尤五把他尊为门外兄长,凡事请教。

后来表明,尤五这股江湖势力给胡雪岩提供了很大方便。胡雪岩在王有龄在任时做了多批军火生意。在负责上海采运局时,又为左宗棠源源不断地输给新式枪枝弹药。如果没有尤五提供的各种方便和保护,就根本无法做成。

胡雪岩很注意培植漕帮势力。和他们共同做生意,给他们提供固定的运送官粮物资的机会,组织船队等,只要有利益,就不会忘掉漕帮。胡雪岩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宗旨就是:“花花轿儿人抬人。”我尊崇你,你自然也抬举我。势的做成就是这样。

江湖势力在晚清渐趋衰落。主要是因为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引起的。比如洪门和漕帮,当年借重的是联接南北的运输河道。河道一旦冲淤堵塞,财路一步步衰微,江湖势力也就一步步减退。又比如镖局,当年押银护款,呼啸南北,哪一个钱庄不需要借重镖师?后来银票兴起了,划汇制度也形成了,镖师就逐渐由有人尊敬到无人借重,势力就自然江河日下。

不过,即使大不如前,江湖势力也还一直以各种形式重新组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比如国民党时期上海的青帮,蒋介石还曾投帖门下,借重他们以求在上海滩立足。

所以,在胡雪岩生活的时代,江湖势力仍是影响社会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胡雪岩把这支力量组织起来,和自己在官场的势力、古应春在洋场的势力结合起来,做出了花团锦绣的市面来。

胡雪岩借取的最后一个“势”是“洋场势力”。

我们都知道,胡雪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和清朝政府被迫对外开放。因为这两者使得当时的中国成了一个乱哄哄的局面。而在这之中,胡雪岩善于应对,认得准方向,把握得准秩序。他对洋场势力的借取,也正是得益于他的这种宏观把握的能力。

在胡雪岩首次做丝茧生意时,就遇到了和洋人打交道的事情。并且遇见了洋买办古应春,二人一见如故,相约要用好洋场势力,做出一番市面来。

胡雪岩在洋场势力的确定,是他主管了左宗棠为西北平叛而特设的上海采运局。

上海采运局可管的事体甚多。牵涉和洋人打交道的,第一是筹借洋款,前后合计在一千六百万两以上,第二是购买轮船机器,用于由左宗棠一手建成的福州船政局,第三是购买各色最新的西式枪支弹药和炮械。

由于左宗棠平叛心坚,对胡雪岩的作用看得很重,凡洋务方面无不要胡雪岩出面接洽。这样一来,逐渐形成了胡雪岩的买办垄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