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孩子制造出“我很棒”的感觉,智慧而坚定的“谎言”不可缺少。儿童心理学家因此建议说,如果父母把这种效应用在教育孩子方面,那么一定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好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如果父母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那么孩子就一定会相信自己是有前途的,随之变得更加自信、自强。因此,即便你的孩子不那么优秀,你不妨也给孩子一个善意的谎言,用这种虚拟的手段,你可以把你的孩子变成天才,让他们在各方面都取得异乎寻常的进步。
一位年轻的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她满怀期待,老师会怎样评价自己的孩子呢?轮到她了,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可能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高兴地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儿流下泪来。因为全班28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转眼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对年轻妈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43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1名,而且他的反应奇慢,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坐在街心的长椅上哭了一场。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后,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是有点马虎,要是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3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也没用妈妈叫他起床。
孩子上了初中,初三时,她又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时特意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儿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老师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
后来,儿子从重点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北京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没有一个孩子会在批评贬低声中对学习产生兴趣。这位伟大的妈妈一直在“骗”他的孩子,然而她善意的谎言却给她的孩子带来了信心和勇气,年幼的孩子相信了妈妈的话,妈妈一直都在用语言、用行动暗示他:“你是最棒的孩子!”
首先,父母要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欣赏他、教育他,给他一个天才的感觉。对于父母来说,鼓励孩子并且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才是教育的最佳体现。
其次,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激励,运用虚拟的手段让他们相信,自己确实是最出色的孩子。赏识和喜爱优秀的孩子是每位父母能轻而易举做到的,但是,我们目前所谓的好孩子毕竟只有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孩子则属于“普通孩子”甚至“顽劣的孩子”,对于那些没有达到父母预期效果的“坏孩子”,关爱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他们更需要格外精心的关爱和呵护。而一些教育学家也通过实验证明,对于任何一个孩子,只要他所崇拜的人给他热情的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
孩子的成长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的期望。你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在孩子表现得不那么尽如人意时,父母们就可以利用虚拟的方法鼓励孩子,用善意的谎言把孩子的心理调整到一个最活跃的状态,使孩子真的如自己期望的那样达到一个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