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孩子太多的呵护(1 / 1)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喜欢给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把孩子的事情都包办下来,为孩子做好。这些父母似乎不知道,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孩子能够适应他自己未来的生活。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当教导他们学会独立地生活,而不要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

7岁的天天要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天天非常兴奋,在家里又跳又叫,然而妈妈却很担心,她觉得这对天天来说太难了!才7岁的孩子就要离开家,在外面和同学老师共同生活五天,孩子吃饭不习惯怎么办?孩子走不动怎么办?孩子生病了怎么办?妈妈给天天的班主任老师打了电话,再一次请她路上多照顾天天,又给天天准备了几套衣服,连帽子、手套都带上了,生怕晚上气温低冻坏孩子。除此之外,她又在天天的包里塞了一些高级营养品,叮嘱天天不要饿着自己。在天天临出门时,妈妈又告诉天天要注意安全,要这样、要那样,一副没完没了的样子,弄得天天都有些不耐烦了。天天走后,妈妈还坐在沙发上念叨着:“一个小孩子怎么照顾自己啊!”结果两天后,不放心的妈妈开着车追到夏令营去了……

天天的妈妈是个慈爱的好妈妈,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妈妈,她过多的保护、过分的呵护只会阻碍孩子的发展,让孩子无法自立自理。孩子终究要独立生活的,为了让孩子能顺利地适应他未来的生活,父母们有必要放手,大胆地让孩子自己去照顾自己,不要让他们永远生活在父母的呵护里。

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我们当父母的可以教导孩子从一些简单的工作着手,例如早晨起床自己穿衣、刷牙等等。这些不仅是日常生活的步骤而已,它更能训练孩子自动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父母既要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出去,又要保证我们的孩子能够“安全出行”。一方面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训练,另一方面却不是“三分钟热情”能够解决的。比如,培养孩子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习惯,刚开始父母和孩子都会很热心地按计划实行,但是时间一久,一些父母就会又恢复原状了,这种对孩子缺乏长久性和一贯性的培养,反而会在孩子的性格中留下很多负面影响。

与父母过分的叮嘱和过分的呵护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是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发达国家中的父母们,在教孩子独立自强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尤其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与借鉴。

一个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应关注的是孩子将来是否能自己应付外面的世界。将一个在慈母庇护下,毫无自我生存能力的青年推入未来的社会是最为残忍的事,也是爱孩子的母亲不忍看到的结局。想使孩子能成功地走入外面的世界,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自立与自信。如果我们替孩子做所有的事,便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在这样的抚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外表人高马大,内心却是畏畏缩缩,缺乏勇气。这样做使他丧失了自信和勇气,也使他感到不安全,因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对付处理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这种自以为无私的行为,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但这恰恰是孩子成长最珍贵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