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7 “不可能”——你的字典里没有这句话(1 / 1)

一个人有多大的信心,就会有多大的才能施展平台。事情一开始谁都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删除你字典里的那些所谓的“不可能”,只要行动起来,尽己所能地努力付出,迎接我们的就是绚烂与辉煌。当一项新的任务和挑战摆在眼前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被眼前的困境所蒙蔽,担心自己做不好,抱怨领导给的任务太繁重,怀疑自己的能力,让“不可能”成了我们向各种障碍低头的“合理”解释。

如果一个人潜意识中总是认为自己不行,就说明他的内心完全被消极的思想所占据了,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去面对困难。因此,即便他具有战胜困难的潜能,也会因为没有自信而无法引爆潜能,结果也终将失败。

再看看生活中的那些勇者,他们从来不会说“不可能”,即便是面对再大的困难,他们也从不退却,从不抱怨,他们会用高涨的**和积极的思想,高喊“我能行”的口号继续前进,百折不挠。也正是因为这十足的信心,才使得他们将别人口中的“不可能”一一变为“完全有可能”。方霖的命运十分坎坷。

小时候,他因为一场车祸变成了残疾儿,从此只能用拐杖代步。上中学时,因为家境贫困,虽然他成绩优异,但也只能被迫辍学养家。

可是,一个身患残疾的小伙子连生活都很困难,他又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呢?

一开始,方霖与几个老乡一同进入了广州一家电子厂上班,但是他根本赶不上传送带的节奏,尽管每次都忙得满头大汗,可与其他的同事们相比,他的效率永远是最低的。

一个人效率低,整体效益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为此,领导对方霖很是不满,同事们也经常埋怨他。甚至有人当面讽刺方霖:“就你这样还出来打什么工啊?我要是你的话,就回家领点低保,靠着那点小钱凑合过日子了!”

对于别人的冷嘲热讽,方霖没有恼怒,也没有抱怨,他知道的确是自己拖累了同事。不过,他也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每天都早出晚归,加班加点,甚至以厂为家,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研究技术和工作要领上,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能够做好这份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久了,方霖的努力也终于开花结果了,他的工作越做越好。年底时,他还被评为了“年度最佳员工”,不仅受到了嘉奖,还被提升为车间主任。

不过,方霖并没有为这样的成就而停滞不前,相反,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了,做什么事都总是身先士卒,得到了上司的欣赏和下属的尊敬。

两年之后,方霖被提升为副厂长。一个人有多大的信心,就会有多大的才能施展平台。方霖虽然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而且身患残疾,但与常人不同的是,他坚信自己不比正常人差劲,他信心十足,勇往直前,不断超越,最终成就了自己。

“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斗志,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斗志,那些事情才难以做到。”这是张瑞敏说过的一句话。事实也确实如此。很多伟人也并不是生来就高人一等,他们和其他人一样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可是为什么他们就能成功呢?原因很简单,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他们怀着必胜的信心,并主动地展现了自己的能力,最终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45年,瑞典人根德尔·哈格在4分01秒4的时间内跑完了一英里。在此后的八年里,没有人能够超越他创下的成绩,无数人都渴望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

在这八年中,就读于牛津医学院的罗杰·巴尼斯特发誓,自己要成为第一个突破4分钟极限的人。

罗杰·巴尼斯特非常自信,他坚信自己能够做到。确定好目标后,他便利用他的医学知识独自训练着,不停地提高跑步速度。

1954年5月6日,随着一声枪响,罗杰·巴尼斯特疾速“飞”了出去,最终打破了那个4分钟的“极限”。当他冲过终点线时,比赛现场的广播员激动地喊道:“新纪录诞生了,新纪录诞生了,这是欧洲纪录,也是世界纪录,时间为3分59秒4。”

田联主席拉米·迪亚克亲眼目睹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他同样激动地说道:“用3分59秒4的成绩跑完1英里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巴尼斯特是人类突破自身极限的永恒象征。”

当晚,罗杰·巴尼斯特出现在伦敦电视台,对于自己的成就,他淡然地说道:“人类的精神就是永不服输的精神,我相信我能。”罗杰·巴尼斯特的那句“我相信我能”正是他打破世界纪录的秘籍,他的那份自信就足以令其他人甘拜下风,再加上他不畏艰苦的训练,世界冠军的头衔又怎会花落别家呢?

因此,以后不要再说:

“我什么都不会,怎么会挣到大钱呢?”

“我的专业不对口,那份工作不适合我。”

“我长得不漂亮,别人怎么会看上我呢?”

……

我们要相信思想家爱默生说的那句话:“相信自己‘能’,便攻无不克。”

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潇洒自信的态度去看待那些困难和险阻,不要以为自己“不可能”,世界上没有“不可能”。要时刻充满自信,不要被困难吓住了前进的脚步。只要坚信没有什么不可能,一切就变得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