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大目标、制订小目标的标准就是要循序渐进,既要让下属力所能及,又要让他们不断提高。在下属把这些目标变成现实后,既能让他们不断体会到成功超越自己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不至于因为目标过高用尽全力无法实现而挫伤自己的积极性,又不会因为完成任务过于轻松而失去了不断提高、不断进步的动力。
简单说就是,目标摆在那里,下属必须使劲跳才能够得着,甚至是跳两次才能够得着,但是一定要是下属能够得着的。而且要随着下属“弹跳”能力的不断提升而不断调整目标的高度,以他们必须使劲跳才能够得着为标准。要把小目标设置得恰到好处,这里有很大的学问。我们先通过一个故事来了解一下。
一家幼儿园新来了一位多才多艺的女老师。这位年轻姑娘的折纸技术相当出众,曾在各种全国性的手工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弹跳能力和身体的协调能力,这位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折了很多非常漂亮的小动物。她把所有的折纸玩具装在透明的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里都有一个可爱的折纸动物,然后把塑料袋按照不同的高度错落有致地吊在空中让孩子们跳起来摘。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在玩。第二次上课的时候,只有大一点的孩子在玩,那些小一点的孩子在一旁看着。第三次上课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跑出去玩别的游戏了,只剩下那些漂亮的折纸动物孤单地悬在半空。看着这些漂亮的折纸和在一旁玩耍的孩子们,她突然好像想到了什么。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这位女老师把所有的折纸玩具都绑在一根竹竿上,她拿着竹竿站在孩子们中间。每当有孩子跳起来准备摘的时候,她就根据孩子的大小及时调整玩具的高度。这下孩子们可高兴了,纷纷跳起来摘取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再也顾不上玩别的游戏了。
这虽然不是一个现场版的企业管理的故事,但故事中的女老师却运用了与管理界常用的一条理念——“跳一跳、够得着”——相同的激励方式。这位年轻的女老师一开始的做法是将所有的折纸玩具按照不同的高度错落有致地吊在半空。从目标设定的角度来看,这看起来没什么不好。我们从孩子们的表现来具体分析。
第一次:较容易实现的目标比较多,现场一派热闹的景象,所有的人都有事情可做,但是对那些能力较强的人来说,只要愿意随时可以偷懒。这样的状况暴露出的问题是目标的挑战性太低。
第二次:只有大一点的孩子还在玩,小一些的孩子只能在旁边看着。随着难度的不断增加,能力较强的人跟能力较弱的人抢着完成了容易完成的工作,剩下难度稍大的工作他努力一些也还能完成,但是那些能力较弱的人已经无事可做了。这种情况暴露的问题是针对不同下属设置任务时的准确性不够和目标一成不变。
第三次:所有的孩子都跑出去玩别的游戏了,只剩下孤零零的玩具悬在空中。随着难度的不断增加,那些能力强的人通过努力也已经无法实现目标了。这时候的目标就成了一种摆设,由此带来的挫败感让所有人都选择离场。这时候的问题在于目标设置过高。
这个故事中至少暴露出四个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循序渐进地设置小目标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1.目标设置过于简单,缺乏应有的挑战性,不能有效激发下属的潜能。
2.目标设置过高,即使跳起来也够不到,可行性不够,给下属带来严重的挫败感。
3.不能根据下属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缺乏针对性。
4.目标设置一成不变,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做出调整。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犯这四种错误呢?我给出两个字——“灵活”。这位年轻的老师第二次的做法之所以能成功,诀窍就在“灵活”二字上。不同的孩子来摘玩具,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灵活调整高度,大孩子想偷懒摘取位置较低的玩具,灵活调整高度;低处的玩具被摘完了,灵活调整高度。这所有的灵活运用的背后有一个不变的原则:跳一跳,够得着。而且不管是谁都需要“跳一跳”,不管你能力提升了多少仍然需要“跳一跳”。这就是“大目标、小步走”得以实施的基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