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青年学生,两次参加高考都落榜了,他的父母大发雷霆,训斥他若再考不上大学,就要给他一点厉害瞧瞧这位学生背着巨大的思想包袱参加了第三次考试,由于他忧虑过度,紧张过分,结果发生了考试怯场:本来平时能做出来的题目考试时却做不出,本来记得很熟的答案考试时却忘的事例,为什么心理压力太大对人的身心健康不利呢?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能承受的压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大脑既是人的生理器官,也是人的心理器官。当外界事物反映到大脑时,除了引起人的心理活动外,还会引起各种生理系统的反应。当大脑受到刺激时,人体就会发生“应激反应”,这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胃液分泌减少,这种紧张的精神状态,就象绷得紧的琴弦一样。其积极作用可以使人从思想上、体力上应付着外来的压力。但是,如果这种紧张状态持续过久,人体能量大量消耗,这时,就会使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机能走向反面。如果这种紧张状态得不到制止而继续扩展,就犹如越绷越紧的琴弦一样,超过了负荷,自然也就绷断了。
琴弦绷得太紧了会断,太松了也奏不出音乐!心理学家认为:人也一样,万事如意,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长期过着死水一潭般的生活,不仅使人意志和智力衰退,还会使人产生无聊和烦恼等恶劣情绪。相反,有适当的压力,却可能使人感到生活充实,精神振奋,努力进取,伴随你的也是一种乐观的心情。
但是,人在压力面前的反映和效果并不取决于客观压力的程度,而在于个人面对压力所采取的态度。这是因为,人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并不和承受物体上的压力一样成正比的,身体对物体的压力只能被动地承受,而人的大脑却是具有高度调节能力的。因此,客观的压力再大,也并不意味着能将人压垮,对于外界的重大压力,只要善于调节它,正确对待它,还可以使压力变成动力。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可谓是在重压之下获得成功的一例。小时候他就很有抱负,但贫困的生活阻碍了他的道路,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只上二年小学便失学了。为了考取大学,他刻苦自学,把自己锁在屋子里每天坚持学习19个小时。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加里福尼亚大学,但还是由于贫困,他在大学只上了一个学期就被迫退学了。他当过水手、工人、进过监狱,失业并参加过失业组织。个人的不幸经历和对黑暗社会的耳闻目睹,激发了他的创作愿望,于是他又把自己锁在屋子里,每天坚持写作15个钟头。在这种自觉的压力下,他终于成为在世界享有盛名的作家。
人生在世,哪能都一帆风顺,“心平如水”呢?有时工作顺利,生活美满,你的心情会犹如碧波涟涟的湖面,有时碰到困难,受到挫折,或邻里不和、或身患疾病,您会焦虑不安,食不甘味,夜不成寐,内心感到压力重重。其实,压力是人们生活正常的心理反映,问题是,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各种心理压力。
首先,要面对现实。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一个动力体系推动着人们进行各种活动,不过,从事活动的结果并不相同。有的人能够比较顺利地获得成功,有的人能在困难,挫折和失败面前不气馁,奋发上进,而有的人却一筹莫展,灰心丧气,自暴自弃。如果你的动力体系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那你就会自觉做到既有长远的目标,又有近期的目标,对一件事情既有成功的努力,又有失败的准备。这样,不幸、困难、挫折和失败等压力到来时,你就会正确对待,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要心胸开阔。心胸狭小的人容不得蝇头小事,常为只言片语而耿耿于杯,不能自拔。只有心胸开阔,才能最大限度地容纳现实,在压力面前保持良好的心境。因为一个人在客观压力面前态度如何,效果如何,取决于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正确与否。而正确的生活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就树立的,他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修养,从而不断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信念。
再次,把心理压力变成积极行动的动力。心理压力感,说到底不过是现实中遇到的矛盾在心理上的反映,只有解决了矛盾,才能消除心理压力感,而解决矛盾的惟一途径就是实践。所以,当你出现心理矛盾时,不要只闷在心理顾影自怜,应多想想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并要以自己的行动去求得解决。当你这样去做和去想时,你的压力就为动力了。一个人若善于把心理压力变成积极行动的动力,那他就会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