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自己的事总是抱有“期望值”的:通过一段紧张的学习后希望考个理想的成绩;参加竞赛希望能拿个好名次,有了自己的追求希望能得到很好的报偿;爱上了某个人希望如愿以偿收获爱情;进了单位希望这里正是自己的归宿。这些期望都是那么美好,但遗憾的是这些期望并不都能变成现实。过分的期望一旦被无情击碎,往往带来的是无限的失望。有“期望值”是自然的,但只有学会调整“期望值”,才能避免“期望值”不现实而导致的挫折感。
有一个农村青年,见村庄里的人在外地打工大都能有一个好工作,很好挣钱,有的还发展了自己的事业。于是,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瞅准一个地方,满怀着希望走打工创业之路。在他的想象中,他会如别人一样找到一个好工作,挣很多钱,并很快发展起自己的事业。但现实却相当严峻,他连个能糊口的工作也难以找到。其实别人有别人的打工经验、创业基础以及各种不利条件,自己是个毛头小子,人生路上尚一片荒漠,怎能期望值过高呢?现实并不亏待谁,只不过不会额外透支而已。所以你得从自身情况出发抱相应的“期望值”,不能脱离实际,不着边际。
青年人的“期望值”多存在过高的问题,都应降一降,低目标更易实现容易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青年人爱幻想、好憧憬,往往对现实的艰巨性、复杂性估计不足,那些一直处于顺境或有过成功体验的青年,更容易染上好高骛远、自以为是的毛病。有个大学生在企业工作两年后,总结自己的挫折时说“当初我把工作看得十分神圣、美好,就像一首诗。不是有句话‘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吗?当时我太相信这句话了,总以为到了企业我就可一显身手、大展抱负了。其实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象的,想象中的样子永远比现实天真!”这番话颇能反映青年人涉世之初时的状况和境遇。
“期望值”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目标,有“期望值”正是青年人积极向上的表现,也会对青年人的追求和进取产生动力,问题是“期望值”是否合适的问题,合适的“期望值”在青年成长中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期望值”并不能一降再降,否则也就毫无意义了。合适的“期望值”是现实的反映与现实是一致的,可见合适的“期望值”要让现实加以调协。现实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着的,“期望值”只会是个变数,而不是个定数。有个青年十分勤勉,领导对他特别欣赏,因而这名青年对自己的发展抱有很大的希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时过境迁,单位换了新领导,而且单位的情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此时他就要从实情出发调整“期望值”,否则就不合情,也容易形成挫折感。识时务者为俊杰。善于适时适情调整“期望值”也是一种“识时务”,是明智的、有风度的。
与此要求形成反差的是,青年人的“期望值”既无现实性又无灵活性,多是固执死板的,而且还误以为这是执着的表现。有位名叫文文的青年,中学时有一些习作见诸报端,由此对文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相信自己会成为一名作家。走向社会后,他如愿以偿地走进了文化单位,拥有了与笔杆子打交道的理想职业。他把一篇篇文章投出去,满以为它们都会变成铅字,一簇簇鲜花、一个个冠冕会向自己拥来。但他的希望不过是光怪陆离的泡沫而已,一个个都幻灭了。而他仍不死心,反而变得更为执着,大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架势。其实,文文的“期望值”不能一成不变,而要在现实中进一步估价自己,调整自已,否则不仅会导致挫折,甚至会让自己入歧途,走火入魔。
在一开始就能调整好“期望值”是你努力的目标,但人往往并没有那么清醒,加之现实的复杂性,难以把握发展走向,总会出现因“期望值”与现实的矛盾而导致人的挫折感。挫折感是人之常情,关键是不能让它成为一种消极情绪,而要让它作为反省自我、调整自己的触媒和契机。如果能做到这些,你最终总能确立一个合适的“期望值”,也会从根本上把握自我,面对现实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